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沙漠風暴——海灣戰爭的決勝之刀(3 / 3)

經過25日夜間和26日淩晨的休整和補給後,中線的美第一陸戰遠征部隊於26日繼續向北進攻。在其左翼,美第二陸戰師於中午12時開始進攻,目標直指賈赫臘。在該城以南的采石場和垃圾場附近,美第六陸戰團遭到伊拉克第三裝甲師和第五機械化師部分部隊的頑強抵抗,經過激烈戰鬥,美軍終於衝破了伊軍攔截,到達賈赫臘近郊。

與此同時,位於其右翼的美第一陸戰師在美“威斯康星”號戰列艦炮火和航空兵火力的近距離支援下,向以科威特國際機場為中心建立縱深梯次防禦的伊軍裝甲部隊發起了攻擊,戰鬥一直持續到2月27日淩晨3時多,共有250輛伊軍坦克和70輛裝甲車被摧毀,美軍最終奪取了科威特國際機場。

美陸戰隊配屬的“老虎”旅在26日的攻擊目標為穆特拉山嶺。由於原本駐守穆特拉山嶺的伊軍大都潰逃,“老虎”旅不久即控製了該地。因為該山嶺控製著從科威特城通往北方的各條道路,奪占穆特拉山嶺就意味著切斷了伊軍的主要退路,即從科威特沿海延伸而來的6號環形公路。隨後在“老虎”旅的炮火下,大批從科威特城撤出的伊軍車輛擁塞在一起,成為空中打擊的標靶。很快,在數十公裏長的公路地段上,到處是正在燃燒和爆炸的各種車輛。伊軍士兵被迫放棄車輛逃生,許多伊軍投降。

2月26日,位於聯軍戰線東段的阿拉伯聯合部隊繼續向前推進。由於伊軍抵抗的強度低於戰前預料,故東線聯合部隊的推進速度大大快於預定計劃。當日,其編成內的“奧馬爾”特遣隊繼續在科威特城西麵發動進攻,奪取預定目標。與此同時,卡塔爾營奪取了科威特城以南的目標。“奧斯曼”特遣隊也在黃昏前抵達科威特城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摩托化步兵營屏護著沙特皇家地麵部隊第十機械化旅的左翼。由於東線聯合部隊的作戰行動很出色,其西部與美第一陸戰遠征部隊的戰鬥分界線作了兩次調整,並被重新追加了4個目標。到當天結束時,這支由阿拉伯國家組成的部隊已作好了進入科威特城的一切準備。

位於聯軍戰線中央的北線聯合部隊當天也順利占領了預定目標。其編成內的埃及部隊奪取了位於阿布拉克附近的目標後,轉向東推進60千米,攻占了阿裏塞萊機場。根據計劃,該部將越過美國海軍陸戰隊,參加解放科威特城的戰鬥。北線聯合部隊的另一支部隊“哈立德”特遣隊在占領了預定目標後也掉頭向東,向科威特城挺進。與此同時,敘利亞第九裝甲師以兩個旅保護北線聯合部隊的補給線,其第三旅則隨“哈立德”特遣隊向科威特城挺進。

7.兵臨城下:決戰共和國衛隊

2月27日晨,美第十八空降軍以第二十四機械化師進攻泰利勒和傑利拜兩座機場,以便控製幼發拉底河河穀。在美軍的攻擊下,兩座機場很快易手。

27日中午12時,第一○一空中突擊師到達了新建的“蝰蛇”前方作戰基地。該基地位於“眼鏡蛇”前方作戰基地以東200千米處,剛剛在上午10時由第一○一空中突擊師第二旅奪取。

由此出發,美第一○一空中突擊師的2個攻擊直升機營飛抵巴士拉西北的哈馬爾湖上的堤道,並向堤道上運動的各類伊軍車輛發起猛烈攻擊。被擊毀的伊軍車輛殘骸很快堵塞了伊軍的退路。第二批到達的2個攻擊直升機營進一步向北越過哈馬爾湖,攻擊已經通過堤道的伊軍車輛。在幼發拉底河河穀的8號公路被第十八空降軍切斷後,哈馬爾湖堤道就是伊軍最後的退路。美軍直升機的攻擊將大部分伊軍部隊都困在了美第二十四機械化師、第七軍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狹小區域。

