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禎三年(1630年)九月,會元、狀元周延儒升任首輔

周延儒,字玉繩,號挹齋,宜興宜城人。從小就是個神童,有文名。明萬曆四十一年21歲時連中會元、狀元。先後授翰林院修撰、右中允、少詹事等職。周延儒機智敏慧,善於察顏觀色,曾深得崇禎帝器重與信任,崇禎二年特旨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預機務(宰相)。三年改文淵閣大學士,九月升首輔,改武英殿大學士。崇禎六年遭溫體仁排擠,托病乞歸。崇禎十四年,再次被拜為首輔、加太子太師、進禮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在再次為相後,任用東林黨人,采取革除前任弊政,免除戰亂百姓欠稅,起用有名望朝臣等政策,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社會得以安寧,可謂政績卓著,朝野稱賢。

崇禎十六年,清軍大兵壓境,北京震驚。內閣首輔周延儒請求督師抗擊清兵。但周延儒帶兵出了京城後,駐軍通州,不敢迎戰。每日與部屬飲酒作樂,向朝廷謊報軍情,偽造勝績。崇禎不知內情,對周延儒褒獎有加。後來,周延儒得知清軍兵退,遂謊報戰功。朝廷論功加周延儒為太師。後錦衣衛指揮駱養性上疏揭發真相,又因其他“朋黨”官員相繼彈劾,崇禎十六年,周延儒被處死,抄籍。終年51歲。著作有《周挹齋稿》、《片野堂詩》等。

1919年9月。周文伯開辦“作人小學”

1919年9月,前清秀才、實業家周文伯(周培源之父)受辛亥革命及“五四”運動影響,積極創辦新式學堂“作人小學”(芳橋後村小學),親任校董。學校廢除我國私塾傳統教材,引進商務印書館發行的小學課本,強調“學文先做人”的教育思想。他自己捐出30畝田作為建校經費,建立校董會,保證教育獎金。“作人小學”是全縣最早的學校之一。周文伯思想開明,富有創新精神,在放棄舉業後致力於創辦實業,1936年7月,在家鄉推廣使用沼氣,建造了全縣第一隻天然瓦斯發生池(水壓式沼氣池),容積16立方米,用於照明。

1927年9月初。中共公立宜興中山中學特別支部成立,這是縣內最早成立的中共學校支部。

1932年9月。國民政府實業部公布:宜興縣中秈稻95萬畝,產量達425.8130萬石(1石稻穀合54公斤),名列全省第一。

1935年9月,宜興縣女中的田徑隊再獲省運動會女子田徑冠軍

1933年,宜興縣立女子初級中學的田徑、籃球隊在江蘇省第二區運動會和省運動會上先後獲女子田徑、女子籃球冠軍。1935年9月和1937年6月,又先後獲省第四屆全民運動會和省第一區全民運動會女子田徑、女子籃球冠軍。

1939年9月。宜興成立“抗日義勇軍”

1939年9月,日軍侵華,工人失業、學生失學。時在浙江讀書的和橋失學愛國青年程維新與其親戚王渭溪在和橋附近的土墩庵成立了“抗日義勇軍”。抗日義勇軍不斷襲擊駐和橋的日軍,大長了抗日群眾士氣。1940年2月,新四軍派遣三批黨政幹部進入太湧地區,參加和幫助程維新壯大抗日義勇軍。不久,促成武南盛計然的自衛團與程維新遊擊隊合並,成立太湖人民抗日義勇軍總隊,程維新任總隊長,中共黨員張之宜任政治部主任。遊擊隊從自發組織的抗日武裝成為中共領導的統一戰線武裝。1940年9月,中共太滆工會決定將其擴編為錫宜武人民抗日義勇軍總隊。1940年10月錫宜武人民抗日義勇軍總隊改編為新四軍二支隊獨立二團,由地方遊擊隊發展為新四軍主力。

1949年9月,廢止保甲製,改為村組製

1949年9月,廢止保甲製,改為村組製。全縣行政區劃調整為10個區,1個縣屬鎮,120個鄉鎮,1026個行政村,9397個行政小組。1950年5月12日,全縣行政區劃調整,設11區、121個鄉鎮。1951年8月,全縣行政區劃調整,設11區、135個鄉鎮。1954年6月7日,全縣行政區劃調整,設1個縣屬鎮、3個市鎮區、11個農村區、132個鄉鎮。

2000年9月,宜興市被國家建設部授予1999年度“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先進城市(縣)”稱號。

2005年9月。北京奧組委批準一批紫砂作品為奧運會授權產品

2005年9月,經北京奧組委批準,宜興朱鴻鈞的“聖玄壺”、周誌君的“舞壺”、盧息勤的“天柱”、秦永強的“幸運2008”等18件紫砂作品成為奧運會授權產品,精陶集團方圓紫砂工藝有限公司被指定為生產廠家。這18件作品是全國惟一獲得北京奧組委授權生產的紫砂產品。

2005年9月。周鐵風箏隊在省運會上摘金奪銀

2005年9月,在2005年江蘇省全民健身運動會比賽中,周鐵風箏隊代表無錫市風箏隊與來自本省的16支隊代表隊進行風箏放飛比賽,領隊兼運動員胡誌開放飛的軟體類風箏在參賽風箏中脫穎而出,奪得金牌;閔瑩強的軟板中型風箏在放飛中摘銀牌;在集體放飛的300多隻參賽風箏中,周飲風箏隊得獎數最多,參賽24隻風箏共獲得22個獎,占總獎數的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