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文學藝術(8)(1 / 3)

三個月後,觀音閣的骨架已經支起來,就要上椽子了。一天中午,工匠們正坐在地上吃飯,一個黑胡子老者走到跟前,作了個羅圈揖說:“我也是木匠,同行是一家,出門斷了盤纏,諸位賞口飯吃吧。”工匠們說:“就一塊兒吃吧。”老者端起碗吃了兩口飯,又夾一箸菜放進嘴裏,巴嗒巴嗒嘴說:“鹽短。”一個工匠就給他捏了一捏鹽。老者又吃了一口菜,說:“鹽短。”另一個工匠又給他一捏鹽,老者一會兒把飯菜吃光了,用手抹抹嘴,揚脖看了看觀音閣,搖著頭朝外麵走去,一邊走還念叨著:“鹽短,鹽短。”

過後,尉遲敬德聽說了這個事,他猛一驚,這位老者的長相和夢裏的那位一點也不差呀!莫不是魯班師傅顯聖吧?他站在觀音閣前,看著上好的椽子琢磨著“鹽短”的意思。驀地明白了,原來椽子出簷太短了。他讓工匠蹬上腳手架,把椽子放長一尺,哈,太好了。最後就做成像現在這樣的鬥拱,出跳深遠,像飛起來的一樣,美觀極了。

經過一年多的辛勤勞動,觀音閣建成了,尉遲敬德想請人寫一塊匾。一天夜裏,他剛入睡,魯班又來了,向他說:“寫匾的事,先不要著急,眼下有太白金星下界了,轉世為大詩人,等著他來寫吧。”

後來,李白果真來到漁陽。一天,他喝得大醉,朦朦朧朧地寫了“觀音之閣”四個大字,又題上“太白”的落款。可是,等到把匾懸掛起來以後,才發現之字少了一點。李白站在閣前,把筆蘸飽墨水,用力往上一揚,正好點在“之”上。這就叫作“飛筆點之字”。

寡婦樓

在太平寨長城西段,有座方形石樓,名寡婦樓,高13米,樓基與城牆齊。幾百年來,由於風雨剝蝕和人為的破壞,長城沿線樓台均已毀壞,唯獨寡婦樓完好無損。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當地百姓們的保護。他們說:這座敵樓是12名婦女的心血築成的。

傳說,在戚繼光指揮修長城時,有12名河南籍士兵的妻子結伴同行,到邊關尋夫。當她們千裏迢迢來到薊州太平寨長城腳下時,丈夫已為修長城獻出了生命。她們悲痛萬分,在墳前大聲痛哭。薊鎮總兵戚繼光巡視長城路過這裏,見此情景,下馬來到她們跟前,好言勸慰,發給每人優厚的撫恤金,勸她們回家後好好撫育兒女、贍養老人。12名寡婦抑製悲痛,一起商量,決定獻出撫恤金,作為修築長城的費用。她們毅然投入到修築長城的行列中,終於修起了這座敵樓。人們為紀念她們申明大義、為國分憂的壯舉,把這座敵樓命名為“寡婦樓”。

後代文人詠詩撰文歌頌十二寡婦的高尚情操,稱她們是“女中豪傑”,是長城上的“守護女神”。

八仙桌子的傳說

在八仙山洋樓北山腳下,有一塊方正石桌,這就是八仙桌子。說起八仙桌子,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呢!

相傳八仙雲遊東海回來的路上,忽見眼下山峰林立,雲霧渺渺,八仙興趣大發,經[BF]呂洞賓提議,決定到人間看看。八仙按住雲頭,來到一片四麵環山的地方,腳踏綠草,環顧四周山景,心曠神怡,讚不絕口地說:“好地方,真是好地方!勝似天堂美景。”

不知不覺已是日落偏西,八仙覺得腹內空空,口內乏味。鐵拐李手提寶葫蘆搖了搖說:“趁天色還早,咱們就在這裏用飯,幾位意下如何?”七仙很是讚成,便圍坐在一起。曹國舅說:“有個桌子用飯就舒服啦!”何仙姑聞聽,便將手中花籃拋出,口中念念有詞,不一會花籃裏裝了一塊月宮石桌放在了八仙的中間。七仙齊聲喝彩:“妙、妙、妙!”藍采合手拿七塊板,隨口說道:“何大姐想得全,石桌正好坐八仙。”何仙姑說:“列位長兄,我想咱們用完飯,就將這石桌留在這裏做個紀念,不知如何?”七仙齊聲說:“好,應該,應該!”至今這傳說中的八仙石桌依然平穩地放在八仙山森林生態自然保護區。

禪堂智對

有一年,清明過後,康熙皇帝謁陵回京,途中在盤山休憩數日。一天,他在大臣太監們的陪同下,順著彎彎曲曲的山路,走到盤穀寺前,被周圍的自然景色迷住了,隻見峰巒迭翠,流水淙淙,鬆柏青青,百鳥啾鳴。康熙皇帝感到心胸舒暢,遂踱入廟門,一直走進禪堂,見裏麵空無一人,就在一把烏木椅上坐下,驀然一陣濃鬱的脂粉香氣,隨著微風飄進屋來,他蹙起雙眉,輕輕搖了搖頭。這時,住持僧智樸出外辦事回來,一進禪堂,隻見康熙皇帝板起麵孔,吟道:“一進禪堂胭脂香,其中必定有嬌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