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視角(一):讀者的向導(2 / 3)

然而,由於她是一個管家或者說是貼身女仆,她的判斷、知識是有限的,她的感情是有特別限定的,即必須對主人忠誠。鑒於她的這個身份——作為一名女管家,有一定的職責範圍——我們的眼光、視野,被局限在她的敘述視角當中。作為讀者,我們當然有自己對人物的判斷。一方麵我們聽她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另一方麵又能從她的敘述中看出她的自以為是和小聰明。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我們自行調整和判斷,她的哪一部分值得信賴,哪一部分需要補充。就像我們平時聽一個人在講故事的時候,也會一邊聽故事,一邊觀察講故事的人,判斷正在講故事的人哪一點講得精彩,哪一點有所欠缺,哪一點有點添油加醋,哪一點又省略得太多。

耐莉根據自己對人性的有限理解和有限的人生經驗,把自己對社會、對人物、對愛情和家庭的看法,展現給讀者。然而有些事情發生的時候,她並不在現場。這樣讀者就會覺得,除了她的講述之外,還有必要了解更多的內容。這個時候,小說的雙重視角就顯得不夠用了。由於這兩個敘述者的身份,隻限於講出故事,所以就有必要補充另一種敘述的角度,以便帶給我們身臨其境的感覺和對人物心理細致入微的體察。

因此,《呼嘯山莊》采用的也可說是多重敘述視角。在耐莉的敘述中,穿插了其他人物的視角。小說中起用了五個其他的人物,直接敘述自己的故事。比如希刺克厲夫,比如凱瑟琳,有時候直接出場,講述自己的感受,包括講給耐莉和其他人聽,直抒胸臆。這樣,整部小說包括最基本的雙重視角,以及相關人物的直接講述,即第一人稱視角的穿插,最終把這個故事講得立體而飽滿,把作家對愛情的複雜態度,把愛恨情仇的交集與轉變,以及超越生死的瘋狂的愛和冷酷無情的複仇與毀滅等這些跨度很大的主題,一層一層地通過不同的視角,清晰地展現出來。

除了雙重視角和相關人物的直接陳述,這部小說在敘述上還有一個特點:間歇性的敘述。就是故事講到半路,停頓下來。小說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洛克烏德投宿時病倒,耐莉給他講了過去幾十年發生的漫長的故事。他病好之後就離開了山莊。之後,一切故事懸而未決,停頓下來放在那裏,沒有結局。他幾年之後又回來了,再次見到耐莉,又給他講了這幾年當中相關人物的新的發展。這時候,因為兩個人比上一次更為熟悉,而且洛克烏德也有了心理準備,對人物的性格命運和故事情節發展都有了解,所以這時講述人的口吻變得更為隨便,聽故事人的理解力也增加了。

小說的第二部分不像第一部分那樣完全從頭講起,脈絡清晰。這需要讀者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或者是有經驗、對故事有預期,而不像第一部分的讀者一樣,一無所知又忐忑不安,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這個時候,我們聽故事之前對人物的發展已經有所期待,但小說的實際發展還是會超出我們的預期。這是間歇性敘述所能達到的效果。

故事為什麼要這樣講呢?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來想這個問題。如果整個故事平鋪直敘,用第三人稱直接講述,從老一代恩蕭開始講起,然後是第二代、第三代,這樣的話,就沒有現在我們看到的小說這種內容豐富、結構複雜、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效果。這是從藝術性的角度看這個問題。

從主題的角度看,這種間歇性的敘述可以把那種激情慢慢地釋放出來,因為我們讀完這個故事之後會發現,這不是給太年輕的人看的故事,他們可能無法理解裏麵颶風一樣的情感。當然,年紀太大了也不行,因為裏麵所描寫的感情強度落差太大了,轉換如急風暴雨,心髒太脆弱的人受不了。這種間歇性的敘述視角提供了一種看一看、放一放的時間差,讓我們有時間思考和消化。如果不理解裏麵描寫的那種太強烈的感情,就把它擱置下來,過一段時間再看,形成一個緩衝。小說的情節設置就是這樣:洛克烏德生病了,才有空閑聽這個故事,聽完了之後病好了,離開了,幾年之後再回來,再聽這個故事,這樣就有了歲月的曆練和沉澱。

