第54章 【中醫·文娛】(10)(3 / 3)

《白沙細樂》是納西族的音樂嗎?

由於麗江納西族地處雲貴高原與青藏高原的接合部,是漢藏文化的交融區。多元文化在這裏碰撞、交彙,形成了音樂的活化石——納西古樂,反映了他們不同曆史時期的生產、生活、宗教、習俗等的音樂文化,並繼承了部分內地早已失傳了的漢族古典音樂。

納西古樂由《白沙細樂》、《洞經音樂》和皇經音樂組成(皇經音樂現已失傳),融入了道教法事音樂.儒教典禮音樂,甚至唐、宋、元朝的詞、曲牌音樂,形成了它獨特的靈韻,被譽為“音樂化石”。

《白沙細樂》納西族民間俗稱“別時細哩”,它是迄今仍然保留並傳承於納西族民間的大型喪葬歌舞、器樂組曲。傳說在元朝時期,元世祖忽必烈入滇,經過麗江時,受到納西族木天王的熱情接待,忽必烈為答謝他的盛情,走時留下了一半的樂工及一些樂譜作為贈禮,而《白沙細樂》就是這支蒙古樂隊流傳下來的樂曲,直到現在,樂工仍保持當年的古老的打扮。

《白沙細樂》包括舞曲、歌曲以及器樂曲牌三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共24個曲牌。它古樸典雅,有相當高深的藝術造詣,在中國音樂曆史上一直占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同時也具有較高的欣賞與收藏價值,被譽為“活的音樂化石”。樂曲以部落戰爭的悲劇故事貫穿始終,是中國至少有700年曆史的有樂章、有故事、有哲理、有和聲的大型管弦樂套曲。

文崩音樂是種什麼音樂呢?

文崩音樂流行於雲南省德宏的景頗族中,是一種器樂合奏。它大約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50年代由緬甸的景頗族地區傳入我國。在較大的景頗村寨,一般都有文崩樂隊。每逢年節、婚嫁或新房落成等慶祝活動時,景頗人常邀文崩樂隊演奏助興。農閑時也演奏文崩音樂以自娛。

文崩音樂有獨立的樂隊形式、成套的曲牌和傳統的演奏程序。通常所用的樂器有文崩三比(景頗族無膜竹笛)一至數支,铓鑼、小鑔各一對,大、小軍鼓各一個。有時還加用吹管樂器洞巴和象腳鼓。其中文崩三比是主奏旋律的樂器。

文崩音樂曲目的來源有景頗族民歌、器樂及境外景頗地區的音樂,甚至包括歐美國家的一些音樂。其樂曲有禮儀性和風俗娛樂性兩類。在慶典活動中,禮儀性樂曲須按一定順序演奏,代表特定的禮儀內容。例如《文崩曲》為開始樂曲;《撒拉姆》意為向來賓表示敬意;《西賽》表示對客人的親熱;《布裏半》原是一種花名,用作曲名表示迎親獻花;《木南撒》意為送客,表達主人對客人依依不舍的心情,以及對客人旅途平安的祝福。在禮儀性樂曲之間,可自由穿插風俗娛樂性樂曲,如《舂米歌》、《口弦調》、《象腳鼓調》等。音量宏大,節奏鮮明,情緒熱烈。

羌笛是羌族的民間樂器嗎?

羌族樂器中,首推羌笛為最。早在漢代應邵《風俗通》裏,就有“羌笛”之稱。西漢前的羌笛隻有三四個按孔,後來才加了個最高的按孔,並傳人中原《昭明文選》馬融《長笛賦》對此有記述:“近世雙笛從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龍鳴水中不見已,截竹吹之聲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載以當抓便易持。易京君明識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以後,是謂商聲五音畢。”

最初的羌笛是用羊腿骨或鳥腿骨製成。早期的羌笛,既可吹奏,又可策馬,故又名為“抓”。後來進行不斷提高和改良,流行的羌笛發成為六聲階的雙管豎笛。笛管選用岷江上遊高山特產的油竹,長約15~20厘米,成方筷形管笛,如小指般粗。兩管用細線並排捆緊,將竹簧插在管頭。豎吹,音色柔和、纖細,多用於獨奏。演奏者用“鼓腮換氣法”的技巧,可不斷連續吹奏,聲音更加悠揚婉轉。

除羌笛外,羌族常見的樂器還有月琴、口弦、小鑼、手鈴、嗩呐、胡琴和羊皮鼓等。各種樂器在多才多藝的羌族人民手裏,表達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如常以羌笛、月琴、口弦來傾吐愛情,訴說舊時的苦難;借嗩呐來表達心中的歡樂情緒;用小鑼、手鈴和羊皮鼓等,敲擊出熱烈緊張氣氛。

高蹺是民間舞蹈的一種嗎?

高蹺舞是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是我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藝人表演高蹺舞的曆史十分悠久,是群眾自我娛樂的一種形式,主要表現勞動人民熱愛生活、慶祝豐收和共享太平盛世之情。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紮高腳”、“走高腿”,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裏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在廣場進行表演。踩高蹺不但扮演的人身著戲裝,濃妝豔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裝扮戲曲折子,如《管甫送》、《鬧天宮》、《八仙過海》、《水漫金山》等。踩高蹺的角色,因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異,高低不一,《水漫金山》中的法海木腳高達4尺,小沙彌2.5尺,魚兵蝦將因要翻滾起撲打,所以木腳隻高1.5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