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有不同的要素:情節、人物、主題、視角、風格、象征和背景等。情節即事件的順序,它要符合因果關係、邏輯關係。
完整的情節由開頭、中間和結尾構成。情節的發展要有原因、高潮和後果。各部分之間要有起承轉合。高潮部分是作品人物衝突最激烈、矛盾最激化的部分。在高潮部分,人物性格得到最集中的展示,它是作品的轉折點。高潮過後,故事要麼急轉直下,要麼揭示原來隱藏的人物關係或使事情真相大白。高潮的位置不同,能帶來不同的效果。
高潮在最後的作品居多,如《湯姆·索亞曆險記》、《哈姆雷特》、《麥琪的禮物》和《警察與讚美詩》。高潮在中間的作品如《哈克貝利·芬曆險記》、《一位女士的畫像》和《老人與海》。高潮在最開始、甚至在作品開始之前,則多見於反思性的作品,如《紅字》和《古舟子吟》。
文學欣賞先從作品的要素開始。要素就是構成文學作品的主要因素,指情節、人物、主題、視角、象征、風格和背景等。下麵我們結合具體文學作品,逐一展開論述。
文學作品的第一要素是情節。無論小說還是戲劇,都要講故事。情節和故事並不一樣。福斯特在《小說麵麵觀》中說,“故事是關於按時間順序排列的一個個事件的敘述。情節也是關於一個個事件的敘述,但是它強調的是事件之間要有因果關係。”他舉例說,“一個國王死了,然後王後也死了。”這是故事(story),它講出了事情發生的順序。那麼什麼叫情節呢?他說:“國王死了,然而王後因哀傷而死。”這則是情節(plot)。福斯特著、朱乃長譯:《小說麵麵觀》,231頁,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小說處理兩件事,它必然有一個前後的順序。這兩個順序之間必然有一個因果關係,而且這種因果必須合理。因為喝水了,所以他被嗆到了。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敘述順序。他嗆到了,因為他喝水了,這種表述也可以。隻要能說明事件的關係,事件的順序可以顛倒。
情節的構成
完整的情節包括三個部分:開頭、中間和結尾,分別講述故事的緣由、發展和結果。構成情節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組合方法。換句話說,故事情節的高潮可以設置在作品的不同位置。所謂高潮部分,就是作品中人物衝突最激烈、各種矛盾最激化的部分。有時候也是化解矛盾,真相大白的部分。在高潮部分,人物的性格可以得到最集中的展示。高潮過後,故事要麼急轉直下,要麼原來隱藏的一些人物關係、掩蓋的事情真相得以揭示。
根據高潮的位置,一般的情節安排有三種。第一種是開頭、發展和高潮(結尾),高潮在最後。即采取平鋪直敘的方法,在故事的開頭交代緣由,中間經過了很多發展,作品結束時恰好故事達到高潮。第二種安排是開頭、高潮(中間)和結尾,高潮在中間。第三種是在小說開頭就描寫高潮,然後慢慢地再交代事件的原因,比如剛才說的例子,他被嗆到了,因為他喝水了,接著再詳細描寫他喝水的情況,喝水的時間、地點和原因等。這是安排情節的三種方式。總而言之,情節要符合因果關係,要有邏輯關係。一個完整的情節構成應該有開頭、中間和結尾;有它的原因、高潮和後果,有起承轉合。
我們讀作品的第一個印象是這個作品好不好看,即故事情節能不能吸引人。一般的作品閱讀,主要看它的開頭、中間和結尾三個部分。如果加上高潮前後的過渡部分,即高潮之前故事情節的推進與上升,高潮過後的平緩和下降,就是五個部分。在上升部分,情節漸次展開,人物關係逐一交代,人物性格慢慢表露。比如一開始認為這個人很好,經過一段發展之後,或經過一個什麼事件,很多矛盾集中爆發,就感覺這個人跟原來的想象不一樣。下降部分就是在矛盾衝突之後的一種比較平緩的過程,可以重新梳理人物關係,對人物性格重新認識。
這是敘事性文學作品的基本結構,但並不是每個作品都要具備這五個部分。根據作品情節的設置,高潮可以出現在不同的位置。比如《哈姆雷特》的高潮在最後,《哈克貝利·芬曆險記》的高潮在中間,《紅字》的高潮在作品開始之前就結束了。高潮的位置不同,能夠帶來不同的效果。
高潮在最後
第一種情節設置是作品的高潮在最後。這是最常見的情形。作品一開始平鋪直敘,然後故事逐漸展開,最後出現高潮。
