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在南巡途中的重要講話(節選)(1 / 2)

〔中國〕鄧小平

演說者鄧小平(1904~1997年)是中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卓越領導人之一。1929年領導百色起義,參加過長征。建國後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顧委主任等職。改革開放後成為中共第二代領導核心,創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著作有《鄧小平文選》。

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鄧小平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本文即是這次談話的要點部分的節選。

“精彩演說辭”

一九八四年我來過廣東。當時,農村改革搞了幾年,城市改革剛開始,經濟特區才起步。八年過去了,這次來看,深圳、珠海特區和其他一些地方,發展得這麼快,我沒有想到。看了以後,信心增加了。

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使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獲得解放,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製,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隻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

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隻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這一點,我講過幾次。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成果,“六·四”這個關我們闖不過,闖不過就亂,亂就打內戰,“文化大革命”就是內戰。為什麼“六·四”以後我們的國家能夠很穩定?就是因為我們搞了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所以,軍隊、國家政權,都要維護這條道路、這個製度、這些政策。

在這短短的十幾年內,我們國家發展得這麼快,使人民高興,世界矚目,這就足以證明三中全會以來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誰想變也變不了。說過去說過來,就是一句話,堅持這個路線、方針、政策不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立的章程並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麵都有明確的方針和政策,而且有準確的表述語言。這次十三屆八中全會開得好,肯定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不變。一變就人心不安,人們就會說中央的政策變了。農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個“傻子瓜子”問題。當時許多人不舒服,說他賺了一百萬,主張動他。我說不能動,一動人們就會說政策變了,得不償失。像這一類的問題還有不少,如果處理不當,就很容易動搖我們的方針,影響改革的全局。城鄉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長期保持穩定。當然,隨著實踐的發展,該完善的完善,該修補的修補,但總的要堅定不移。即使沒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變,不要使人們感到政策變了。有了這一條,中國就大有希望。

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不冒點風險,辦什麼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萬無一失,誰敢說這樣的話?一開始就自以為是,認為百分之百正確,沒那麼回事,我就從來沒有那麼認為。每年領導層都要總結經驗,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麵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製度。在這個製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現在建設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經驗一天比一天豐富。經驗很多,從各省的報刊材料看,都有自己的特色。這樣好嘛,就是要有創造性。

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對辦特區,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不是搞資本主義。深圳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那些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特區姓“社”不姓“資”。從深圳的情況看,公有製是主體,外商投資隻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資部分,我們還可以從稅收、勞務等方麵得到益處嘛!多搞點“三資”企業,不要怕。隻要我們頭腦清醒,就不怕。我們有優勢,有國營大中型企業,有鄉鎮企業,更重要的是政權在我們手裏。有的人認為,多一分外資,就多一分資本主義,“三資”企業多了,就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就是發展了資本主義。這些人連基本常識都沒有。我國現階段的“三資”企業,按照現行的法規政策,外商總是要賺一些錢。但是,國家還要拿回稅收,工人還要拿回工資,我們還可以學習技術和管理,還可以得到信息、打開市場。因此,“三資”企業受到我國整個政治、經濟條件的製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有益補充,歸根到底是有利於社會主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