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圓滿發達,因知、情、意——在蘇州講學中發表的演說(1 / 3)

〔中國〕梁啟超

演說者梁啟超(1837~1929年)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改革家、著名學者。廣東新會人,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1890年他與康有為結識,受其思想學說影響,並追隨康有為成為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其主要學術著作有《中國史敘論》、《新史學》、《清代學術概論》、《先秦政治思想史》等。

本篇演說辭是梁啟超在蘇州的一次講學中的演說。

“精彩演說辭”

諸君!我在南京講學將近三個月了,這邊蘇州學界裏頭,有好幾回寫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課的,不能分身前來。今天到這裏,能夠和全城各校諸君聚在一堂,令我非常感激。但有一件,還要請諸君原諒:因為我一個月以來,都帶著些病,勉強支持,今天不能作很長的講演,恐怕有負諸君期望哩。

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辭的答道:“為的是求學問。”再問:“你為什麼要求學問?”“你想學些什麼?”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來了。諸君啊!請讓我替你們總答一句罷:“為的是學做人。”你在學校裏頭學的什麼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曆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麼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把這些件件學得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能成個人還是個問題。

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這三部分圓滿發達的狀態,我們先哲名之為三達德——智、仁、勇。為什麼叫做“達德”呢?因為這三件事是人類普通道德的標準,總要三件具備,才能成一個人。三件的完成狀態怎麼樣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麵——現在講的智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教育家教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怎麼樣才能不惑呢?最要緊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想要養成判斷力,第一步,最少須有相當的常識,進一步,對於自己要做的事須有專門智識,再進一步,還要有遇事能斷的智慧。假如一個人連常識都沒有,聽見打雷,說是,雷公發威,看見月蝕,說是蛤蟆貪嘴,那麼,一定鬧到什麼事都沒有主意,碰著一點疑難問題,就靠求神問卜看相算命去解決,真所謂“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憐的人了。學校裏小學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許多基本的常識,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僅僅有點常識還不夠,我們做人,總要各有一件專門職業。這門職業,也並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從前已經許多人做過,他們積了無數經驗,發現出好些原理原則,這就是專門學識。我打算做這項職業,就應該有這項專門學識。例如我想做農民嗎,怎樣的改良土壤、怎樣的改良種子、怎樣的防禦水旱病蟲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反是則惑了。做工、做商等等都各有他的專門學識,也是如此。我想做財政家嗎?何種租稅可以生出何樣結果,何種公債可以生出何樣結果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反是則惑人。教育家、軍事家等等,都各有他的專門學說,也是如此。我們在高等以下學校所求的智識,就是這一類。但專靠這種常識和學識就夠嗎?還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們每日所碰見的事理是複雜的,變化的,不是單純的,印板的,倘若我們隻是學過這一件,才懂這一件,那麼,碰著一件沒有學過的事來到跟前,便手忙腳亂了。所以還要養成總體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斷力。這種總體的智慧如何才能養成呢?第一件,要把我們向來粗浮的腦筋著實磨煉他,叫他變得細密而且踏實。那麼,無論遇著如何繁難的事,我都可以徹頭徹尾想清楚他的條理,自然不至於惑了。第二件,要把我們向來昏濁的腦筋,著實將養他,叫他變成清明。那麼,一件事理到眼前,我才能很從容很瑩澈地去判斷他,自然不至於惑了。以上所說常識學識和總體的智慧,都是智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