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曆險記》就是這樣。作品一開始,描述主人公湯姆是一個村莊裏的小頑童,調皮搗蛋,聰明機靈,講的都是一些很簡單的故事,采用平鋪直敘的方式,把他生活中發生的事一件件羅列出來。目的是為了交代他的性格特點,展現他具備將來做哪些事情的可能性。他這種聰明頑皮的孩子,肯定會做出一些異於常人的事情,遇到一般人遇不到的驚險,經曆一般人不會有的奇遇。但是他肯定能夠克服這些困難,因為他很好奇,所以他敢於探險;又因為他很聰明,所以他能夠擺脫困境。這樣,在小說前半部分,他的一件件生活趣事都是在展現他的性格。比如他用奇思妙想讓小朋友幫助他刷牆;在女同學貝奇家門口倒立,扮鬼臉吸引貝奇注意到他;和流浪兒哈克交往,帶領孩子們做密林深處的羅賓漢和快樂的海盜遊戲等,都是各個方麵的性格展示。這些事情放在小說主要情節展開之前,沒有什麼意外和驚奇,就是描寫他跟所有的孩子一樣,隻不過比一般的孩子更調皮、更機靈、更勇敢。
通過對主人公這些性格特點的展示,故事慢慢推向高潮。在推向高潮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他與眾不同的曆險。先是湯姆和他的夥伴們在午夜墳場目睹了凶殺案的發生。在凶犯逍遙法外時,他挺身而出,當庭作證,揭露真正的凶手,成為全鎮的英雄。而後在尋找寶藏的探險中,他在鬼屋看到強盜,一路追蹤。到“湯姆和貝奇在山洞中迷路了”這一章,故事到了最高潮。在離開了野炊的小夥伴之後,他和貝奇在迷宮一樣的山洞裏迷路了。兩個人又困又餓:
兩個孩子把眼睛盯在了他們剩餘的那一段蠟燭上,注視著它慢慢融化,一直無情地燃燒下去。他們看著最後隻剩下半寸長的蠟燭芯孤零零地立著,看著那微弱的火苗一起一落,順著一縷細細的輕煙向上躥動,在那頂上停留了一會兒,隨即——一切都籠罩在令人恐怖的黑暗之中了!馬克·吐溫著、刁克利譯:《湯姆·索亞曆險記》,249~250頁,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7.
經曆了饑餓、疲勞和恐懼之後,貝奇奄奄一息,讓湯姆離開她去探路,隻求他過一會兒回來一趟,答應她在死亡的時刻一定要留在她身邊,握著她的手。這時,人物的處境瀕臨絕境,人物的心境充滿絕望,人性的堅韌和柔弱也都達到了極致:
湯姆吻了她,喉嚨裏有一種哽咽的感覺,可是仍然表現得很有信心能找到搜尋的人或找到洞的出口。然後他手裏拿著那根風箏線,手腳並用沿著一條通道往前爬去,饑餓使他飽受煎熬,死亡將至的感覺又讓他心如刀絞。同上,252頁。
情節高潮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集中展現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也就是把他的每種個性都推向極致。在那個山洞裏,湯姆的性格特點得到了充分展現。一是探險精神,由於洞裏地形複雜,曲徑蜿蜒,岔道無數,在別的小朋友不敢走、不願意走的地方,他卻願意冒險前行,一探究竟。二是敢於擔當,曾經隻在心愛的女同學麵前耍小聰明,好像為了展示男子氣概,但是關鍵時刻能夠承擔危險,叫女孩原地守候,自己一個人去找出口。這種行為很有責任心。他的其他性格特點,比如勇敢、好奇、聰明、機智等,也都得到了展示。
從這個角度再看前麵的情節鋪陳,會發現湯姆的成長是一個過程。小說一開始描寫人物的性格、人物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姨媽怎麼疼愛他,他的小夥伴怎樣看待他,他在女同學眼裏、在老師眼裏、在村民眼裏是個什麼樣的人等,漸次交代。等到各種性格特征、各種人物關係以及社會背景都交代清楚之後,才是故事主要情節的展開,最後抵達高潮。
高潮的第二個特征是故事發展到此就結束了。貝奇獲救,湯姆和哈克找到金幣,村裏人皆大歡喜。那個一直讓湯姆提心吊膽的強盜被困在山洞裏邊,在看到出口的地方給活活餓死。為什麼眼睜睜看著出口,就是扒不開門、出不去呢?因為貝奇和湯姆被救出來之後,貝奇的爸爸帶人把那個洞口給封死了,以免別的孩子再在裏麵迷路,所以那個強盜到了洞口出不來。他已經看見了外麵的天光,向前跨一步就能出去,可他就是爬不出去。看到了希望,實際上是絕望,這是對壞人最大的懲罰。
