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湯姆·德萊(2)(2 / 3)

婚禮

湯姆·德萊伯格與埃娜·賓菲爾德結婚時,兩人都已42歲。人們預料,這個基於利害關係;的婚姻不會持續很久。埃娜原是個寡婦,在漢普斯特德的瑪麗·居裏慈善收養院裏當秘書,曾是西薩福克郡議會內的社會黨成員。她原先以為德萊伯格雖然是個單身漢,但已是個不能自拔的墮落者,需要的是改造。很有可能她沒把有關他亂搞同性戀的流言蜚語放在心上。

可是她的改造運動慘遭失敗,才幾個月,德萊伯格就對他新婚不久的妻子看不順眼了。他家鄉布拉德韋爾的房子有側廳,開始他挪到側廳與她分開住,很快連飯也不一塊兒吃了。最後埃娜搬了出去,住進了坐落在喬利林地的一幢小別墅。

德萊伯格在他1951年6月的日記中寫道:“今日成婚,已42歲。這是我一生中的第一次(我確信這是惟一的一次)……今天早晨當我醒來時,心頭雖然升起了一陣恐懼,但更多的是感到茫然——茫然而又充滿幻想,仿佛全身骨頭全都酥軟了似的。我吃不下早餐。”他最好的朋友約翰·弗裏曼以及提供電視攝像機和拍攝電視的人先後趕到,他們還帶來了別在西裝上的深紅色的康乃馨。幸好德萊伯格還有半瓶白蘭地,這是他最近從法國帶回來的,沒暍幾口他就有點頂不住了。他們驅車前往教堂,車在聖器收藏室的門口停下後,他們往裏望去,遠處一側,在昏暗的燈光下,站著德萊伯格牛津大學的同屆同學西裏爾·伊斯托弗和肯辛頓主教。主教的個子很高,穿著紫袍,他將主持結婚儀式。他們倆引導著湯姆和埃娜完成了儀式的主要程序。埃娜後來告訴《每日快訊》記者:”當那極度緊張的一刻在沉默中過去之後,我‘呼’地鬆了一口氣,聖壇上的蠟燭火苗因而搖曳不定。”來賓中隻有幾個人知道,可憐的埃娜幾個月前剛皈依基督教。她父母是猶太人,她改變了信仰。

德萊伯格在婚禮進行曲的曲目上同他的報界同行開了個玩笑。他在日記上寫道:

樂譜上最後幾行字是:

管鳳琴音樂

用古老的德國曲調合唱的序曲

(《哦,聖誕樹》本傑明·弗蘭克爾(1906—)

他想看看現代新聞記者的眼光究竟有多敏銳,知識麵究竟有多寬。因為這是首”紅旗頌”的曲調。他知道,在一個非常著名的倫敦教堂裏舉行婚禮,而婚禮上演奏的是社會主義頌歌,無疑他這是在提供大眾報紙所喜歡的新聞素材。當然,他也在考慮,怎樣就這婚禮寫一篇精彩的專欄文章!

靠吸毒生活

從婚禮到葬禮,埃娜整整受了25年的罪,但她仍然表現出對德萊伯格的忠誠。直到最後一刻,她還提出,他的靈柩應該用紅旗覆蓋,因為在他們的婚禮上歌頌的是紅旗,雖然在他的葬禮上她不能指望再演唱這一首曲子,但她仍想從另一方麵來彌補一下。但說起來簡單,真要找一麵紅旗就不那麼容易了。與勞動黨聯係過了,運輸公司也努力過了,就是找不到一麵紅旗。最後請倫敦旗幟公司連夜趕製一麵,第二天覆蓋在靈柩上。

約翰·貝奇曼爵士致悼詞,索恩沃克主教默文·斯托克伍德博士主持儀式。邁克爾·富特、英國王室法律顧問傑弗裏·賓勳爵和戈登·沃克女勳爵站在教堂盡頭左側,而其他哀悼者,其中包括瓊·利特爾伍德、斯特拉博爾吉勳爵、勞動黨書記羅恩·海沃德和伊薩克·伯曼先生站在教堂盡頭右側。伯曼先生是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幸存者,德萊伯格曾幫助過他。德萊伯格生前提出非常嚴格的要求:儀式得按照他學生時代起就一直十分喜歡的聖公會高教會派的傳統進行。一份“反對頌揚的文章”由威斯敏斯特的聖馬修教區的牧師宣讀。德萊伯格特別提出宣讀者得是“他熟悉的穩重而又博學的神職人員”。德萊伯格還希望整個儀式都用拉丁語進行,但最後因太複雜而遭否決了。斯托克伍德博士在發言中把德萊伯格描繪成“牛虻,追求真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