間歇性敘述就是把故事冷處理一下。比方說這個故事發展到某個地方,感覺超出了我們對一般人性的理解,不明白人為什麼這麼瘋狂,充滿這麼深的仇恨,懷有這麼大的偏見,那麼,作家就讓書中的人物暫時走開,把情節放緩。隨著不同敘述角度的改變,讀者能夠讓自己的情緒冷卻下來或得到調整,同時也不斷調整對人物的理解、對主題的把握,領會作者想要傳達的更加豐富、更加廣闊的內容。這種對主題進行冷處理的方法,也可能是作家在等待讀者一步一步進入她的預期,然後跟她一起理解這些人物。

我們再從作家創作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這種作品是有著很內斂的激情的作家寫出來的,她自己對這個故事能夠完全把握,又對一般人的理解水平有透徹的理解。她在寫作時把自己的激情一步步釋放出來。作家艾米莉·勃朗待在30歲的時候去世,這部小說寫於她去世前兩三年,也就是在她二十七八歲的時候。此前她從來沒有談過戀愛,她的生活範圍也有限,生活經曆非常簡單。她出身於牧師家庭,從小母親去世,由姨媽照料長大,父親教幾個孩子讀書。姐弟四人都很有文藝天賦,一起編劇本、寫小說、寫詩歌、排戲、演戲。艾米莉是其中詩歌寫得最好的,她的詩很有激情。她的個人生活那麼簡單,所以這種天賦和內在的激情需要釋放。

這部小說的背景就是她生長的環境。她家位於英格蘭的一個氣候惡劣的荒原沼澤地區,環境和呼嘯山莊差不多。原野上充滿了大自然的各種聲音,到處是形狀各異的岩石,可以讓人產生不同的想象。姐妹之間的創作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錘煉了她的想象力和寫作技能。

她的心裏有一座噴薄欲出的火山。但是,一個女孩沒有戀愛過,也沒有去過太多地方,這導致她的性格非常內斂,不喜歡跟人說話,而是喜歡小動物,喜歡在大自然中徜徉,自由地思想。由於富有激情,但又很內斂,所以她遇事不可能一下直接表達出來。這樣一位女作家,心裏有一個故事,它會慢慢地沉澱,細細地講述,一層一層地釋放。所以我們讀到的便隻能是這樣一部小說,像一個火山口一樣,下麵岩漿滾滾,炙熱翻騰,其中每個敘述人都好像一個不同的火山口,有的已經冷卻,有的正在溶化,有的噴薄欲出。這讓我們窺見了火山口下麵很多的岩層,需要我們展開想象。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青年詩人對人生、對愛情、對激情的渴望,但是又對這些渴望有一種很收斂、很克製的態度。這既是渴望,也是觀望。作家有時候希望盡情釋放,有時候又極度克製。這是我們從敘述視角中得到的對作家的理解。

《白鯨》:劫後餘生講見聞

再講一部作品的敘述角度,麥爾維爾的《白鯨》。它的敘述角度是第一人稱,一個海員對自己出海親身經曆的回憶,這種設定說明他的敘述是可信的。小說開頭寫道:

你就叫我以實瑪利吧。那是有些年頭的事了——到底是多少年以前,且不去管它——當時我口袋裏沒有幾個錢,說一文不名也未嚐不可,而在岸上又沒有特別讓我感興趣的事可幹。

我於是想,不如去當一陣子水手,好見識見識那水的世界。這對於去除我的心火,調節血脈流通,未嚐不是個辦法。每當我發現自己繃緊了嘴角;每當我的心情猶如潮濕陰雨的十一月天氣;每當我發現自己不由自主地在棺材鋪門前駐足流連,遇上一隊送葬的行列必尾隨其後;特別是每當我的抑鬱症發作到了這等地步:我之所以沒有存心闖到街上去把行人的帽子一頂頂打飛,那隻是怕觸犯了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一到這種時候,我便心裏有數:事不宜遲,還是趕緊出海為妙。除此之外,隻有用手槍子彈了結此生一法。梅爾維爾著、成時譯:《白鯨》,22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我們從這段引文中可以看出,首先,以實瑪利對捕鯨船充滿了好奇,他想迎接新的挑戰。其次,他希望這次出海捕鯨能對他的人生有所啟發,使他的人生態度有所改變。這樣,我們從這部作品的開頭讀到了兩點:第一,這是一個航海捕鯨的故事。第二,這次捕鯨可能會改變敘述者的人生態度,加深其對人性的探索與思考。

