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文學藝術(7)(3 / 3)

原來,李白來到薊州,知道這府中縣官原是秀才出身,自以為讀了幾句書,目中無人,誰也瞧不起。雖然聽說李白很有名氣,正要想方設法嘲弄他。李白呢,也乘這題字之機,想耍戲一下縣官,便故意把匾額的“之”字少寫個點兒。

李白聽完縣官的話,看看縣官的臉上帶著得意的嘲笑,便說:“區區小事,幹嘛大驚小怪,我自有辦法。”他又滿不在乎地說,自己餓了,該吃飯了。縣官皺著眉頭心想:“什麼大詩人,把臉丟盡,還吹牛呢,光知道吃喝!”他吩咐備酒備飯。不一會兒,李白和縣官麵對麵地喝起酒來。

數杯過後,各自有些醉意。李白站起來說:“我們到樓閣那兒去吧。”縣官吩咐備轎,前往獨樂寺。聽說李白把匾額寫錯,一些地方小官和附近百姓也都紛紛來看熱鬧。古柏樹下站滿了人,都瞅著樓閣上的匾。縣官下轎,命差人摘匾。李白馬上阻攔:“且慢,何必摘下呢?準備筆墨就可以了。”縣官心中暗笑:詩人真的醉了吧,我看他有多大本事,能把這點兒補上!

筆墨備齊,擺到桌上。李白搖著身子,拿起筆,蘸飽墨,抬頭看了一眼橫匾。隻見他用力一甩,那筆飛向二十多米高的橫匾,筆尖正點在“之”字缺的點兒上。大小衙役,大小差人,地方小官,平民百姓看罷驚歎不已,拍手喝彩:好一個大詩人,真是飛筆如神。縣官這才如夢方醒,知道自己受了戲耍。他向李白施禮道:“李大人真乃名不虛傳,可敬可佩。”

李白醉酒甩筆的故事,一直流傳到現在。那剛勁有力的“觀音之閣”四個大字,現在還在樓閣上放著光輝,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

獨樂寺的傳說

(一)

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路過漁陽,就是現在的薊縣。因為糧草接濟不上,陷入困境。李世民心中煩悶,無意中來到一座寺廟,隻見廟內香煙繚繞,銅鑄神像,栩栩如生,似笑非笑,若有言相告。李世民心中一動,向神像禱告:“李世民率兵東征,路過此地,糧草不濟,欲借神明貴體一用,待世民班師之日,當以十倍金身奉還。”祈禱完畢,叩了三個頭,隨後命人扳倒神像,化成銅水,鑄造錢幣,以此解救了燃眉之急。東征還朝之後,轉眼就是一年,此事卻沒人提起。倒不是李世民故意賴賬,而是實有難處。當初因是急於借用銅像,並沒細加考慮,便許諾以十倍金身奉還,如今細細一想,偌大一個金像,恐怕用光金庫也不夠。唐太宗正為此事憂慮得寢食不安,忽接大臣魏征的奏折,打開一看,原來正是催促皇帝還願的。言語很是不恭,明明是在責難,上寫“昔萬歲東征,糧草困窘;曾於漁陽借一銅像,以籌糧草,並許諾神明,一旦班師,即以十倍泥塑金身奉還。今聖上回鑾過載,未踐前言,故敢奏聞。臣聞為人主者,上不可失信於天,下不可失信於民……”李世民心裏有病,正怕人說,一見魏征又來揭他的短,不由心內火起。他耐著性兒又看看奏折,忽然發現“十倍泥塑金身”,不禁喜上眉梢,拍案稱快。魏征所加“泥塑”二字,可真正解決了難題。於是李世民馬上發下詔書,營建獨樂寺,重塑觀音像。

(二)

唐朝大將尉遲敬德奉李世民的旨意監修獨樂寺,既是敕命修建,自然要修得與眾不同。黑臉將軍找來了十幾個有名的工匠,對他們說:“佛得高,閣得高,不用釘,不用鉚,你們就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吧。”可是,一個月過去了,設計式樣沒有一個中意的。又一個月過去了,工匠們還是設計不出來。尉遲敬德心急火燎,一個人喝起了悶酒,喝得迷迷糊糊正欲入睡,忽見一位黑胡子老者推門進來,手裏提著一個蟈蟈籠子。尉遲敬德一看,這個蟈蟈籠子可不尋常,精巧別致,和他想象中的閣樓一模一樣。外看兩層,裏麵三層,中間有空井通到閣頂。他一陣高興,趕忙說:“老人家,您這蟈蟈籠子要多少錢?”老者說:“多少錢也不賣。”尉遲敬德一聽急了,忙向老者說明原委和自己的憂愁。老者說:“我是專門為修觀音閣給你送來的。”說罷,把蟈蟈籠子放在桌上,轉身走了出去。尉遲敬德抬腿要追,原來是南柯一夢。於是他趕忙把工匠們集合在一起,把夢裏見到的蟈蟈籠子式樣給大家講了,工匠們就照此設計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