所有的故事和人物都有了一個結局,這就是高潮,全書戛然而止。此時主人公的性格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各種人物關係有了明確的交代,所有的矛盾都得到了最終的解決,各種情節的發展也有了一個徹底的了斷。
再舉一個同樣類型的例子,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雷特》。它的情節結構和《湯姆·索亞曆險記》大致相似。一開始展示的是哈姆雷特的身份和他的性格特征。他很有才華,又有些優柔寡斷;有幾個朋友,又喜歡獨自思考。通過這些展示,你會發現,他博學、優雅、文武雙全,關鍵時刻能夠應對危機,具備成為一個偉大的戰士、王子和領袖的所有潛在品質。隻不過他的這些品質被一種東西籠罩、抑製著,好像發揮不出來。他就像湯姆·索亞一樣,具備種種潛質,有待於未來某一件大事發生,可以充分地施展出來。但是目前很難把它發揮出來,總要等到故事推進到某一個階段,集中於某一個事件,他才能夠充分發揮。
等到我們對他的性格特征了解清楚之後,主要情節就會展開,他發揮的舞台會一步步搭建好,圍繞著他周圍的一切人、一切謎團、一切事件都會得到一個集中展示的時刻。所有的人物亮相、所有隱蔽的關係被揭開、矛盾得到解決的時刻,就是高潮。經過了開始階段的性格展示之後,哈姆雷特一步步走向了命運預期的高潮。他先後經過了和鬼魂的對話,和同學的商議,對命運的拷問,對叔父的懷疑,對母親的探試。衝突正麵展開,他叔父派他去另外一個國家,想在海上結束他的性命。他成功逃脫。於是,所有的真相都清楚了,他知道了害死父親的元凶,知道了叔父的歹毒,知道了母親受到的誘惑,也知道了他作為一個王子和兒子應該承擔的責任。至此,一切的猶豫不決全部終止,所有的顧慮都被拋在腦後。等他再踏上故國的土地,他已成為一個勇敢的、義無反顧的鬥士。
最後那場決鬥是全劇的最高潮。他拔劍而起,壞人受到了應有的懲罰,該死的人全部死掉,一切矛盾都結束了。幹淨利索,無牽無掛。高潮在最後的特征是,一切問題都得到徹底解決。
再以歐·亨利的兩個短篇小說為例。他的小說結尾總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這種設置最能說明高潮在最後所帶來的強烈效果。
第一個例子是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講一對貧困的青年夫妻,在聖誕節臨近時,都想送給對方一份珍貴的禮物。可是,家裏太窮了,妻子德拉千辛萬苦,從日常開銷中隻能節省出一元八角七分錢。小說開頭寫道:
一塊八角七分錢。全在這兒了。其中六毛錢還是銅子兒湊起來的。這些銅子兒是每次一個、兩個向雜貨鋪、菜販和肉店老板那兒死乞白賴地硬扣下來的;人家雖然沒有明說,自己總覺得這種掂斤播兩的交易未免太吝嗇,當時臉都臊紅了。德拉數了三遍。數來數去還是一塊八角七分錢,而第二天就是聖誕節了。歐·亨利著、王永年譯:《歐·亨利小說全集》(第一卷),11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夫婦倆各有一件特別引以為豪的東西。丈夫吉姆有一塊金表,是祖父傳給父親,父親又傳給他的傳家寶。但是,這隻懷表沒有表鏈。懷表是要時不時拿出來看的,那個表鏈很有用處,可以把懷表從口袋裏掏出來,握在手裏看。他缺少這樣一條表鏈。聖誕節前,兩個人都開始準備禮物。妻子想給丈夫買一條表鏈,這樣,就能讓他非常自豪,可以把他的傳家寶在人前亮出來。妻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妻子德拉有一頭濃密的秀發。“微波起伏,閃耀光芒,猶如那褐色的瀑布。她的美發長及膝下,仿佛是她的一件長袍”。吉姆覺得妻子美麗的頭發值得特別保護,而保護頭發最好的辦法是給她買一套配上她秀發的玳瑁發梳。很久以前,德拉在百老彙的一個櫥窗裏見過並羨慕得要死,隻是因為價格太過昂貴,當時買不起。丈夫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兩個人心照不宣地開始分頭準備禮物。到了聖誕節那一天,他們把各自的禮物都拿了出來。丈夫獻給妻子的正是這一套美妙的發梳,純玳瑁做的,邊上鑲著珠寶,色彩正好和她的美發相配。妻子給丈夫買了一條白金表鏈。結果,兩個人發現,因為生活的貧困,妻子把漂亮的長頭發賣掉,才買了一條表鏈。丈夫則把他的金表當掉,才換錢為她買了發梳。兩個人都給對方買了最中意的禮物,但是也做出了自己能夠做出的最大犧牲。
