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教育的方法(3)(1 / 2)

(3)有規律的學習。計劃已訂出之後,就得設法保證,由此在學生中就產生各種學習規律,大概有這樣的三條:遵照計劃、按照時間(保證每天八小時的學習),按照上課的進度。

(4)自動集體學習。功課不僅是靠教員上課時間講解,主要的還是依靠學生自動的集體的學習。具體的方法就是小組、分隊、全隊的討論會。……

(5)革命競賽的戰鬥的學習。

摘自邵式平《陝北公學實施國防教育的經驗與教訓》(1938年)《老解放區教育資料》(二)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338—339頁

上課時候令學生討論,由教師作主席、評判人與訂正人,這是很通行的辦法。但是討論要進行得有意義,第一要學生在預習的時候準備得充分……第二還得在平時養成學生討論問題,發表意見的習慣。聽取人家的話,評判人家的話,用不多不少的話表白自己的意見,用平心靜氣的態度比勘自己的與人家的意見,這些都要曆練的。如果沒有曆練,雖然胸中仿佛有一點準備,臨到討論是不一定敢於發表的。這種習慣的養成不僅是國文教師的事情,所有教師都得負責。

摘自葉聖陶《〈精讀指導舉隅〉前言》(1942年)《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1—12頁

精讀指導必須纖屑不遺,發揮淨盡;略讀指導卻需提綱挈領,期其自得。何以需提綱挈領?惟恐學生對於當前的書籍文章摸不到門徑,辨不清路向,馬馬虎虎讀下去,結果所得很少。何以不必纖屑不遺?因為這一套工夫在精讀方麵已經訓練過了,照理說,該能應用於任何時候的閱讀;現在讓學生在略讀時候應用,正是練習的好機會。……精讀的時候,教師給學生纖屑不遺的指導,略讀的時候,更給學生提綱挈領的指導,其目的惟在學生習慣養成,能夠自由閱讀。

摘自葉聖陶《〈略讀指導舉隅〉前言》(1943年)《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20頁

學生課外閱讀,能了解大意,還是靠講讀教育——雖然這種講讀教育沒有很大的效率——或者靠自修。閱讀有時候不止於要了解大意,還要領會那話中的話,字裏行間的話——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讀得太快,得仔細吟味;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工夫。再說課外閱讀可以幫助增進寫作的能力,固然是事實,但是一目數行地囫圇吞棗地讀下去,至多隻能增進一些知識和經驗,並不能領會寫作的技術。要在寫作上得益處,非慢慢咬嚼不可。一般人的閱讀大概都是隻觀大意,並且往往隨讀隨忘;雖然讀得很快,卻是毫無用處。隨讀隨忘,不但不能幫助寫作,恐怕連增進知識和經驗的效果也不會有。所以課外閱讀決不能無條件的重視,而講讀還是基本。不過講讀不該逐句講解,更不該信口開河,得切實計劃,細心啟發,讓學生們多思考,多討論,多練習,才能有合乎課程標準的效率。

摘自葉聖陶《〈國文教學〉序》(1944年)《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53—54頁

我們當國文教師,必須具有兩個基本觀念。……

請容我先指明那兩個基本觀念是什麼。第一,國文是語文學科,在教學的時候,內容方麵固然不容忽視,而方法方麵尤其應當注重。第二,國文的涵義與文學不同,它比文學寬廣得多,所以教學國文並不等於教學文學。

摘自葉聖陶《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1945年)《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56頁

我們的任務既是新的任務,那麼這個方法也必須是新的方法。在完成任務上來說,我們是學以致用,不是無的放矢:在方法上來說,我們是從用中去學,不使它脫離實踐;專念書本(理論與實踐結合)。我們並不是輕視書本的閱讀,並且要經過書本吸收古今中外人類的一切文化遺產。

摘自徐特立《在教師節談新民主主義教育》(1949年)《徐特立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頁

新教學法不外以下各點:

1啟發其自覺自明——反複教育說明,從各方麵去啟發學生自己明白過來,這就需要:

(1)把一切新知識與事物和學生的親知親聞或切身經驗結合起來。

(2)多用對比的方法,分別是非。

(3)多從實際出發,原原本本從曆史上去分析和說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