27日開始,第七軍將其全部力量投入了對伊精銳部隊的圍殲戰。從左至右,第七軍依次展開了美第一騎兵師、第一裝甲師、第三裝甲師、第一機械化師、第二裝甲騎兵團和英軍第一裝甲師等部隊。在美第七軍正麵,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和裝甲預備隊(第二裝甲軍與共和國衛隊)組織了反擊,從而展開了海灣戰爭中最大規模的一場坦克會戰。

位於美軍中央的第一機械化師和第三裝甲師首先遭遇伊軍第十二裝甲師,經過激戰,美軍突破伊軍陣地,擊潰了該師的抵抗。隨後美軍以攻擊直升機為支援,對後方的伊軍第十裝甲師發起進攻,在美軍強大的壓力下,伊軍抵抗被粉碎,伊第十裝甲師被殲滅。在戰線最南翼,英軍第一裝甲師消滅了伊軍第五十二裝甲師餘部,隨後又重創了另外三個步兵師。

在第七軍戰線北部,美第一裝甲師與伊軍共和國衛隊的塔瓦卡爾那師、麥地那師和阿德南師進行了激烈的戰鬥。美軍在空中支援下重創了共和國衛隊,大量伊軍裝備被摧毀。

為了掩護其他部隊撤離,部分伊軍對美第七軍進行了堅決的抵抗,並最終被消滅。因為伊軍後衛的阻擊,盡管第七軍推進速度很快,但仍有數萬伊軍與大約800輛坦克在包圍圈合攏前得以逃脫,特別是共和國衛隊唯一的坦克師漢謨拉比師幾乎完整無缺地逃了出去,後來該師成為薩達姆政權的重要支柱。

為了最後全殲伊共和國衛隊,第七軍於27日夜間重新調整了部署,以第一騎兵師為左翼,以第一機械化師為右翼,對伊共和國衛隊實施兩翼包圍,將向北全麵潰退的伊軍堵截在這一包圍圈內。隨後,第七軍繼續向東推進。美第一機械化師在連接巴士拉與科威特城的南北公路上建立了阻擊陣地,徹底切斷了伊軍北逃的去路。

2月28日淩晨,第七軍炮兵部隊使用各種火炮和戰術導彈,對伊軍陣地實施了強大的炮火攻擊。聯軍武裝直升機也對伊軍陣地的可疑目標進行了反複攻擊。第七軍的攻勢一直到28日上午8時才告結束。

2月27日,美第一陸戰遠征部隊左翼第二陸戰師開始了第4天的地麵作戰行動。在這一天,該師的任務是扼守已奪占的陣地,並與友鄰北線聯合部隊取得聯係,以保證阿拉伯部隊先期進入科威特城。第一陸戰遠征部隊右翼美第一陸戰師,在27日鞏固了已占地區後,消滅了科威持國際機場附近仍在抵抗的最後幾股伊軍,與沿海岸線北上的東線聯合部隊會合。

2月27日上午9時,埃及軍隊越過了美第二陸戰師的陣地,抵達科威特城郊外的阿裏塞萊姆機場。同時,科威特的“沙希德”旅和沙特皇家地麵部隊第四裝甲旅也越過美海軍陸戰隊直逼科威特城。

殿後的敘利亞第九裝甲師以一個旅看管北線聯合部隊抓獲的伊軍戰俘,以一個旅繼續保護該集群的交通線。這一日,該師負責屏護沙特邊境地區的另一個旅向東北方向疾進,與師主力部隊會合。敘軍的特種部隊則奉命進入科威特城,準備占領該城西區。

與此同時,位於聯軍戰線東翼的東線聯合部隊在進攻中奪取最後一批目標後,其先頭部隊陸續進入科威特,並與從西麵進入科威特城的北線聯合部隊會合。

在地麵戰的最後幾個小時裏,除美第七軍外,其他聯軍部隊大多停止了攻擊行動,鞏固陣地。科威特、沙特和埃及等國部隊陸續進入科威特城,肅清城內殘餘伊軍。

28日上午8時,聯軍停止了進攻行動,海灣戰爭地麵戰結束,從開始進攻算起,恰好100個小時整。在地麵戰中,聯軍將伊軍趕出了科威特,殲滅和重創了伊拉克軍隊43個師,摧毀和繳獲伊軍坦克2000輛,裝甲車1200輛,火炮740門,伊軍有8.6萬人被俘,數萬人傷亡。在整個戰爭中,伊拉克還損失了全部海軍、半數以上的空軍以及大部分核生化力量。

