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後敘(1 / 1)

曹曉宏從1992年起,我就一直在本校中文係開設“中國傳統文化專題”選修課,目的是向中文係高年級學生係統介紹一些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以進一步增強同學們的人文素養,改善其知識結構,幫助他們認識和反思中國傳統文化,探尋中西文化的異同,為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建設新時代的新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這門課程開設以來,得到了廣大師生的支持和首肯,本係和其他係室的一些教師常常抽空前來聽課,而外係的很多學生也紛紛前來聽講。師生們的熱情,對我努力講好這門課程是一種巨大的鼓舞,同時,他們的支持,也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開設這門課程的價值和意義。學校領導同誌對這門課程也十分重視。為了在課程結構的改革中不斷增強人文精神的含量,推進素質教育,讓大學生們進一步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學校決定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全校性的公共選修課來開設。也恰在這時,巴蜀書社決定出版一本關於中國傳統文化方麵的書,並正式向曾德昌校長向我約稿。曾校長當即熱情鼓勵我將多年寫成的選修課講義以個人專著的形式出版,但我考慮,此書還是以集體編撰為宜,因為通過編寫,可以培養和鍛煉一批教師,參編者在編寫過程中披閱大量著述,這就必然為他們今後繼續研究相關問題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必然有助於將來在學校形成一個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的基本陣容。

這本《中國傳統文化指要》就是以我的選修課講義為基本框架,由我提出具體的編寫思路,寫出編撰大綱,其後組織了校內相關專業的部分教師參與了編寫工作,具體分工情況如下:

第一章:刁國慶;第二章:刁國慶;第三章:王翼祥、洪麗霽;第四章:趙曉梅;第五章:趙曉梅(第一、二、四節)、馬粼(第三節);第六章:王翼祥、楊濤(第四節);第七章:王翼祥、曹曉宏;第八章:馬粼;第九章:馬粼;第十章:馬粼;第十一章:刁國慶;第十二章:趙曉梅。

全書完稿後,由我作了兩次統改,在出版社校對的過程中,我又對部分章節的內容進行了一次調整修改。盡管如此,書中可能還有不少疏漏或錯誤,尚需學界專家指正。此書所以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我的恩師張文勳先生,沒有他的支持和指教,這本書就沒有質量的保證;同時也要感謝汪啟明博士和責任編輯謝藝波老師,沒有他們的支持和精心編輯,就不會有這本書的問世;這本書裏,凝聚著參加編撰的全體同誌的心血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最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此書在編寫的過程中,參閱了大量專家、學者的著作和論文,尤其是一些基礎知識部分和一些較普遍的觀點,限於篇幅,未能一一注明,為此,我謹代表全體編撰人員,對他們表示深深的謝意。

2001年早春於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