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柏林戰役——決定二戰命運與前途的搏鬥(1 / 3)

1.前奏:希特勒的最後一個夢

柏林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的最後一戰,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場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的戰役。經過幕後的激烈討價還價,蘇軍取得攻占柏林的優先權。在蘇軍的迅猛攻勢麵前,狂人希特勒終於破滅了最後的幻想,結束了自己罪惡的生命。歐洲戰場的戰事就此宣告結束,曆史的一頁在柏林翻了過去。

1.前奏:希特勒的最後一個夢

經過阿登反擊戰的慘烈搏殺之後,盟軍在西線頂住了德軍的瘋狂反撲,並繼續穩步向前推進,再加上東線的蘇聯紅軍全麵反攻的節節勝利,兩麵夾擊之下的希特勒不得不一再命令德軍收縮戰線。最終,德軍的作戰區域退回到了德國本土,納粹德國的首都柏林,開始被燃燒的戰火包圍了。

柏林,兩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策源地,戰爭狂魔希特勒曾經的福地,如今在複仇的怒火中漸漸淪為一座孤島,盟軍的戰略轟炸使這座有著悠久曆史文化積澱的中歐名城幾乎成為一片瓦礫場。希特勒和他的黨羽們不得不躲進幽暗的地下指揮部籌劃著。

戰爭末期的希特勒已經徹底喪失了理智,麵對無可挽回的覆滅命運,他竟然比他那些飽經戰爭的將軍們表現得樂觀得多。也許是為了逃避現實,一向迷信的希特勒居然還拿出了普魯士的弗裏德裏希二世絕處逢生的曆史掌故來麻醉自己。他告訴手下人說,星象圖顯示上帝最終將站在德國一邊,反法西斯同盟即將分裂,德國終將贏得勝利。他狂熱地部署著柏林防禦戰,要在這裏完成帝國的複興。而對於此時的盟軍來說,攻占柏林則是一枚巨大的勳章,不管哪個國家完成了這個使命,都會從中獲取巨大的政治利益。

是由西線盟軍還是東線的蘇軍攻占柏林?同盟國內部也是暗流洶湧,蘇聯方麵自然是誌在必得。蘇聯在對德作戰中付出的代價是最慘重的,無數士兵的鮮血使蘇聯很自然地把進攻柏林的戰役看做是一場複仇之戰,他們不能容許其他的國家來染指這一榮譽。而在英美方麵,一向敵視共產主義的丘吉爾堅持由英美聯軍攻占柏林,不願把最後的英雄勳章讓給蘇聯。而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則另有打算,這個有著高度政治眼光的美國職業軍人更關心的是遠征歐洲大陸的美國士兵的生命和美國在戰爭中的投入所獲得的回報。他不願意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再去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跟作困獸之鬥的德國較勁,而且跟蘇聯爭奪攻占柏林的榮譽很可能導致與蘇聯關係的破裂,這是美國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盡管有丘吉爾一再勸說,手下巴頓這樣的“好戰分子”也摩拳擦掌,艾森豪威爾還是決定不去跟蘇聯人搶奪柏林。如克勞塞維茨所言:“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在更高的政治利益麵前,計算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希特勒應該不清楚蘇聯與英美在進攻柏林的優先權上的爭論,對他來說,柏林是承載他迷夢的最後堡壘,他的一生都活在這個狂妄的夢中,失去了柏林也就意味著他本人不再有任何活著的意義了。希特勒加緊動員柏林的防禦戰,他堅信德國軍隊在絕境中的爆發力可以扭轉乾坤。柏林一切可以動員的人力物力都被發動起來了。從花甲老人到十來歲的少年都被整編進兵營接受嚴格的訓練,到處修建起地堡、街壘。把柏林變成血肉磨坊,是狂人希特勒對世界的最後挑釁。

2.草木皆兵:密不透風的柏林

1945年是重大意義的一年,春天卻沒有顯示出什麼與眾不同。陽光明媚,布穀鳥歡快鳴叫,樹下掩埋著不久前陣亡的戰士。

這時候蘇聯和英法美聯軍已經在德國本土開戰,蘇軍更是一馬當先,橫衝直撞地衝到了離柏林隻有60千米的地方。在斯大林看來,這必須是對德軍的最後一戰,還有什麼地方會比柏林更有象征意義呢?希特勒在這裏,德軍殘餘主力在這裏,就此決一勝負吧!