小說開始,寫兩個人如何相愛,經過中間情節的不斷發展,兩個人怎樣分頭準備禮物。直到最後一刻,故事的高潮到來,真相大白。兩個人更加相愛,兩顆心貼得更近。故事到此結束,這也正是最令人感動的時刻,讓人怦然心動。仔細品味,這種結局的安排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這就是高潮在作品最後帶給讀者的強烈的情感衝擊。
歐·亨利是這方麵的高手,他另外一個短篇小說《警察和讚美詩》也是這樣。小說寫流浪漢蘇貝無家可歸,饑寒交迫,為了抵禦即將來臨的嚴寒,他想寄食宿於監獄中熬過嚴冬。有飯吃,有床睡,不受寒風和警察的侵擾,這是他最大的願望。於是,他想方設法,想讓警察把他抓走,關進監獄。他先是打算到一個咖啡館白吃飯不給錢,可是他的腳剛踏進門,就被侍者一眼識破,推了出去。他又撿起一塊鵝卵石,砸向商店玻璃櫥窗,留在現場等警察來抓他,警察卻沒有把他當成作案人。他又到一家餐館白吃,侍者把他推倒在人行道上,卻不打算叫警察。他甚至故意裝作調戲女人,結果那女人隻要他肯給買一杯啤酒就心甘情願跟他走。然後他又狂呼亂叫試圖以“擾亂治安罪”被捕,還偷走別人放在雪茄店裏的雨傘,但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
最後他心灰意冷,來到教堂外,無意中旋律優美的讚美詩合唱聲傳到了他的耳邊,喪失已久的自尊心重新充盈著他的內心。他打算振作精神,洗心革麵,開始積極地麵對不如意的人生。小說的這一段描寫非常動人:
一刹那間,他的內心對這種新的感受起了深切的反應。一股迅疾而強有力的衝動促使他要向坎坷的命運抗爭。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沼;他要重新做人;他要征服那已經控製了他的邪惡。時候還不晚;他算來還年輕;他要喚起當年那熱切的誌向,不含糊地努力追求。莊嚴而親切的風琴樂使他內心有了轉變。明天他要到熱鬧的市區裏去找工作。有個皮貨進口商曾經叫他去當趕車的。明天他要去找那個商人,申請那個職務。他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要——
可就在此時,警察不合時宜地出現在他的麵前。小說的結尾言簡意賅:
第二天早晨,法官宣判說,“在布萊克韋爾島上監禁三個月。”歐·亨利著、王永年譯:《歐·亨利小說全集》(第一卷),69~70頁。
這是用幽默的筆觸描寫一個流浪漢淒涼而無奈的生活。故事的結尾令人啼笑皆非,但又發人深省。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勞倫斯的小說《兒子與情人》。它的高潮也在最後。小說寫的是主人公保羅的成長,在成長過程中,他如何理解和調整他與母親、他與父親,以及他與戀人之間的關係,怎樣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小說一開始交代他的家庭環境、人物關係,重點寫他怎樣憎恨他的父親、依戀他的母親,怎樣交女朋友。和女朋友交往到一定程度,終於有一天,他對女朋友說,因為母親的存在,他不可能全身心地愛任何一個女孩。這讓他的女朋友很傷心。圍繞著主人公的矛盾很明顯地集中在他和母親之間過於強烈的母子關係上,這阻礙了他作為一個男孩心理的正常發展。
隨著故事的推進和主人公的長大,這個矛盾逐漸凸顯出來,這就需要解決。故事高潮的到來就是這種母子關係的解決,要麼男主人公成熟起來,彰顯他作為成年人的獨立;要麼采取某種方式切斷這種超乎尋常的母子關係。總之不能再這樣維持下去。小說中出現的是後者。母親身染重病,疼痛難忍,命在旦夕。保羅和姐姐實在不忍心看著母親那麼痛苦,兩個人在母親的藥裏加了過量的嗎啡,於是母親死掉了。
小說接近尾聲,他那個青梅竹馬的戀人又來找他,說現在我們可以重新開始了吧。母親剛剛去世,他被巨大的悲痛填充著,感覺心裏沒有空間接納她。他還是不能擺脫母親的巨大影響,不能擺脫這種一直存在的依賴情感。他需要時間來平複。所以他最後的選擇是讓戀人黯然離去,自己則猶豫彷徨。他離開故鄉,向燈火通明的城市走去。他還需要繼續探索,尋找自己的道路。小說的結尾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