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永不失去的春暉一一懷念我們的好媽媽(2 / 3)

媽媽大學畢業時已是36歲的人,被分到了烏魯木齊市西醫門診部當醫生。媽媽像是要把學到的知識一下子都奉獻出來,以彌補上學期間少幹的那份工作似的。上班媽媽到得最早;下班她走得最晚;冬天下雪,媽媽是最先掃雪的人之一;夏天頂著酷日,1天4趟奔走在上班的路上。我們家離門診部有5裏多的路程,公共汽車人多又要倒車,媽媽擠不上去,可她很少搭乘爸爸的汽車,總是自己走著去。我們一勸,媽媽總是嚴肅地說“汽車是公家派給你爸爸用的,我不能沾這種便宜。”後來,媽媽當了門診部主任、書記,工作更忙了,她嫌走路上班太慢,就買了輛自行車。在爸爸和我們的幫助下,媽媽硬是學會了騎自行車,成了領導幹部家屬院中媽媽群裏惟一騎自行車上班的人。有一次,媽媽騎車被汽車掛倒,左小臂骨折,隻在醫院住了3天,就掛著打石膏的傷臂又上班了。

門診部位於市中心,病員特別多。因門診部條件差,人員少,工作效率較低,就醫群眾很有意見。為了改善醫療條件,媽媽到處奔走呼籲,終於取得了區市領導的支持,投資建設新醫療樓。為了建好門診部樓,媽媽和同誌們一道,幾乎天天泡在工地上。從設計到施工,從裝修到平整場地,從打掃衛生到設備購進安裝,她自始至終都參加,每天土一身汗一身地很晚才回家。門診部的同誌們都說“鄭大姐給我們、也給群眾辦了一件大好事。”“文革”前幾年,媽媽每年參加巡回醫療隊,奔赴市屬各公社和牧區。新疆的冬天異常的寒冷,媽媽一去就是一兩個月。這期間,媽媽多次被評為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和區市先進工作者。然而,媽媽從來不說這些,是我們偶爾在媽媽辦公室發現許多獎狀才知道的。

ω年代以後,醫療事業發展得很快,許多新技術不斷投入應用。媽媽十分注意學習掌握各項新技術,努力提高醫療水平。媽媽任門診部領導後,有一次得知市衛生係統舉辦心電圖等特檢設備培訓,可一時又抽不出人來,媽媽就自己參加,白天聽課學理論,晚上在家練操作應用。媽媽參加培訓後既兼任特檢技師,又擔任培訓工作。那時候,由於醫療經費有限,媽媽為了節約經費以保證醫療工作需要,就組織大家自己動手做藥袋藥盒。當我們看見媽媽把大摞大摞的藥袋材料提回,每天做到很晚才休息時,全家人就幫媽媽做起藥袋來。有時停電了,媽媽就在燭光下,一邊和我們做藥袋,一邊給我們講過去部隊艱苦工作的事。看著我們有時為做得多與少而爭吵時,媽媽情不自禁地笑起來。這是我們小時候最有趣的事之一。這種情況大約持續了三四年的時間。

對工作,媽媽有火一樣的熱情;在家裏,媽媽對我們的愛像海一樣深。我們從小到上中學的四季衣服,幾乎都是媽媽抽空親手縫製的。每當我們穿上她親手做的衣服時,她的臉上總是露出無比欣慰的笑容。可媽媽從來都舍不得給自己買衣服,一雙皮鞋穿好多年也不換,毛衣也是用拆下來的舊線打的。整理媽媽遺物時,望著她僅有的幾件舊衣服,我們的心又一次被深深地震撼了:媽媽的一生除了無私奉獻外,什麼都沒有!媽媽從來不用公家的車辦自己的事。多年來連每月買糧都是夏天用自行車馱載、冬天拉爬犁。我們從小就學會跟著媽媽用自行車和爬犁買糧。媽媽推車,我們扶;媽媽拉爬犁,我們在後麵跟著。數不清有多少個雪夜,我們和媽媽滿身是雪地回家。雪地上的一個個腳印,印著媽媽勤勞樸素一生的足跡。

媽媽對我們各方麵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尤其注重培養我們良好的品德。媽媽講的一個小偷的母親溺愛孩子最後遭報應的故事,從小就刻在我們的腦海中。媽媽從不放過我們的任何缺點,要求我們自覺理解和昕從父母的諄諄教誨。李星上小學時,一次鋼筆不見了,就用了別人的一支,回家用時不慎摔壞了。正在著急,被剛下班的媽媽看到。媽媽問清原因後,嚴厲批評了他,立即帶他上街買了兩支鋼筆,並親自送還了一支。回家的路上,李星接過媽媽交給他的另一支筆,望著媽媽嚴肅的神情,內疚和改錯的心情湧滿了心頭。

媽媽常告誡我們,爸爸是領導幹部,而你們是普通的人,絕不能有任何特殊化。媽媽常批評有的子女對家中來客禮貌不周的缺點,用自己長期在基層工作的實際體會,給我們講和群眾打成一片的重要性。對家中來的客人,媽媽總是熱情接待,禮貌待客。媽媽當了市第三醫院副院長和市衛生局副局長後,我們常聽說她不願當領導,願意回基層同群眾在一起工作的想法。看到許許多多的同誌和媽媽在一起,鄭大姐長、鄭大姐短的親切話語,我們深深體會到媽媽聯係群眾的優良作風,與同誌們魚水相依的深厚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