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1987年7月28日,全縣開展頒發居民身份證工作

1985年9月6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1986年11月3日,國務院批準公安部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實施細則》,1987年5月至7月,縣居民身份證辦公室抽調136人,在和橋鎮搞試點。7月28日,縣召開頒發居民身份證工作會議,介紹和橋鎮試點經驗,並在全縣推開頒發居民身份證工作。1988年5月後陸續開始發證,10月,全麵實行居民身份證製度。

1992年7月28日,宜興市地產總公司成立

1992年7月28日,宜興市地產總公司揭牌,這標誌著宜興市土地使用製度改革步入了新階段。新成立的地產總公司為市政府的直屬事業單位。公司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對土地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征用、統一開發、統一出讓。並進行土地前開發和提供專業服務,為用地者代辦征(撥)用地及轉讓手續,提供土地信息谘詢,參與城市規劃區內廢棄土地的改造利用等。同時將逐步培育地產市場,為政府積聚資金。

2005年7月28日,中國光大集團高層來宜興考察

2005年7月28日,屬中央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中國光大集團董事長王明權帶領集團高層到宜興考察。無錫市、宜興市主要領導分別會見了王明權一行,並就加快光大集團在宜興投資項目建設以及進一步加強雙方合作交換了意見。光大集團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現已發展成為以經營銀行、證券、保險、投資管理等金融業務為主的特大型企業集團。

(29日)1995年7月29日,蘇南商廈發生特大盜竊案件

1995年7月29日深夜,蘇南商廈二樓黃金苑、鍾表櫃保險箱被撬,被盜價值140萬元的黃金飾品、現金及其他物品。此案經縝密偵查,並在上海警方的大力協助下,於8月14日告破,盜竊犯顧洪兵(男,23歲,大豐縣人)及窩銷贓案犯蔣麗群等5人均被抓獲歸案。

(30日)1998年7月30日,宜興市獲“省雙擁模範城”三連冠

繼1993、1995兩年,宜興市連續被命名為省雙擁模範城以來,1998年7月30日,宜興市再一次榮獲“省雙擁模範城”榮譽稱號,實現了“三連冠”。宜興市雙擁工作始終堅持年年有創新,年年有提高,堅持把雙擁工作列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1998年5月和7月,宜興市先後兩次接受省雙擁模範城考評小組的驗收,考評小組認為宜興市的雙擁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

(31日)1988年7月31日,日本愛知縣農地林務調查團一行5人來宜考察林業生產,參觀宜興林場官山塢工區、大壟毛竹試驗場、茗嶺省莊杉木場。

1988年7月31日,全市第一個村級信用分社開業

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村級和個體經濟迅速壯大。經濟發展後,群眾存錢難,貸款煩顯得較為突出。川埠鄉紅衛村為融通村級經濟,組織閑散資金,方便本村結算和貸款,經市支行批準,決定成立村信用分社。1988年7月31日,全市第一個村級信用分社在川埠鄉紅衛村開業。分社作為村級民間組織,業務歸口鄉信用社,吸儲總額的百分之七十優先支持村企業和個體戶貸款。由於銀行開到家門口,很受群眾歡迎,僅開業兩天就吸儲資金10.6萬元。

1996年7月31日,中國銀行宜興市支行被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金融工會全國委員會授予“全國金融先進單位”稱號,這是江蘇省中國銀行係統惟一的一家。

清光緒廿九年(1903年)七月,城廂鎮的朱方來、路道安等將宜荊試院改辦為宜荊經史學堂。周鐵橋的謝鴻、周同銓等將竺西書院改辦為竺西高等小學堂。這是全縣最早開辦的近代學校。到宣統末年民國初年(1911年),全縣書院相繼改辦為小學堂。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宜興市實驗小學前身——宜荊經史學堂成立

宜興市實驗小學的前身為宜荊經史學堂,始創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是全縣城鎮最早開辦的學堂,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曆史。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為知新學堂。翌年,並入經正學堂,改名宜荊公立高等小學堂。民國元年四月,該校改為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並遷入孔廟(今校址)。1927年改名縣立文廟小學。1937年11月,日軍入侵縣城,學校被迫停辦。1942年8月,汪偽縣政府在該校原址開辦宜興縣立中學附屬小學。翌年秋,複稱文廟小學。1944年秋,汪偽縣政府辦的模範小學(後改為實驗小學)並入。抗戰勝利後,學校相繼改為城南鎮中心國民學校、雙溪鎮第一中心國民學校、孝侯區示範國民學校、宜興縣立簡易師範學校附屬小學。1949年5月,縣軍管會接收學校。1954~1956年,學校又相繼改為宜城中心小學、城南小學。1978年,學校被縣確定為重點小學。1981年被省教育廳確定為實驗小學,定名為宜興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