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人格,男女一也。茲特就女子方麵講述之。夫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體育最要之事為運動。……舊俗每為女子纏足,不許擅自出門行走,終日幽居,不使運動,人之性質自變為懦弱。光陰日銷磨於裝飾中,且養成依賴性,凡事非依賴男子不可。……次在智育。智育則屬精神方麵。精神愈用愈發達,吾前已言及矣。蓋人之心思細密,方能處事精詳。而習練此心思使之細密,則有賴於科學。……更言德育。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今先言我國女子之缺點。女子因有依賴男子之性質,不求自立,故心中思慮毫無他途,惟有衣服必求鮮豔,裝飾必求美麗。何也,以其無可自恃也。而虛榮心於女子為尤甚,如喜聞家中之人做官,喜與有勢力人往還,皆是。故高尚之品行,未可求諸尋常女界中也。今欲養成女子高尚之品行,非使其除依賴性質有自立性質不可。然自立不可誤解,非傲慢自負,輕視他人之謂,乃自己有一定之職業,以自謀生活之謂。……又今日女子入學讀書後,對於家政,往往不能操勞,亦為所詬病。必也入學後,家庭間之舊習慣,有益於女德者保持勿失,而益以學校中之新知識,則治理家庭各事,必較諸未受過教育者,覺井井有條。……夫女子入校求學,固非脫離家庭間固有之天職也。求其實用,固可相輔而行者也。……可見女學固養成女子完全之人格,非使女子入學後,即放棄其固有之天職也。
摘自蔡元培《在愛國女學校之演說》(1917年)《蔡元培教育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4—16頁
舊社會重男輕女,以為女子不必讀書,讀了書也沒有用處,這種心理是絕對應當打破的。
摘自邵力子《決心求學的女子》(1920年)《邵力子文集》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11頁
去年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在廣東議決的學製草案,對於兩性問題不加區別,即對於女子教育不加特別的規定。陶行知先生在《中國建設新學製的曆史》一篇裏,特加解釋……新學製草案則以為教育是男女共有的,並可以同得的。陶先生這一解釋,非常重要。……但我以為總不如在新學製係統案內明白說明,規定自大學而中學而小學,一切都可男女同校,一切都予女子以受同等教育的機會。
摘自邵力子《新學製與女子教育》(1922年)《邵力子文集》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635頁
此最近三年間,非盛倡女子解放乎?解放必先自立,必先能治生。然則要求解放者,必先要求根本上培養獨立治生之道。而何以此女子職業教育之萌芽,不獲受灌於解放之新潮,而與之俱長也?聞之某女學校長言:“近頃女青年,大都好研究文學,醉心高等教育,而於家事科殊弗屑措意。”且謂:“今女子稍知解放之說者,鹹願致身於國家、社會,而不甘以家庭自縛。其不屑於家事以此。因此女學校之善揣風氣者,亟先廢止家事科,俾無拂女青年之意。”然則女子職業教育之不發展,良有以也。凡一學說之興,應之者往往過於其適宜之程度。吾深信今女青年心理,初不盡如上述。即或有之,稍久必且自返。苟獲一遊歐美,親見夫文明社會,不惟不廢家庭,且將以科學方法,應用於家庭日用之間,以立社會健康之基礎。則必憬然於家事科學之必要研究。即不然,異日身擔家庭任務,感於小小組織,殊複雜而不易整理,而又責無可卸、義無可逃,則必盡斂乎從前高曠無薄之襟懷,而願為家事教育之主倡可知也。故有迎其意而廢止家事教育者,不惟為教育主義所不許,異日女子社會必且有從而非之者。
摘自黃炎培《讀職業教育最近統計》(1922年)《黃炎培教育文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105頁
女子家事教育
一、設科問題。各級女學校,應提倡注重家事教育。或特設專科,或就相當學科,加入此項教材,可視其程度定之。
二、傳習問題。凡家庭工藝,或商業、或園藝等,為女子能力與社會習慣所適宜之職業,應設法使之逐漸推廣。最好於正式學校內,附設或特設各傳習機關,以期達到人人得以自立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