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0多年的封建社會製度,到了唐末宋初,已呈腐朽敗落景象,但始終沒有徹底改變。屢次改朝換代,隻是一批封建統治者代替了另一批封建統治者。有些清官、善士甚至賢明的君王,隻能做個別的部分的改良,而未能動搖封建社會的根本製度。曆次的農民起義,如陳勝、吳廣、黃巾、黃巢、方臘、李自成、太平天國、義和團等,都不同程度地推動了曆史的前進,但因缺乏正確領導,終歸失敗。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沿襲200多年的專製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這是一次具有曆史意義的民族民主革命。但因封建勢力強大,資產階級領導軟弱,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等軍問竊奪。隻有到了1919年之後,馬列主義傳到中國並和工人運動相結合,成立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麵貌才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28年艱苦而英勇的鬥爭,徹底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而徹底改變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麵貌,廣大群眾才掙脫了壓迫他們200多年的封建製度和它的代表人物一一皇帝、貪官、豪紳、惡霸而獲得解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翁。
由上可以得出結論:人民是曆史前進的動力,任何英雄豪傑隻有同人民站在一起,代表人民利益,才能起作用。人民鬥爭要獲得勝利,必須有堅強正確的領導。在中國,真正堅強正確的領導,就是中國共產黨。此外,沒有什麼救世主能夠領導人民取得鬥爭的勝利。隻有中國共產黨能夠領導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搞什麼君主立憲、資產階級共和國都是行不通的。走資本主義道路,隻能成為帝國主義的附庸,不可能取得獨立平等地位。隻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才能富強起來,同世界各國以平等的地位,和平共處,共同繁榮。
這就是從“包公”“濟公”故事中得出的正確認識。
為張榮鎖喝彩
張榮鎖是河南省輝縣回龍村人。1975年他高中畢業後參軍,複員後經商,積有200萬元的資產,已成為當地的富裕戶。
回龍村位於太行山深處。由於山梁懸壁的阻隔,有17個自然村,約600多人住在崖下,400多人住在崖上。高低差距800米。直到20世紀90年代,崖上人還用石碾磨麵,用火光、油燈照明。從崖下到崖上的自然村,沒有路,隻有一架天梯,很不安全。崖上崖下的農戶,1993年的平均年收入隻有600元。仍處於貧困狀態。
1993年,回龍村委會換屆。張榮鎖向鎮黨委自動請求到回龍村擔任支部書記,得到批準。村民都很歡迎。
張榮鎖上任後做了幾件大事:
親自帶領黨員、民兵用人扛肩挑的辦法,把78根電線杆(每根重8ω公斤)栽立到崖上的自然村,給400多崖上人家送去電,大大改變了崖上5個自然村的麵貌。
親自帶領430名勞力,開辟良田1500畝。栽下各種果樹3.5萬棵,有1.5萬棵已開始結果。教會農民種香菇。
親自帶領150名黨員,組成400人的築路大軍,采用在山腹中挖S形隧道辦法,苦戰3年修成10公裏公路,通到崖頂。老百姓再不用爬天梯上崖了。老百姓感動得熱淚盈眶。
1996年8月,一場特大山洪,把回龍村的兩萬多根菇棒衝走。張榮鎖帶頭下水搶救。經過幾十人的拚搏,減少了損失。
張榮鎖先後拿出自己的98萬元辦公益事業,拿出9萬元幫助孤寡殘病困難戶。資助本村考上大學的劉秋葉1500元上了大學,後又由村上資助10元。
經過上述的工作,到2001年,回龍村人均年收人增為2300元,成為輝縣的小康村。
我看了《人民日報)2002年2月9日登的《太行赤子》的通訊報道,看了中組部、中宣部、“三個代表”學教領導小組聯合作出的決定“開展向張榮鎖同誌學習活動”,十分激動。張榮鎖的事跡,令人敬佩!我們黨培養出這樣的好黨員,解放軍培養出這樣好的退伍軍人,充分說明我黨是光榮、偉大、正確的黨!解放軍不愧是人民的子弟兵!全國農村的黨支部書記如都像張榮鎖一樣,那就成為十分偉大的改天換地的力量,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第三步目標就可提前實現。
提拔幹部要慎重
2則年,自治區政協一位副主席因在當人事廳長時違反了人事紀律,把自己的親屬子女轉為正式職工,被中紀委、監察部查清所犯錯誤,免去副主席職務。2001年,自治區人民政府一位副主席因違反金融工作製度,給國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由中紀委、監察部查清所犯錯誤,免去副主席職務。我昕了這兩人的案情,深感震驚。
一方麵,犯錯誤人無視黨紀國法,濫用權力。手法狡詐隱蔽,竟能欺騙組織,迷惑群眾。
另一方麵,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紀委、監察廳,在考察、監管幹部時,未能充分發揚民主,廣昕群眾意見,以致監管乏力,考察失真。把已犯錯誤並不優秀的幹部提拔上來口就是我參加的一次離退休省級幹部會議上,區黨委介紹區人大副主任、區政府副主席候選人名單時,既沒有書麵材料,口頭介紹也沒有年齡、工作年限、人黨時間等基本情況,至於提名理由更元一言。我還未聽清楚被提名的候選人是哪些幹部,與會者也因介紹情況太簡單,或不便發言,開了約半小時會,未有一人提意見,就宣布散會。
由上述兩方麵情況,再次說明提拔任用幹部是各級黨委的一件大事,一定要發揚民主,走群眾路線,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把德才兼備的“四化”幹部選拔上來。江澤民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說“要堅持黨管幹部的原則,改進幹部管理方法,加快人事製度改革步伐,努力推進幹部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製度化。堅持擴大幹部工作中的民主,落實群眾對幹部選拔任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我們應該好好吸取兩個副省級幹部選拔中的教訓,按照江澤民總書記有關幹部工作的指示,切實改進工作。
在新技術革命中努力追趕超
中國古時,發明了指南針、造紙、印刷、火藥。以後,這些技術陸續傳到歐洲、亞洲其他國家,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歐洲一些國家學習中國四大發明,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發展了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給全人類作出的貢獻。
可是二三百年以來,中國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卻落後了,多次失掉了發展的機遇。
18世紀60年代,以蒸汽機為標誌的第一次技術革命,在歐洲國家興起時,正當清朝的乾隆中後期和嘉慶年間。乾隆對國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采取了若幹緩和措施,但沒有改變康熙、雍正閉關鎖國的政策。所以,對第一次技術革命,不但沒有跟上,而且可能知之不多。稱康乾盛世,實質是缺乏世界眼光的狹隘見解。第一次技術革命,清朝落後了100年之久。
19世紀40年代以電力為標誌的第二次技術革命,正當清道光年間。道光昏庸,朝政腐敗,清朝統治已走下坡路。英、法等帝國主義相繼侵略我國。道光以後的君主大臣,隻知對外妥協退讓,割地賠款,對第二次技術革命更沒有跟進。當時,有些先進人士,如林則徐等雖有誌於“師夷人之技以製夷”,但得不到朝延支持。所以,在第二次技術革命中,清朝又落後了幾十年。
