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行軍散是誰發明的?
中醫有一個著名的方劑叫“諸葛行軍散”,首載於清代溫病學者王士雄在1838年編撰的《霍亂論》中,原名行軍散。屬於開竅劑中的涼開劑。
諸葛亮在我國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傳奇人物,他神機妙算、智慧超人,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當年他率領三軍,挺進巴蜀,既要攀登“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又要克服酷暑炎熱、山嵐瘴氣帶來的困難,最後建都成都、創功立業。在“七擒孟獲”時更是如此,除了道路艱險之外,更有“氣候炎熱、煙瘴四起”的惡劣自然條件。正因為此,才有《三國演義》88回的“蜀中差馬岱”給諸葛亮並南征大軍送上解暑藥。因為行軍散是暑季行軍旅遊、野營露宿的必備良藥,所以就自然地和諸葛亮聯係起來。這樣不僅增加了本方的神秘色彩,對它的功效也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從心理學角度講,對醫生和患者都是一個精神安慰和良性刺激,能促使疾病痊愈。據《中醫大詞典》介紹, “諸葛行軍散”又名“武侯行軍散”,武侯即諸葛亮也。
六味地黃丸是誰刨製的?
六味地黃丸,是中醫臨床常用的一種中成藥,有滋補肝腎的功能。本方始見於宋《小兒藥證直訣》一書,是當時著名兒科醫生錢乙首先創製的。
公元1079年,錢乙被召到汴京,治好了太子的病,受到了皇帝的重用和賞賜,頓時使他譽滿京城。那時候宋朝的太醫,一般都是名醫的後代。這些人的祖上也許真有點本事,但傳到他們這一代,許多人已經成了靠門第資格吃飯,靠“家學淵源”嚇人的庸醫了。錢乙,這個“土郎中”的兒子,年齡才四十幾歲"一下子進入了太醫的行列,不能不令這些官僚味很足的庸醫們張口結舌。有些人固然佩服他,但更多的人卻有點嫉妒,不服氣。他們私下議論:“錢乙治好太子的病,不過是偶然的巧合罷了!”有的說:“錢乙隻會用土方,真正的醫經怕懂得的不多。”
一天’錢乙和弟子閻孝忠正在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帶了一個錢乙開的兒科方子來“討教”。他略帶嘲諷地問:“錢太醫,按張仲景《金匱要略》八味丸,有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附子、肉桂。你這方子好像少開了兩味藥,大概是遺忘了吧?”錢乙笑了笑說:“沒有忘。張仲景這個方子,是給大人用的。小孩子陽氣足,我認為可以減去肉桂、附子這兩味益火的藥,製成六味地黃丸,免得孩子吃了過於暴熱而流鼻血,你看對嗎?”這位大夫聽了,連聲道:“錢太醫用藥靈活,酌情變通,佩服佩服!”弟子閻孝忠趕緊把老師的話記載下來,後來又編入《小兒藥證直訣》一書。就這樣錢乙所創製的“六味地黃丸”流傳下來。
大柴胡湯與小柴胡湯是一種飲食嗎?
大柴胡湯是東漢名醫張仲景《傷寒論》中的名方,其姊妹方為小柴胡湯,關於大柴胡湯與小柴胡湯,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漢代,南陽地區一戶人家,生了一對雙胞胎兒子,大的取名大大,小的取名小小。一日,兄弟倆同時發燒,延請當地名醫張仲景醫治。張仲景診斷後認為,兄弟倆的症狀相同,但病因不完全一樣,根據兄弟倆不同的病因,分別給小兄弟倆各開了一張處方。這兩張處方的相同之處是,都以柴胡為君藥,並且都有黃芩、半夏、生薑、大棗,不同的是,大大的處方中有大黃、枳實,小小的處方中有人參、甘草。張仲景怕病家吃錯了藥,分別在大大的處方上寫了個大字,在小小的處方上寫了個小字。張仲景的方子果然很靈驗,第二天,大大和小小的病都痊愈了。後來這兩張方子張仲景屢用屢效。
張仲景晚年在編寫《傷寒雜病論》時,決定將這兩個方子都收入書中時,考慮到這兩個方子都由七味藥組成,都以柴胡為君藥,都有黃芩、半夏、生薑、大棗,隻有其餘兩味藥不同,都該命名為柴胡湯,但如何區別呢?想到一張首先是大大用過,一張首先是小小用過的,因此,把大大用過的命名為大柴胡湯,把小小用過的命名為小柴胡湯。
第一部脈象診斷學是哪部?
脈診是我國醫學中望、聞、問、切四診之一,也是我國醫學中一種獨創的診斷方法。在《周禮》、《內經》中早有較多這方麵的記載,曆代著名醫家,如扁鵲、倉公、仲景、華佗等,都精通脈學。西晉時,王叔和以其豐富的實踐經驗,總結了前人的有關經驗和資料,完成了十卷《脈經》專著,對我國脈象診斷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早在公元582年,我國的脈診學就傳到朝鮮、日本等國,七百年後為阿拉伯醫學所吸收,並於公元十世紀被中東醫聖阿維森納在他的名著《醫典》中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