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10日,科學家周鏡等當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4年5月10日,國務院批複同意96人被聘任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岩土工程專家周鏡成為首批院士之一。

周鏡,鐵道部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祖籍是宜興宜城鎮人,1925年12月出生於江西南昌。1947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9年畢業於美國俄亥俄州大學獲碩士學位。同年10月,聞祖國解放的消息,克服重重困難,回到祖國,夫妻一起被安排在唐山鐵道研究所工作。當時,條件異常艱苦,住一間泥頂平房,夏天奇熱,冬天北牆上的冰霜一直不消融。辦公室是一問舊倉庫。周鏡在這樣的條件下,無怨無悔,土法上馬,逐步建立了我國鐵道係統第一個土工研究室,並編寫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土工試驗》,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員。周鏡長期從事鐵路路基建設和科研工作,為路基土工的理論和技術的提高和發展,作出了較係統和突出的貢獻:提出了按黃土結構力學性質確定邊坡的成果;提出了第二破裂麵計算衡重式擋土墒土壓力的原則和判別牆後滑動麵出現範圍的公式;最早采用樁排架支擋、短密砂井和生石灰樁處理軟土路基取得成功,為貴昆鐵路、塘沽新港鐵路大麵積軟土路基的修築作出了貢獻;提出了靜力觸探確定樁承載力的綜合修正係數法,並較係統地組織解決了靜力觸探應用中的技術問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是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成昆鐵路新技術”項目的主要參加者之一。結合工程,指導研究生研究軟土連續加荷固結試驗技術,土工織物加固軟土的破壞機理,長江下遊片狀沙的工程特性,實用的軟土沉降計算方法等。

(11日)1984年5月11日,政協宜興縣第七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舉行

1984年5月11日,政協宜興縣第七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舉行。縣政協第六屆委員會主席劉國生致開幕詞,縣委副書記宗菊如到會講話,畢西英副主席作政協第六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與會人員進行了討論和審議,並列席了縣人大九屆一次會議。會議選舉了政協宜興縣第七屆委員會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和常務委員。劉生當選為主席,畢西英、張誌澄、孫蓉仙(女)、周群、胡兆根、虞鎬南、鮑增澤、沙慶喜(女)、俞順興當選為副主席。

1993年5月11日,首屆徐悲鴻獎學金頒獎儀式在宜興市中學舉行

1993年5月11日,首屆徐悲鴻獎學金頒獎儀式在宜興市中學舉行,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徐悲鴻夫人廖靜文專程從北京趕來為17名獲獎學生頒發榮譽證書和獎金。徐悲鴻獎學金是由廖靜文女士提議並由北京徐悲鴻基金會提供,設立在宜興市中學,徐悲鴻先生早年曾任該校校董。獎學金每年評定一次,獎勵思想品德優秀、身體素質良好、學習能力特別突出的高中部學生,旨在弘揚悲鴻藝術大師刻苦求學、熱愛祖國、堅持真理的精神,激勵學生好學上進、立誌成才、報效祖國。

1996年5月9~11日,在江都舉行的省縣級田徑比賽上,宜興市田徑隊在B組34個縣(市)中奪得6金5銀4銅的好成績,列總分和獎牌總數第一名。

(12日)1948年5月12日,宜北武工組長吳其昌等8烈士壯烈犧牲

1948年5月12日,宜北武工組長吳其昌及隊員歐根大、周慶大、王坤生、戈全大、戴永林、賀瑞金、盧小根(政治交通員)共8人被困民黨青年軍和各地自衛隊數百人包圍。8人奮勇突圍,斃傷3名,終因寡不敵眾,全部15壯烈犧牲。殘忍的敵人將其首級置於汽車兩側,沿武宜公路送宜興城,掛在蛟橋上威嚇群眾。此次戰鬥是解放戰爭時期宜興武工隊損失最大的一次戰鬥。

1949年5月12日,宜興縣成立“支前委員會”,支援解放大西南

1949年5月12日,宜興縣成立“支前委員會”,各鄉鎮亦成立相應機構。至5月底,全縣幹群共獻糧36.4萬千克,借出糧食1240萬千克,做軍鞋1.1萬雙,動員2000多民工,組織民船637隻赴無錫運輸軍用物資,發動民工500人搬運彈藥15天,群眾自動搶修被國民黨軍隊燒毀的公路橋梁3座,支援解放軍南下,解放大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