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2004年1月29日,朱邦造回故鄉參觀考察
2004年1月29日,中國駐瑞士大使朱邦造偕夫人來宜興市參觀考察。朱邦造生在上海,長於南京,祖籍陶都宜興。先後在南京外國語學校、北京外國語學院、瑞士日內瓦大學、法國國立行政學院工作或學習。先後任外交部翻譯室副處長、一秘,駐法國大使館一秘,外交部西歐司處長、參讚,駐比利時王國大使館、駐歐共體使團參讚、公使銜參讚,外交部發言人,新聞司參讚、副司長、司長等職。在1998年9月底,時任外交部發言人、新聞司司長朱邦造及其父親等一行,就專程趕回宜興尋根訪親。先後參觀了陶瓷博物館、紫砂村、周王廟及宜城東廟巷的故居。故鄉的一草一木,都使他們倍感親切,正如他自己所說:“在外幾十年,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宜興人。”還表示將盡力為故鄉人民多作貢獻。
(30日)1960年1月30日,中共宜興縣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
1960年1月30日,中國共產黨宜興縣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大會審查並通過蘇建民代表縣委作的工作報告,確定宜興縣1960年的工作任務。在一次全會上決定,設立書記處,鄭鐸當選為第一書記,蘇建民、黃新、陳聯科、袁俊、宋儒林、郭欽玉為書記處書記。
1064年1月30日,縣第五屆人大、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同日召開
第一次會議
1964年1月30日,縣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號召要深入開展階級鬥爭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以農業上的“四好”、工業上的“五好”財貿上的“六好”為目標,開展比、學、趕、幫、超運動,爭取國民經濟進一步好轉。選舉陳聯科為縣長。
同日,政協宜興縣第四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舉行,曆時6天。會議由呂梅笙副主席作縣政協第三屆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選舉劉耀華為政協主席,陳聯科、呂梅笙、黃家訓、虞鎬南、周觀海、周金生為副主席。
1941年1月,中共宜興縣委重新成立。同時建立地方抗日武裝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新四軍二支隊進駐太湧地區,一些黨政領導陸續來到宜興北部。太滆抗日力量明顯增強。1941年1月,中共太滆工委決定建立中共宜興縣委,下設閘口、扶風、塘瀆、大塍等區委。不久,各區相繼建立群眾性地方抗日武裝——區大隊。馬山區警衛隊於1942年8月建立。馬山區為中共宜興縣委開辟建立的新區。1944年,增建宜南大隊、宋瀆區大隊、龍池區大隊、濱湖區大隊、萬芳區大隊。新建地區的宜北區大隊歸屬中共金壇縣委領導。區大隊各有武裝人員一二十人不等。大隊長通常由區長兼任。除縣、區建立群眾性抗日武裝外,許多鄉、村都建立起了自衛隊武裝基幹民兵隊。如寺前鄉中隊、楊巷徐楊遊擊隊都有一定實力。
1943年1月,《宜興抗戰史》編纂處成立
1943年1月,國民黨縣黨部成立抗戰史編纂處。4月11日舉行第一次編纂會議,10月暫停,抗戰勝利後,繼續組織編纂。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二月,《宜興抗戰史》編成付印。
1944年1月,中共宜興縣委和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宜南辦事處
1944年1月,中共宜興縣委和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宜南辦事處,主任任伯達。3月底,成立中共宜南工作委員會。二地委聯絡部長儲少白兼任書記。軍事上建立宜南大隊,大隊長呂鐵波,後為李銳。月底,工委書記由談平東擔任。7月始,宜南工委工作主要由任伯達、俞誌傑負責。當時,已建立有11個區委(工委)和10個區政府(辦事處)。
1975年1月,張渚大理石被國家建材局評為國內珍稀品種
1975年1月,張渚鎮白雲山、老虎山開采的“白奶油”、“紅奶油”、“青灰奶油”、“咖啡”等品種,被國家建材局評為國內珍稀品種。1977年1月,張渚白雲山大理石開采的奶油、咖啡大理石板材,運送北京裝飾毛主席紀念堂。1984年,張渚鎮大理石加工廠生產的大理石板材,被首都機場、北京飯店、南京金陵飯店等單位采用,並遠銷印尼、新加坡、加拿大、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1985年1月,全縣稅收突破1億元大關
到1984年末,全縣稅收達10510.6萬元,其中社隊企業稅收5599.6萬,占全縣稅收的53.28%,占財政收入的87.62%,比年度稅收計劃任務超額11.11%。為當時全省八個超億元縣之一,省人民政府因此獎勵宜興縣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