20世紀初期,興起了以無線電和原子能為標誌的第三次技術革命。正當清朝即將垮台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當時,帝國主義企圖瓜分中國,軍閥連年混戰,對第三次技術革命根本列不進政府的議事日程。國民黨統治以後,蔣介石一心剪除異己,圍剿共產黨和紅軍,對當代的科技進步根本不知曉,更談不上重視和發展。所以,在第三次技術革命中,中國又落後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毛澤東、周恩來、聶榮臻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十分重視科技進步。在帝國主義封鎖和赫魯曉夫撤走專家的情況下,我國科技工作者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靠著艱苦的拚搏的精神,取得了以“兩彈一星”、“大慶油田開發”為代表的優異成果。雖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幹擾,科學家們仍在某些領域取得世界水平的科技創新。不過,從總體情況看,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較,我國還有差距。
當今世界,正在興起以信息技術、生命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我國有優越的社會製度,有黨和國家的重視和支持,有正確的方針政策,有廣大人民的支持,我國的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一定能夠在幾十年內趕上和在某些領域超過世界科技水平。對未來的美好前景,我深為渴望,又充滿信心。
《孫子兵法》論戰勝節錄
1.道、天、地、將、法。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道就是國家政治情況,民心向背。天就是陰晴、寒暑、風雨等自然天象。地就是距離遠近、山川等地勢、地理情況。將就是指揮員。法就是法製、紀律)
2.將昕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昕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3.兵者,詭道也。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詭道就是靈活機動的戰術)
4.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元算乎?
(算就是充分估計考慮主客觀條件)
5.故兵貴勝,不貴久。
6.是故必戰必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7.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知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製勝之道也。
8.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9.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10.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11.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12.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度就是雙方幅員的大小。量就是經濟實力的大小。數就是兵力的多少。稱就是雙方對比的強弱)
13.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例之溪者,形也。
14.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15.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俠,後處戰地而趨敵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16.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17.故形人而我元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十攻其一,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18.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
19.兵因敵而製勝。故兵元常勢,水元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口20.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21.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情歸。
22.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元百疾,是謂必勝。
23.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勝。
24.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製勝,計險阻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25.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26.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27.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知勝敗。
28.夫戰勝攻取,而不能修其功者凶。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恒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29.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30.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間就是間諜。29、30條都是說要重視間諜的作用,以達到先知)
《孫子兵法》十三篇都是指導戰爭獲得勝利的道理。我擇抄的30條,是多年來軍隊指揮者常用的指導戰略戰役原則,是要中之要。欲領會全部內容,還要把十三篇反複閱讀。
讀《諫院題名記》有感
《諫院題名記》是宋朝司馬光所作。全文不超過100字,但它的內容和意義,卻值得我們當代人認真領會。
司馬光說“古者無諫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無不諫者。”這點,我黨《黨章》和我國《憲法》中已有明文規定,每個黨員、每個公民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如有意見和建議,都可向各級黨委、向各級政府直至國務院,以適當方式提出。隻是,有的地方還沒有真正實行這樣廣泛的民主,使人民享受到這種權利。這是繼續加強政治民主建設應當重視解決的問題。
司馬光說:漢朝開始設置諫官。宋朝也設諫官。但要求諫官必須“專利國家,不以身謀”。並指出諫官貪求名聲,和貪求利祿一樣,是沒有資格當諫官的。
宋仁宗慶曆年間(公元1017年後),把諫官的姓名刻在一塊木牌上,讓後人評論那些諫官誰忠誰詐,誰直誰曲。使當諫官的人有所警惕。司馬光經貶滴外地、重新執掌朝政時(1056年),恐木牌被風吹雨打,日久毀損,改用石碑刻寫諫官姓名,以求年深日久,也不至損毀,而令後人評論。這對於諫官履行職責的是非,具有更大更長的監督作用。
現在類似諫官的紀檢、監察部門,也受黨員和群眾的監督,也在黨代表大會上向代表作報告,接受代表的意見和批評,這是很好的製度和作風。讀了司馬光近千年前的文章,啟發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黨員和群眾對紀檢、監察部門,特別是主要領導人的監督力度。使他們覺得時時有雪亮的眼睛在看著他們,必須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而不敢有絲毫懈怠!不敢瀆職塞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