3月3日,施瓦茨科普夫將軍、沙特國王法赫德以及其他盟軍指揮官與伊拉克將軍在伊科邊境的塞夫萬舉行會談。伊拉克不得不接受盟軍提出的所有條件,銷毀其所擁有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生產計劃以及種種武器的生產設備,其中包括“飛毛腿”導彈。盟軍空軍獲得了伊拉克北部和南部領空的控製權,而聯合國監察員可以對伊境內的任何軍事設施和民用設施進行檢查。伊拉克要歸還所有從科威特運出的物資,釋放戰俘,放棄對科威特的領土要求,並對科威特的損失進行賠償。在伊拉克完成這些條件之前,繼續對其進行石油禁運。

8.戰典回響

現代戰爭的罪與罰

海灣戰爭以聯軍的勝利、伊拉克的失敗而告終。然而,我們應該看到的是,這場由薩達姆發動的戰爭不僅毀滅了薩達姆的夢想,同樣也毀滅了伊拉克人的生活。自1991年到美伊戰爭期間,伊拉克人生活在禁運之下,缺少糧食,缺少醫療設施,物價飛漲,國內動蕩不安。而在戰爭中,聯軍雖然使用了精確製導的武器,卻也經常出現誤炸誤傷平民的現象,造成了平民大量的死亡。而且在武器之中,美軍使用了貧鈾彈,據估算,在所有投向伊拉克的炸彈中,貧鈾總量大概有300噸,造成了戰後伊拉克兒童癌症死亡率提高了4倍。美軍的飛機炸毀煉油廠,也造成了當地嚴重的環境汙染,而這一切是無法用數量去估算的。

9.沙場點兵

人物:諾曼·施瓦茨科普夫

諾曼·施瓦茨科普夫(1934—),美國陸軍上將,中央司令部司令,海灣戰爭多國部隊總司令。

1934年8月22日,施瓦茨科普夫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父親是陸軍準將,1917年進入西點軍校學習,二戰期間被派往伊朗負責訓練伊朗軍隊。施瓦茨科普夫1946年—1951年隨父在伊朗生活。1951年進入西點軍校學習,1956年畢業。畢業後曾在第一○一師空降師任少尉排長,後調柏林旅並晉升中尉。1961年被選派到本寧堡步兵學校進行步兵軍官高級課程學習。1964年施瓦茨科普夫獲洛杉磯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機械工程學碩士學位,之後到西點軍校擔任機械工程係教員。1965年,他任南越空降部隊顧問,隨後還擔任過駐越美軍指揮部參謀,第二十三步兵旅一營營長。1970年自越南戰場歸國後進入五角大樓工作。1976年,施瓦茨科普夫出任美軍第九步兵師第一旅旅長,1978年調任美軍太平洋司令部計劃部副部長。此間,他參與了陸海空三軍聯合指揮部的工作。1980年,施瓦茨科普夫晉升為將軍,赴歐洲美軍第八機械步兵師任副師長。1982年任駐佐治亞州第二十四機械化步兵師師長。1983年,施瓦茨科普夫任美軍入侵格林納達軍事行動聯合特遣部隊副總司令,奇襲格林納達成功後,晉升為陸軍作戰副總參謀長幫辦。1986年,他任駐華盛頓美軍第一軍軍長,並晉升為中將,1987年任美軍陸軍作戰副參謀長。

1988年11月,施瓦茨科普夫晉升為四星上將,任美國中央司令部總司令。這期間他對地區性衝突、中低強度作戰、沙漠作戰和特種部隊作戰進行了研究。施瓦茨科普夫一直關注著海灣局勢,他組織了專門機構,對中東和海灣地區的情況跟蹤研究,並多次組織部隊進行沙漠和海外作戰訓練演習。

