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4日,市召開人民調解協會成立大會。大會審議和通過了《宜興市人民調解協會章程(草案)》,選舉產生了協會領導機構成員。
(5日)1920年12月5日,《宜興評論》創刊
縣城革命知識分子、進步青年朱天石、周哲同、朱嘯桐、汪茂遂等人發起創立的“宜興評論社”,決定編發《宜興評論》。1920年12月5日《宜興評論》創刊,8開2張,10日刊,每期發行500份,全是贈閱。對象主要是宜興文教界和旅外同鄉及知識青年,《評論》的內容有社論、述評、簡明新聞。有時也登一些雜文和地方掌故以及文藝作品,有小說、詩歌、隨筆、漫畫等。主要意旨是反對舊道德、舊文化教育,提倡新道德、新文化,伸張正義,發揚民主,對社會上的一切邪惡勢力以及封建習俗,進行堅決鬥爭。民國十六年十月中旬,因主要成員參加秘密而緊張的革命活動,停止發行。
1998年12月5日,宜興市順利通過太湖治理“零點行動”驗收
1998年12月5日,宜興市被省列為太湖治理達標排放重點企業的54家企業除3家被責令關閉外,其餘均通過太湖治理達標排放“零點行動”驗收。1997年3月30至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專程來宜興,重點考察太湖汙染防治工作的實際情況,要求宜興充分發揮“環保之鄉”的優勢和作用,為太湖汙染治理作出貢獻。1998年2月26日至27日國家太湖流域水汙染防治檢查組來宜興檢查太湖水汙染防治工作,並對汙染企業1998年實現達標排放提出新要求。2000年8月8日,建設部部長俞正聲率領市政規劃、水資源管理、勘察設計等部門的專家來宜興視察太湖治理汙水處理工程建設情況,指示加大太湖治理力度,對汙水處理工程要科學規劃,加強質監管理。2005年5月18日,全國人大、省人大《水汙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組到宜興檢查太湖水汙染防治情況,“中華環保世紀行”記者采訪團同時到宜興采訪。
(6日)明天啟五年(1625年)十二月初六,著名詞人陳維崧生於宜興高塍
陳維崧,字其年,號迦陵,明天啟五年十二月初六生於宜興高塍。幼時天資聰慧,過目能誦。17歲中秀才。當時,宜興成立“秋水社”,參加的都是年高德劭的文人,少年陳維崧因以能文著稱,也被邀參加,許多著名詩人、古文家爭與為友。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試博學宏詞,他以《璿璣玉衡賦》中選,名列一等,授翰林院檢討,並參與編纂《明史》。
陳維崧出生於講究氣節的文學世家,祖父陳於廷是明末東林黨的中堅人物,父親陳貞慧是當時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反對“閹黨”,曾受迫害。陳維崧少時作文敏捷,詞采瑰瑋,吳偉業曾譽之為“江左鳳凰”。明亡(1644年)時,陳維崧才20歲。入清後雖補為諸生,但長期未曾得到官職,身世飄零,遊食四方,接觸社會麵較廣。又因早有文名,一時名流如吳偉業、冒襄、龔鼎孳、薑宸英、邵長蘅等,都與他交往,其中與朱彝尊尤其接近,兩人在京師時切磋詞學,並合刊過《朱陳村詞》。清初詞壇,陳、朱並列,陳為“陽羨詞派”領袖。他遊曆甚廣,生活閱曆豐富,一生文學創作頗豐,著作有《湖海樓集》54卷、《陳檢討四六》20卷和《兩晉南北集珍》等。陳維崧為清初駢文高手。其文詞藻富麗,才華橫溢,風格豪邁奔放,接近蘇軾、辛棄疾。題材、筆法廣闊多樣,各體詞都寫得很出色。內容有直接抒寫人民深重的苦難,有寫自己懷才不遇和國家興亡之感,有以清新筆調寫江南、河南的風光和社會生活。其缺點是有時傾瀉過甚,一發無餘,便缺餘蘊。
以陳維崧為領袖的陽羨派在詞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本人的詞效法蘇軾、辛棄疾,又號稱兼有周邦彥、秦觀之長,而自成一家。陳維崧“填詞之富,古今無兩”,被譽為清初詞壇第一人。其小令、中調、長調共計460調,1629首,而且題材也相當廣泛,除了感遇懷古、閨房花草外,還有描寫民眾之疾苦與農家生活的。1682年,陳維崧在北京任上去世。
1991年12月6日,“宜興紫砂二廠精品展”轟動香港
1991年12月6日,宜興市鄉鎮企業首次赴港舉行獨家作品展,“淘砂集——宜興紫砂工藝二廠精品展”在香港新港中心中藝新港分公司大樓開幕,來自美國、新加坡、台灣和香港的30多家客商參加開幕式,參展450件(套)紫砂工藝精品深受客商青睞。徐漢棠的“四代同堂”組壺,徐秀棠的“飲中八仙”紫砂雕塑,標價雖高達22萬港元和88800港元,仍當場被人定購。工藝師範永良的8件套作品,幾家客商競相定購。展品中另一顯著特色是一批青年藝人的作品,其取材創意和時代脈搏相呼應,造型跳出了傳統框架,顯示出濃厚的現代感,令人耳目一新,作品十分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