按照英美與蘇聯達成的默契,英美聯軍也開到易北河附近,隔著100多千米的距離遙望陌生的柏林。到4月中旬的時候,列寧格勒方麵軍已經趁著備戰先跟德軍庫爾藍集團打了一仗,白俄羅斯方麵軍也出動把東普魯士集團剿滅,同時它的第二方麵軍還清理了格丁尼亞地區的德軍殘部。蘇聯派出自己的支部不停地清除周邊的德軍小股力量,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最後集中精神對付柏林。

在柏林外作戰的德軍主力其實也並不弱,察覺到蘇軍意圖後,更是將火力集中向蘇聯,通過他們的戰略部署就可以看出來,214個精銳師部署在抵禦蘇軍攻擊的方向上。而對英美聯盟,德軍隻用60個戰鬥力較弱的師前去抵擋。為了防守住柏林這個最後的巢穴,希特勒用超過100萬的兵力和十幾個坦克師分成幾股力量去擋住蘇軍的前進,形成了密集的縱深防禦體係。一線有奧德河、尼斯河三道縱深30千米的防禦帶,再深入一點的科特布斯方向更是牢固異常,不僅建築了強大的防禦工事,更是集中了德軍最為精銳的王牌部隊。用一句話來說,德軍是傾其所有,力求把蘇軍擋在門外。照理說這個時候受到阻攔較少的盟國可以趁機先攻進柏林,不少前線將領都在打這個主意,不過他們作為職業軍人,不得不服從政治家們的決策,讓蘇軍去啃這塊最後的硬骨頭。

盡管德軍看起來有模有樣,一道厚厚防線看起來沒有穿越的可能,但是不要忘記蘇聯可是玩人海戰術的高手。這一次參加柏林戰役的包括了白俄羅斯第一、第二方麵軍和烏克蘭第一方麵軍,以及波蘭第一、第二集團軍,水麵力量有波羅的海艦隊一部,空中力量有800架戰機裝備的遠程航空第十八集團軍,總體來說162個步兵騎兵師和21個裝甲機械化軍隊,海陸空算起來250萬人,火炮不計其數,坦克等近萬輛,能使用的作戰飛機7500架,從人員看,從軍備看,蘇聯都數倍於德軍。更何況斯大林早就勘察好地形,製定了方案,蘇聯各部的突擊方向都占盡優勢。所以英美不出兵也有他們的道理,怎麼看蘇聯都會贏,何必急呢?

這次柏林戰役之前蘇軍各部明確了一下目的,首先自然是要粉碎這批德國守軍,然後柏林也是要拿下的,那結束戰鬥之後呢,蘇軍就出來到易北河跟盟軍喝慶功酒!至於怎麼打,蘇聯人大多來自冰天雪地的環境,就喜歡一個猛烈勁兒,直接衝著寬大的正麵狂轟濫炸,合圍柏林,到時候分割圍殲這種事就不用說了!蘇聯人發話了,這回我們要的就是快!12到15天,最長不能超過這個期限!

蘇軍從上到下是響應如雲,朱可夫率領著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帶著4個集團軍的兵力瞄準了德國特別粗壯的屈斯特林登陸場一帶。戰役一打響,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將第一個衝出去進行突擊,要保證在一天之內扯開德軍兩道防線,讓近衛坦克的第一、第二集團軍能夠開進來。再這樣窮追猛打到第六天,方麵軍的主力應該也快要拿下柏林了。

這時候突擊第三集團軍就不分日夜地潛到柏林的西邊地帶,第四十六集團軍過幾天再往易北河前沿趕去,這樣屈斯特林北邊有著第六十一集團軍和波蘭第一集團軍,南邊又有著第六十九和第三十三集團軍,一起輔助突擊,到時候柏林就是甕中之鱉,怎麼也鬧不出動靜了。

