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畫一群西班牙人被綁起來,然後法國士兵們正準備朝他們掃射,畫麵的一角落,幾個士兵在搜刮屍體上的財物。
平等:是畫一群西班牙人的屍體橫七豎八地倒在地上,有的趴在水池裏,有的倒掛在樹上.體現了“死神麵前人人平等”的概念。
博愛:是畫一個拿破侖手下的土耳其軍官饒有興趣地欣賞一具吊在樹上的被自己淩辱過的屍體。
這幾幅作品,生動地刻畫了法國和土耳其侵略者的行徑,為世界曆史補充了重要的一頁。
●西班牙國寶——畢加索《格爾尼卡》
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曆史意義的傑作。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托,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畫中表現的是1937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藝術家,畢加索對於這一野蠻行徑表現出無比的憤慨。他僅用了幾個星期便完成這幅巨作,作為對法西斯獸行的譴責和抗議。
畢加索雖然熱衷於前衛藝術創新,但卻並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他說:“我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
這或許也是他選擇畫《格爾尼卡》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畫的對於現實的表現,卻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他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加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圖像的象征含義,稱公牛象征強暴,代表的是凶殘的德國的法西斯,受傷的馬象征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征光明與希望……當然,畫中也有許多現實情景的描繪。畫的左邊,一個婦女懷抱死去的嬰兒仰天哭號,她的下方是一個手握鮮花與斷劍張臂倒地的士兵。畫的右邊,一個從樓上跳下來的人高舉雙手仰天尖叫,在他後麵,是熊熊的火焰。離他不遠處,那個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樣的倉惶,以致她的後腿似乎跟不上而遠遠落在了身後。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難者的真實寫照。零亂的肢體從各個角度訴說著當時德國法西斯人性的殘忍。
畫中的諸多圖像反映了畫家對於傳統繪畫因素的吸收。那個懷抱死去孩子的母親圖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聖母像傳統;手持油燈的女人,使人聯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個高舉雙手仰天驚呼的形象,與戈雅畫中愛國者就義的身姿不無相似之處;而那個張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則似乎與意大利文藝複興早期某些戰爭畫中的形象,有著姻親關係。由此可以看出,畢加索不僅是一位富於叛逆精神的大膽創新者,同時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傳統的藝術家。
乍看起來,這幅畫在形象的組織及構圖的安排上顯得十分隨意,我們甚至會覺得它有些雜亂。這似乎與轟炸時居民四散奔逃、驚恐萬狀的混亂氣氛相一致。然而,當我們細察此畫,卻發現在這長條形的畫麵空間裏,所有形體與圖像的安排,都是經過了精細的構思與推敲,而有著嚴整統一的秩序。雖然諸多形象皆富於動感,可是它們的組構形式卻明顯流露出某種古典意味。我們看見,在畫麵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圖像互相交疊,構成了一個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軸,恰好將整幅長條形畫麵均分為兩個正方形。而畫麵左右兩端的圖像又是那樣地相互平衡。
可以說,這種所謂金字塔式的構圖,與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的構圖,有著某種相似的特質。另外,全畫從左至右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突出顯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強調受傷掙紮的馬,其上方那盞耀眼的電燈看起來好似一隻驚恐、孤獨的眼睛;第三段,最顯眼的是那個舉著燈火從窗子裏伸出頭來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個雙臂伸向天空的驚恐的男子形象,一下於就把我們的視線吸引,其絕望的姿態使人過目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