選用第一人稱視角能把這個故事的主題和內容極大地放大——它不單純是個航海的故事,也不單純是一個人希望得到什麼新觀點、新的人生態度的故事,而是二者的融合。小說是捕鯨曆史和故事敘述的結合,既有對捕鯨這一中心事件的回憶和對相關人物的觀察與評價,同時也穿插了對整個鯨魚加工行業的描述和曆史追溯。我們會看到,海上生活如何影響了主人公對人性的觀察和理解,如何改變了他對過去生活的反思。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他是第一次加入捕鯨船,雖然對捕鯨生活好奇,但對此一無所知。當他把一個一個的人物展示在我們麵前的時候,他還會非常詳細地描寫這個人的特征和背景。這個無知者的視角帶來的效果是:他的敘述會特別清楚,層次非常分明,他會把這個故事從最基本、最客觀的觀察講起,繼而由簡單到複雜、由片麵到豐富,逐漸展現出來。

看到這樣一個開頭,作為讀者,我們可以踏踏實實地看他的故事。我們像他一樣,好奇而無知,激動且充滿期待,希望跟著他的視角遇到各種人物、各種奇遇。如果沒有聽說過捕鯨這回事,那麼,所有的人物和故事都將帶來全新的體驗。

主人公遇到的第一個人是季奎格,一個來自南太平洋上的野人。這個人是個投槍手,他的職責是投標槍去紮鯨魚。他相貌舉止非常怪異,但是心地善良,信奉所謂的異教。這是敘述者作為基督教徒對信仰其他宗教者的稱呼,也就是說,季奎格有自己的原始宗教信仰,他信仰自己部落的神靈。一到關鍵時刻,他就禱告,祈求自己隨身帶著的那個小神靈給他啟示。有一天,他突然病倒了,在夢中他得到神的啟示,讓人給自己打了一口棺材。打好棺材之後,他病又好了,那棺材就沒用了。但他並沒有把那個木頭棺材扔掉,而是用來放東西。這是一個看似荒誕、離奇的情節。等到小說最後,我們才會知道這口棺材的用處。那條捕鯨船被白鯨撞翻之後,所有人都葬身大海,敘述者是唯一的幸存者,因為他恰巧跳進了這隻棺材,隨著棺材在海上漂遊,最終得救。這樣一個重要情節在小說開始部分已經埋好了伏筆。

接下去,他認識了大副、二副、其他船員,最後才是船長埃哈伯。他聽到了船長和那條大白鯨之間的遭遇,比如白鯨如何把船長的一條腿給咬掉,它如何神秘而恐怖等等。他還聽了很多船長的故事,感覺船長是個傳奇人物,給人神乎其神的感覺,於是他逐漸形成了對這個人的好奇。當然,這也激發了讀者的興趣,我們急不可耐地等待船長現身,以驗證關於船長的傳說。這樣,情節逐漸展開,人物逐一登場亮相。小說最後,埃哈伯船長帶船追著那條白鯨,船員和鯨魚浴血搏鬥,持續了整整三天三夜,最終船毀、鯨死、人亡。

透過敘述者的視角,我們首先看到這是一個捕鯨船的故事,包括捕鯨業的發展、捕鯨的凶險、捕鯨過程中的勞作等。捕鯨船一般都是股份製投資購買,由港口當地的居民把自己的錢一點一點彙集起來,到一定的數量購買一條捕鯨船。然後再雇一名船長,招募船員,由船長率領出去捕鯨。捕鯨船返航之後,收益按照當初的股份分給投資的居民,船長和船員分別得到應有的報酬。在當時,這是非常完善的一種機製,是一個發展了很多年的行業。股東中有很多老年人,他們把自己多年的積蓄投在船上,以維係生計,養家糊口。這是小說的一部分內容,即捕鯨的知識和捕鯨業的曆史。雖然這一部分作為背景知識穿插到捕鯨故事的過程中,內容龐雜,結構鬆散,與主題似乎沒有很大關聯,但在完全靠人力捕鯨已經消失了的今天,讀起來卻彌足珍貴。

其次,這個視角讓我們看到了船長埃哈伯與鯨魚之間的衝突。在捕鯨船上,船長的責任很大。因為這條船不是船長的,而是那些股東的,他要對股東負責,所以,好的船長應該多捕鯨,多煉油,增加收益,而不應該因個人恩怨(像埃哈伯後來做的那樣)不考慮經濟利益,傾全船之力,對一條鯨魚窮追猛打。從雇傭關係上講,他沒有權利這樣做。

船長的性格和意圖是逐漸顯露出來的。一開始他不露麵,由大副、二副來掌控這條捕鯨船,當時大家聽到了很多關於他的離奇故事,以及他給人的不同印象。但當他出現之後,敘述者又不斷調整對他的看法。所以,對船長埃哈伯的形象描寫很經典。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不是他的聲音,而是別人對他的講述,然後逐步展現船長的真實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