蘇軍此時已經是勝券在握,但其作戰部署還是十分細心的,因為步兵和坦克通常都利用天亮前兩個鍾頭的時間進行預先的炮火準備,所以為了照清敵方,蘇聯還特地準備了140多部大功率的探照燈。

就這樣蘇軍兵分三路,朱可夫元帥領著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作為主力和先鋒,把奧德河東西兩岸的防線和周邊給摧毀了,然後向東逼近柏林城下。科涅夫元帥則帶著烏克蘭第一方麵軍從尼斯河東岸一路往上,從南麵襲擊,羅科索夫斯基元帥率領白俄羅斯第二方麵軍挺入奧德河下遊,在北方鎖定柏林。

3.突破防禦:蘇軍強渡奧德河—尼斯河

4月16日淩晨五時,天還沒有亮,但是蘇軍已經作好了全部戰鬥準備,柏林戰役在這時打響了。隨著朱可夫下達攻擊命令,蘇軍的火炮跟放煙花似的炸得滿天空都是紅色光點,轟炸機也高高飛起,壓著火炮射程投放炸彈,頓時天崩地裂、摧枯拉朽,無數噸的鋼鐵冰雹一般狠狠地砸在德軍陣地上,地麵被轟擊出無數大坑,整個城市都在巨大的轟鳴聲中顫抖。沒多久,又是一道道雪亮的強光,沒錯,那探照燈派上用場了,德軍陣地霎時間被無數道閃電照得雪亮,德軍士兵被晃得眼睛都睜不開,被強烈的燈光刺得眼淚嘩嘩流。蘇軍趁這機會衝了上去,朱可夫率領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衝了上來,德軍第一道防線就這樣輕易被撕開了。而南麵的科涅夫在尼斯河的進攻估計用的也是差不多的手段,突破德軍防線,迅速地渡過了尼斯河。

朱可夫帶著軍隊往前趕去,還沒到中午就已經抵達了第二道防禦線。但是這個時候的德軍已經回過神來了,第二道防禦地點的澤洛夫高地成了蘇軍麵對的第一個堅固要塞,這個高地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占據著幾條道路的交會之處,無論蘇軍怎麼迂回想要通過,都遭受到德軍火力的猛烈打擊。知道自己形勢不利的德軍一點都不會心慈手軟,每一條戰壕每一個散兵坑都成了他們搏命的地方。蘇軍進攻幾次,大量的士兵倒在了衝鋒的過程中,還是沒辦法拿下高地,朱可夫甚至派來了坦克集團軍,但是德軍的反坦克炮彈同樣也很厲害,使蘇軍攻勢屢屢受挫,一時間蘇軍的攻擊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到了4月17日的早上,朱可夫把方麵軍所有炮火都集中起來,一字排開,成千輛坦克就跟移動鋼壁似的,緩緩前移,前麵的坦克冒煙了,後麵的立刻撥開它頂上。蘇軍士兵的英勇無畏讓德軍也不得不欽佩,他們滿腔熱血高呼口號拚命向前衝,再滿腔熱血地倒下後被後麵的戰友頂替。麵對居高臨下、以逸待勞的德軍,蘇軍士兵唯有用一次次的衝鋒來換取勝利,年輕士兵的屍體鋪滿了戰場。

在蘇軍一輪又一輪的密集衝鋒下,德軍的陣地終於鬆動了,疲倦不堪且同樣傷亡巨大的德軍最終不得不放棄了澤洛夫高地,向柏林逃去。蘇軍在付出了沉重代價後總算攻占了澤洛夫高地。對柏林的防禦形勢來說,這一要地的丟失可以說是雪上加霜。南麵的科涅夫也早已經把尼斯河那邊的德軍防守地帶給突破了,並且向前推進了30千米,就在朱可夫還在澤洛夫高地指揮部隊衝鋒的時候,科涅夫已經搶先對柏林進行突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