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明威
演說者海明威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中學畢業後曾去法國等地旅行,回國後當過見習記者。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海明威參加了紅十字會救護隊,奔赴意大利戰場,因作戰勇敢,獲得美國和意大利勳章。
1922年,海明威返回多倫多。次年,他的第一部著作《三個短篇和十首詩》問世,顯示出了傑出的創作才能。戰後海明威客居古巴,潛心寫作。1952年,《老人與海》問世,深受好評,翌年獲普利策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卡斯特羅掌權後,他離開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處舊傷,百病纏身,精神憂鬱,1961年用獵槍自殺。
1954年,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後,撰寫了本篇獲獎演說辭,委托美國大使代為宣讀。在簡短的文字裏,海明威首先表達了他麵對這一崇高榮譽的謙虛謹慎態度,不失時機地向優秀前輩致敬,真誠而客觀冷靜。
“精彩演說辭”
我不善辭令,缺乏演說的才能,隻想感謝阿爾雷德·諾貝爾評獎委員會的委員們慷慨授予我這項獎金。沒有一個作家,當他知道在他以前不少偉大的作家並沒有獲得此項獎金的時候,能夠心安理得地領獎而不感到受之有愧。這裏無須一一列舉這些作家的名字。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根據他的學識和良心提出自己的名單來。
要求我國的大使在這兒宣讀一篇演說,把一個作家心中所感受到的一切都說盡是不可能的。一個人作品中的一些東西可能不會馬上被人理解,在這點上,他有時是幸運的,但是它們終究會十分清晰起來,根據它們以及作家所具有的點石成金的本領之大小,他將青史留名或被人遺忘。
寫作,在最成功的時候,是一種孤寂的生涯。作家的組織固然可以排遣他們的孤獨,但是我懷疑它們未必能夠促進作家的創作。一個在稠人廣眾之中成長起來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慮,但他的作品往往流於平庸。而一個在岑寂中獨立工作的作家,假若他確實不同凡響,就必須天天麵對永恒的東西,或者麵對缺乏永恒的狀況。
對於一個真正的作家來說,每一本書都應該成為他繼續探索那些尚未到達的領域的一個新起點。他應該永遠嚐試去做那些從來沒有人做過或者他人沒有做成的事,這樣他就會有幸獲得成功。如果將已經寫好的作品僅僅換一種方法又重新寫出來,那麼文學創作就顯得太輕而易舉了。我們的前輩大師們留下了偉大的業績,正因為如此,一個普通作家常被他們逼人的光輝驅趕到遠離他可能到達的地方,陷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作為一個作家,我講的已經太多了。作家應當把自己要說的話寫下來,而不是說出來。再一次謝謝大家。
“演說辭欣賞”
海明威是一個簡潔的天才,簡潔、準確和生動一直是他作品語言的顯著特征,他寫作的語言特點在本篇演說中充分體現出來了:“沒有一個作家,當他知道在他以前不少偉大的作家並沒有獲得此項獎金的時候,能夠心安理得地領獎而不感到受之有愧”。接著,海明威闡明了自己的文學主張和自己在文學創作上的追求,即:“對於一個真正的作家來說,每一本書都應該成為他繼續探索那些尚未到達的領域的一個新的起點。”之後他又談到了自己的創作體驗和感受:“寫作,最成功的時候是一種孤寂的生涯。”這篇演說的語言寥寥,但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全篇語言平實樸素,感情真摯,毫無故作姿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