1990年8月2日,海灣戰爭爆發,施瓦茨科普夫很快就製訂出了遏製伊拉克進入沙特阿拉伯的“90—1002”作戰計劃。他認為,伊拉克的實力體現在規模龐大的地麵部隊和化學武器,而海空力量均構不成威脅,裝備精良,擁有製海、製空及製電磁權的美軍,可以首先通過空中、海上的強大火力摧毀伊拉克的防禦體係。施瓦茨科普夫任美軍海灣部隊總司令、多國部隊總司令後,僅用三個月時間即將包括海、陸、空在內,裝備有現代高科技兵器的50餘萬大軍有條不紊地部署在海灣地區。

在施瓦茨科普夫的組織指揮下,經過一個多月的戰略轟炸和100個小時的地麵進攻作戰,多國部隊以極小的代價,殲滅伊軍數十個師,將伊軍趕出科威特,使美國獲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的勝利。

在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參加作戰行動的軍兵種之多,武器裝備現代化程度之高,組織協同之複雜,均創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之最。僅美軍參加空襲的機種就有30多個。施瓦茨科普夫對如此錯綜複雜的軍事行動,實施了成功的組織指揮,開高技術條件下指揮多國部隊協同作戰之先河。

海灣戰爭結束後,施瓦茨科普夫被稱為民族英雄。同年晚些時候他退出現役,定居於風景秀美的佛羅裏達海濱,與家人一起過著寧靜、和諧的生活。

武器:衛星

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動用了50多顆軍用、民用衛星。可見光照相偵察衛星每97分鍾就可以飛越海灣上空一次。美軍利用“長曲棍球”合成孔徑雷達成像偵察衛星獲取的圖像,繪成了伊軍地下工事和重要目標的分布圖。正是依據偵察衛星獲得的伊軍戰略目標位置,聯軍選定了2000多個重點打擊目標,並在戰爭的頭兩天內,摧毀了伊拉克大部分戰略目標。為了對“飛毛腿”導彈發射實施預警,美國把至少2顆預警衛星機動到戰區上空,專門用於監視“飛毛腿”導彈發射,這為多國部隊蠃得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另外,美國在這場戰爭中大量使用全球定位係統。它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首次得到實戰應用,並取得不菲的戰績。當時多國部隊的地麵作戰部隊、飛機、艦艇和特種作戰部隊,配備了約5500台全球定位係統軍用接收機和10000台全球定位係統民用接收機,每天可及時接收在軌運行的16顆全球定位係統衛星發射的高精度三維導航信號,因而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機動、打擊和保障能力。

戰術:空地一體化

海灣戰爭在世界戰爭史上具有裏程碑的意義,它為未來戰爭指明了一個方向。軍隊的數量再也不是評估一場戰爭能否取勝的條件。

海灣戰爭表明空中作戰已成為一種獨立作戰樣式。戰爭再也不是麵對麵的較量,一個美軍士兵可以利用GPS係統精確定位,指引空中力量或者海上戰艦發射的巡航導彈對敵方進行定點打擊。遠程打擊已經成為了一種戰術手段。

海灣戰爭因多國部隊在質量和技術方麵占據的絕對優勢,使其以高技術局部戰爭的代名詞載入戰爭史冊。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動用了12類50多顆各種軍用和民用衛星構成戰略偵察網,為多國部隊提供戰略情報;多國部隊集結了2790架現代化的固定翼飛機、1700多架旋翼飛機(其中600多架攻擊直升機),6500餘輛坦克裝甲車輛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發射車、工程技術保障車輛等;多國部隊雖然與伊軍在數量對比上不占優勢,人員比為1/2.4,火炮數量比為1/2.4,坦克數量比為1/1.44,但多國部隊調集的現代化裝備數量卻超過伊軍許多倍:新式飛機數量比為13/1,攻擊直升機數量比為16/1,在精確製導武器上多國部隊擁有絕對優勢。在海灣戰爭空中作戰投擲的8萬多噸彈藥中,精確製導武器僅占總投彈量的7%,但命中率卻高達90%;伊軍共被摧毀、繳獲坦克3700多輛,裝甲車2000多輛。海灣戰爭中所體現出的技術對戰爭的強烈影響使海灣戰爭預示了另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在擁有質量優勢的部隊麵前,單純的數量對比已失去了意義;各種軍事高技術應用導致的對信息的大量獲取,也使與之對陣的敵人在戰術運用方麵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