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1950年10月29日,宜興縣成立農民協會
宜興解放後,中共宜興縣委民運部就著手組建農民協會。至1949年9月底,全縣建立鄉農會22個,保農會295個,村農會485個,人會農民2.7萬多人。是年,農會積極動員農民參加支前運動,開展生產自救、減租減息。1950年10月,全縣11個區111個鄉的農會全部建成。同年10月29日,縣召開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成立宜興縣農民協會,各區鄉也相應成立農民協會,各級農民協會動員全縣農民積極投入土地改革運動。1951年春土改基本結束時,全縣農會擁有會員24.6萬人,占農村人門的45.8%。隨著農村互助合作運動的迅速發展,農村普遍建立初、高級農業社。1954年7月縣農會結束活動。
1994年10月29日,聯合國駐中國總代表賀爾康、加拿大BC國際電力公司總裁傑克·加芬拿、中國21世紀管理中心主任劉培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高級顧問何進、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軍轉民辦公室高級工程師楚士晉等來宜興市環科園考察。
2005年10月29日,國家計生委主任張維慶來宜興考察
2005年10月29日,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張維慶到宜興考察調研“十五”以來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情況,希望宜興能結合本地實際,科學製訂“十一五”人口發展規劃,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同時要求在今後工作中堅持“四個”創新:堅持理論和觀念的創新、製度和機製的創新、能力和水平的創新、載體和活動方式的創新,打造效能計生、服務計生、誠信計生,開創人口發展事業的新局麵。
(31日)2003年10月31日,宜興市最大地塊土地使用權成功簽約出讓
2003年10月31日,宜興市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地塊——1650畝的沈北小區地塊掛牌出讓土地使用權,上海地產集團所屬上海中星(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安居房發展中心以7.755億元獲得該地塊70年的商品房開發土地使用權。該地塊建設以高層、多層住宅及高檔別墅為主,並配套建設商業街、中小學、菜場、高檔酒店等公共設施,建成後成為城區最大的居住小區。
梁武帝大同五年(539年)十月,仁威將軍陳慶之逝世
陳慶之,字子雲,南北朝時義興國山(今宜興西南部)人,幼時隨從梁武帝。因作戰有功先後授武威將軍、宣猛將軍、總知軍事、東宮直閣。大通二年奉命送魏北海王元顥北還。顥即魏帝號,先後授慶之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衛將軍、徐州刺史、侍巾、車騎大將軍。元顥敗,慶之同京,先後授右衛將軍、都督緣淮諸軍粵、進奮武將軍,授兗州、南北司二州刺史,又授任威將軍。封爵關中侯、武都公、永興縣侯。逝世後贈做騎常侍、左衛將軍、諡日“武”。毛澤東閱其傳後批語:“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陳慶之第五子陳昕,字君章,南齊大同年間先後授邵陵王常侍、文德主帥、右衛仗主、助防曆陽。曾單騎應驕橫的魏將寶樂決戰,獲大勝,後授威遠將軍。平王勤宗之亂有功,授宣猛將軍。太清二年,侯景作亂,攻曆陽。朝廷授陳昕雲騎將軍,增援曆陽,在戰鬥中被俘,後遭殺害,年僅33歲。
1924年10月,江蘇省宜興農業學校創辦
江蘇省宜興農業學校前身為江蘇省公立宜興中學,創辦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月。民國二十年秋改名為江蘇省公立宜興職業學校,將原有高中各年級的學生分送到有關省立中學學習,另招高級農林科和初級陶工科各1個班,初中普通科繼續開辦。同時,先後向陽羨墾牧樹藝有限公司購買蒿山芥山地8000餘畝作為經濟農林場,在西氿邊又購買荒灘70餘畝作為農林科學生實習的基地。民國二十年秋,學校收歸省辦,改名江蘇省立宜興高級農林科職業學校。抗戰期間,校舍被日軍侵占,成為日本侵略者屠殺中國人民的“紅部”。民國三十五月二月,該校在原址複校。翌年3月,學校更名為“江蘇省立宜興高級農業學校”。1949年5月,全校有農、林、蠶3科8個班,學生153人,教職員27人。1953年7月,學校改名江蘇省宜興農業學校。1957年秋,學校成立中共宜農總支。增設茶葉專業2個班,作物栽培特別班1個。1962年7月,學校停辦。該校改為職業學校了寶貴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