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1年進行老校區改造,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工程。2002年9月成功創辦了全市首家以“小班化”為標誌、以創新教育為特色的實小分校——宜興市培源實驗小學。2004年9月八軌四十八班的實小城南新校區正式建成,順利啟用。形成了一個本部、兩所分校“一體兩翼、振翅齊飛”的辦學集團化新格局。

學校以“嚴格擇師”為興校之本,以科教創新為興校之路,先後為祖國培養了3萬多名學生,其中不乏棟梁之材,有領導宜興秋收暴動的萬益烈士、“新中國體育開拓者”董承良教授、甘肅省原副省長朱宣人同誌、獲國際模特精英賽全國獎的路易、等等……

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少兒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紅旗大隊、全國紅十字先進集體、全國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紅領巾讀書讀報先進集體、全國少先隊“創造杯”活動最佳組織獎、省模範學校、省德育工作先進學校、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省科研先進集體等等。

1933年7月,江蘇省立宜興陶瓷科職業學校設立

1933年7月,江蘇省立宜興職業學校的窯業科收歸省辦,在蜀山單獨設立,命名為江蘇省立宜興陶瓷科職業學校(簡稱省陶校)。1937年11月,日軍入侵,省陶校被迫解散。抗戰勝利後,省陶校於1947年秋在原址複校。宜興解放時,省陶校有班級2個,學生22名,教職員10名。1949年5月,縣軍事管製委員會文教部接管了這所學校。1950年8月,省陶校因生源不足而停辦。1959年9月,丁蜀鎮的陶都工業大學和宜興化工陶瓷中學合並重建江蘇省宜興陶瓷工業學校,是省輕工廳主管的省屬中等專業學校。1962年7月,在貫徹“調整”為中心的八字方針中,全縣所有中等專業技術學校都先後停辦。1964年11月,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批準省陶瓷工業學校在丁蜀鎮塍裏村複校。“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學校“停課鬧革命”,1970年12月24日又複停課。1973年10月,省輕工業局批準省陶校再度複課。1985年3月,經省輕工廳批準,江蘇省陶瓷工業學校改名江蘇省宜興輕工業學校。

1966年7月,全縣開展“破四舊”運動

1966年7月,在首都“紅衛兵”的影響下,宜興一中、二中、三中和丁蜀、徐舍中學的學生等紛紛走向社會,大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學校教學秩序混亂。8月26日,丁蜀中學900多名師生組成“破四舊”戰鬥小組,將丁蜀地區100多處大小泥木菩薩搗毀。10月,宜興重要曆史文物、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宜城鎮健康路的會元狀元坊,被紅衛兵當作“四舊”而拆毀。許多珍貴的曆史文物、文獻資料,在“破四舊”運動中,遭受毀壞,許多人被抄家。

1989年7月,荊溪雲片、陽羨雪芽雙獲殊榮

1989年7月,由農業部在西安組織進行的全國名茶評比活動揭曉,宜興市參評的“荊溪雲片”、“陽羨雪芽”雙雙登榜,被評為全國名茶。這兩隻名茶分別是宜興市新街鄉茶林場、太華鄉乾元茶場製作的。這次名茶評比活動全國有18個省、市、自治區共送評茶樣116隻。經過到會的代表和專家的認真審評,評出的名茶共25隻。

1996年7月。宜興市被評為“全國特殊教育先進縣(市)”

1996年7月,宜興市被國家教委、民政部、殘疾人聯合會命名為“全國特殊教育先進縣”。宜興市特殊教育起始於1985年,1987年被列為全國肓童隨班就讀的5個試點之一,1992年投資300萬元建造市聾啞學校。1993年9月1日,宜興市第一所聾啞學校(在宜城東郊)正式開學。市政府把特殊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軌道,做到普、特教統一規劃、統一部署、統一檢查。全社會群策群力支持特殊教育,捐款32萬多元支持特殊教育事業。10年來,特殊教育成績顯著。國家教委下達的肓童隨班就讀實驗得到國家教委、中國殘聯、省教委、市教委領導的肯定和好評,其做法和經驗在宜興召開的全國現場會上交流。至1996年底,宜興市有聾啞學校1所、8個班,9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3.4%;有培智學校1所,4個班,32人;普通小學附設培智班9個,92人,另有636名弱智兒童隨班就讀,弱智兒童入學率97.5%。學齡肓童100%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