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月15日,宜興縣第一次歸國華僑代表大會在宜城隆重召開。縣長薛鋒在講話中闡述了僑務工作的重要性,並號召全縣各條戰線上的歸僑、僑眷、港澳同胞眷屬以滿腔熱情的態度,譜寫愛國愛鄉的新篇章,為實現黨的總任務、總目標,為實現新時期的三大任務,爭取我縣提前兩年實現經濟翻番的目標作出積極的貢獻。大會經過到會代表的民主協商,選舉產生出宜興縣歸國華僑聯合會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一致選舉馮國熙同誌為僑聯主席。

1986年1月15日,豐義鄉成為全縣第一個億元鄉

1986年1月15日,《1985年鄉鎮企業統計年報表》數據顯示:豐義鄉1985年工業總利潤368萬元,工業生產總產值為10460萬元(其中鄉辦企業總產值10013萬元,村辦工業總產值447萬元),成為全縣第一個億元鄉。改革開放後,豐義鄉工業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在全縣連續九年被評為工業先進單位,幾年中產值、利潤均連續以35%的遞增率前進。

(16日)1993年1月16日,宜興建成全省縣(市)級第一家長途程控電話局

1993年1月16日零時,宜興市郵電局TS2000線程控交換設備順利開通運行,建成全省縣(市)級第一家長途程控電話局。隨著經濟的發展,電話的需求量急劇增長。在江蘇省郵電管理局的支持下,宜興市郵電局投資1000萬元,從台灣引進長途程控交換設備,使宜興市長途通信能力上了一個新台階。

1998年1月16日,宜興榮獲全國廣播電視先進縣(市)稱號

1998年1月16日,宜興榮獲全國廣播電視先進縣(市)稱號,獲此榮譽的縣(市)在省內僅2家。宜興市廣播電視起步較早,發展速度較狹,1954年建立江蘇省第一個農村有線廣播站。1970年創辦宜興電視轉播台,1983年正式批準為宜興電視台,成為全國第一批、全省第一家縣級電視台。1986年建立調頻廣播電台,1992年開始籌建有線電視台,1994年成功推出主持人直播廣播節目。1995年被廣電部批準為全國第一批、江蘇省惟一的一家縣級有線電視台。2000年3月2日,市廣電局下屬電台、電視台、有線電視台三台合並,成立宜興市廣播電視台,與宜興市廣播電視局兩塊牌子、一套班子。2002年6月8日,國家廣電總局批準保留宜興廣播電視台頻道,成為全國15個保留自辦頻道的縣(市)級廣播電視台之一。

2004年1月16日,東坡書院整修完畢並對外開放

2004年1月16日,投資500多萬元,經過兩年多修繕和重新布館的東坡書院基本上恢複了原貌並正式開放。東坡書院為大文豪蘇東坡在宜興居住和講學之所,又稱“蜀山書院”,始建於宋代,書院曆經滄桑,多次被毀,多次重建,現今留下的建築是明代重建的。郭沫若、鄒韜奮等知名人士曾前來講學。書院曾培育了潘序倫、倪維德、範保文等我國一流的學者。

書院位於丁蜀鎮蜀山南麓,麵南背山而築,總麵積為1000多平方米。書院前有小河,叫“書院浜”。大門上有1983年舒同所書的“東坡書院”額,進門一條磚石甬道,左坡有“石牛池”,內有怪石如牛,兩旁為“硯池”。左邊新建有碑廊,陳列曆代碑刻。第一進,麵闊七間,前左右有石鼓墩。西麵二間保存匾額三塊:一為清翰林院編修吏部侍郎周家楣手書的“東坡買田處”,二為清浙江巡撫任道鎔手書的“講堂”;三為清道光江寧布政使楊能格手書的“似蜀堂”;第一進與第二進倚東牆有屋二間,棟梁窗格較講究。第二進是主建築,七間。上懸三塊匾額,是第一進三塊匾的複製品。大廳寬暢,可容三四百人。簷下鬥拱,東西枋上雕雲鶴、卷草,中枋刻人物畫像,中間神座,朱漆貼金,出於名匠之手。正麵牆上,嵌碑刻七塊,皆清代重修書院的碑刻。東邊是三間二層樓房,西麵二間是“湖山拱秀廳”。第三進天井的東西,各有側室三間。第三進建築古樸,前部原為“講堂”,後部名“似蜀堂”。由此上行,地勢漸高,登上石級可上最後一進。第四進原是七間樓房,登樓可見市鎮全景和太湖遠景,樓早已焚毀,1930年重建,建國後曾多次加以修葺。這次重建的第四進七間樓房,原是蘇東坡當年的居室和生活用房,現辟為名人書畫展覽室。後院是新辟的“橘園”,有橘樹數十株,花木扶疏,頗具韻味。1983年6月,書院被列為宜興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0月,被列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7日)1981年1月17日,全縣第一個農村文化中心在分水成立

1981年1月17口,全縣第一個農村文化中心——分水公社農村文化中心正式成立和開放。該中心是在體製和隸屬關係不變的前提下,把文化、電影、廣播等部門集中一起,實行行政上統一領導,學習宣傳統一安排,經費統一管理,並成立中心站管理委員會。文化中心是一座上下各5間的文化樓,內部設有電視室、圖書閱覽室、康樂球室、展覽室等,還有一座可容納上千人的影劇院。該中心的成立,豐富了農民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截止到1982年底,全縣有22個公社建立了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