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19日,賈林康獲“中國公益事業十大新聞人物提名獎”

2005年7月19日,張渚鎮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賈林康在“中國公益事業新聞人物”評選活動中,獲“中國公益事業十大新聞人物提名獎”,這是宜興曆史上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人選。

(20日)1961年7月20日,縣委對受過批判、處分的幹部、黨員進行甄別

1961年7月20EI,縣委在十裏牌公社對近幾年來受過批判、處分的幹部、黨員進行甄別試點。全縣甄別工作自12月28日開始。通過甄別,糾正了413名黨員、幹部的錯案,恢複名譽、恢複職務或分配適當工作,恢複原工資級別,改正了部分同誌的部分問題的結論。

(21日)1955年7月21日,縣人委宣布縣內演出的劇團屬宜興縣領導

1955年5月,在宜興演出的劇團參加民間職業劇團登記發證工作。1955年7月21日,縣人委宣布登記在縣內演出的劇團屬宜興縣領導。解放前,“鍾聲歌劇社”(民間稱高鍾聲班子)共20多人,在宜興城鄉流動演出。1950年改稱“民生劇團”。1952年7月,改稱“新生劇團”,參加蘇南地方戲集訓班學習。學習結束時,被指定在宜興登記,定名為“宜興縣新生錫劇團”。1956年改名為“宜興縣錫劇團”。解放初,民間藝人楊義龍等發起成立農餘劇團。1952年定名“光明錫劇團”。1956年11月,鎮江專署決定將劇團劃歸六合縣。聯藝錫劇團前身是以陳文英為班主的陳家班,1951年蘇南文聯幫助他們組織了文藝工會,改名為“梨升劇團”。1959年部分演職人員並入宜興縣錫劇團,其餘人員作了就業等安排。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原浙江湖州灘簧班組建為“明星合作越劇團”,1956年改名為“宜興縣越劇團”。1970年10月,劇團與縣錫劇團、評彈團合並為“工農兵文工團”。群誼杭劇團原名“德記舞台”,1951年改名為“群誼杭劇團”,1952年劇團在宜興登記,1956年更名為“宜興縣杭劇團”,1957年縣杭劇團劃歸杭州市。

1997年7月21日,宜興市炭黑廠搬遷

為優化城區環境,減少城區汙染,1997年7月21日,市政府決定對市炭黑廠實施整體搬遷,並將此工程列為市重點項目。搬遷後的炭黑廠新址位於宜城鎮袁橋村。1999年5月27日,市炭黑廠整體搬遷工程順利竣工。宜興市炭黑廠(又名宜興市有機化工五廠),創辦於1978年,是江蘇省炭黑生產定點企業,是宜城鎮重點工業企業,年產值超億元。

(22日)2004年7月22日,市陶瓷藝術版權保護中心成立

2004年7月22日,市成立陶瓷藝術版權保護中心,對現有中級職稱以上的陶藝工作者及其作品進行登記,同時加強對陶藝生產經營領域的製假、販假現象調研,通報案例,以案釋法,以切實增強陶藝工作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保證陶藝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23日)1989年7月23日,陶瓷公司從北京首屆國際博覽會捧回三塊金牌

1989年7月23日,為期10天的北京首屆國際博覽會閉幕,宜興紫砂工藝廠的紫砂茶具、宜興均陶工藝廠的均釉園林陶、宜興精陶廠的硬質精陶產品均獲金牌獎,宜興瓷廠的青瓷獲銅牌獎。

1990年7月23日,海南省委書記鄧鴻勳來宜興參觀考察。

2005年7月23日,《將軍壺》捐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等部門

2005年7月23日,由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主辦的宜興市青年陶藝家葛軍創作、中國百名將軍親筆簽名的紫砂作品《將軍壺》捐贈、收藏儀式在京舉行。數十位將軍出席了捐贈、收藏儀式。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接受了葛軍的捐贈並永久收藏。《將軍壺》是葛軍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50周年創意設計的,它以長城烽火台為壺體造型,色澤為古銅色。壺體上半截由56塊古城牆磚緊密關聯,象征中華56個民族萬眾一心,永固長城。

(24日)1991年7月24日,範保文向家鄉人民捐贈巨幅中國畫

1991年7月24日,南京師範大學美術係教授、徐悲鴻獎學金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國際文化中心理事、宜興籍著名畫家範保文,為支持家鄉抗洪救災,將自己創作多年的巨幅中國畫“黃山圖”捐獻給市救災捐贈辦公室,以表對家鄉人民的愛心,現這幅“黃山圖”存於市檔案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