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文化機構(4)(3 / 3)

趙良傑經理(2009年8月—)

天津市薊縣新華書店有限公司

一、沿革

新中國成立前,薊縣沒有正式的書店,縣城內隻有私人經營的“大同書局”,此外,個體書攤集市上出售零散或木刻版的傳統圖書。1931年,由下倉進步紳士李功支持,為黨的地下工作做交通掩護而建立的下倉“新新書店”,是薊縣最早的書店。少林口村劉榮德商店由天津商人擔保,建立銷售“世界書局”課本的書店,後在上倉河西鎮設立支店,李連聰任經理。1946年5月,經組織安排,郝希武任縣委委員、薊縣中學校長、冀東錳礦公司經理,監管圖書發行銷售工作。

薊縣新華書店成立於1949年4月,受唐山新華書店領導。書店原址位於現漁陽古街東口路南,店址為三間草房,有員工7名,全年銷售圖書15萬冊,銷售金額3萬餘元。1954年,城關、馬伸橋、邦均、侯家營、上倉、下倉、別山、下營供銷合作社,在門市內設立圖書櫃台代銷圖書,圖書銷售量增加。“文化大革命”期間,全縣圖書代銷點增加到140多個。1969年1月,書店遷址到文昌街2號(租賃薊縣房管局的房屋)。1974年4月,薊縣文教局、薊縣商業局在下倉供銷處聯合召開全縣圖書發行工作經驗交流會議,天津市新華書店、縣委政治部有關領導,縣新華書店、全縣八個供銷處及部分基層供銷社的領導和發行人員參加了會議。會議在總結工作、交流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今後加強圖書發行工作的4條意見。即:要加強各級黨委對圖書發行工作的領導,要加強發行隊伍的思想革命化建設,要繼續貫徹執行圖書發行“三服務”方針,鞏固、提高發行網點以解決圖書上山下鄉的渠道。

1978年,除門市部外,設立批發部和機關服務部。1979年以後,縣新華書店文化教育書籍的銷售量占很大比重。1983年,由於城建改造,書店總麵積擴展為1401.64平方米,1985年正式投入使用,銷售圖書252.32萬冊,銷售金額109.37萬元。同年,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華書店逐漸向市場經濟轉型,先後在上倉、下倉、馬伸橋、別山、尤古莊建立集鎮門市部,經過一年的市場開發,初步形成覆蓋全縣的基層圖書銷售網點,豐富了城鄉讀者的文化生活,銷售額實現了較大增長。1989年10月25日,經縣編委研究,將新華書店由企業單位恢複為事業單位。20世紀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圖書市場異常活躍,個體書店如雨後春筍般興起。2004年,由於鼓樓廣場改造,書店賣場縮小,為了適應圖書市場發展的需求,擴大新華書店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將原有的店麵進行全麵裝修、擴建。統一的外觀設計,規範科學的管理,使銷售額成倍增長。

2009年12月8日,經天津市文化體製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批複,薊縣新華書店正式更名為天津市薊縣新華書店有限公司,由原來的事業單位企業管理性質轉變為企業單位,歸天津市新華書店集團統一管理。薊縣新華書店有限公司現有員工100名,店麵占地麵積1601.6平方米,注冊資本為人民幣49萬元,是薊縣唯一一家國有大型書店。

新華書店的職能是通過發行圖書滿足社會文化需求,基本任務是負責全縣的圖書發行工作,傳播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薊縣新華書店有限公司(含前身)曆任主要領導(含副職主持工作)名錄

李雲華經理(1949年4月—1951年)

曹振東經理(1958—1961年)

王履中經理(1961—1963年)

苗繼存黨支部書記(1974年11月—1979年10月)

王廣禎副經理(1979年11月—1985年5月)

鄭春經理(1985年6月—1991年2月)

王廣禎經理(1991年3月—1995年11月)

王誌祥經理(1995年12月—2005年9月)

趙良傑經理(2005年10月—2008年8月)

於協合經理(2008年9月—)

薊縣文物保管所

一、沿革

薊縣文物保管所位於武定街41號,所內設有兩個文物展室和一個文物庫房,現有幹部職工63人,其中文物博物館係列副研究員3人,館員9人,工程師1人。

新中國成立前,縣內沒有專職的文物保護機構。1949年以後,薊縣文化館設專職文物保護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