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今者,陛下……便同唐朝天子:陛下,指後梁太祖朱全忠。是時雖已非唐朝,而甘州回鶻則願結好新朝,表示依賴新朝天子亦如唐朝天子。
405 本件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編號P.3272,為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沙州歸義軍遣使送交甘州回鶻國的公文。內容反映了各自境內不法之徒前往對方境內劫掠以及兩邦首腦互相諒解,各自約束本邦以保持友好關係的史實。甘州使頭閻物成,五代時敦煌人,時以歸義軍節度押衙的身份,受任為出使甘州回鶻國的大使。
406 密六:多譯作“梅錄”,又譯作“密錄”、“媚祿”,回鶻官名,相當於“國王侍從”或“國相”。
407 小鎮:此指歸義軍境內負責軍事戍守及社會治安的軍鎮。北宋時歸義軍境內設有八個鎮,各鎮置有鎮遏使(簡稱鎮使)、鎮遏副使、監使。鎮使直屬歸義軍節度使,位在縣令之下,但事戍守,不治民事。
408 本件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編號P.2842,為晚唐時歸義軍樂營都史嚴某通知所屬音聲人員參加演出的通知單。據此帖所載,知晚唐時期敦煌樂營中有表演獅舞、水飾及拋接雜技的各類藝人及其伎藝表演,同時,意味著又當有相應的歌唱、伴舞、伴奏及道具、置景人員,透露出敦煌樂營的專業結構及設置、表演方麵十分難得的信息,是古代藩鎮樂營及音聲人活動的珍貴史料。原件用竹筆書寫,運筆嫻熟,造型美觀,亦是我國古代硬筆書法代表作品。
409 毬樂:打馬毬之戲。
410 音聲:音樂、舞蹈、雜技、雜耍統謂之音聲。其演員及管理人員稱音聲人,亦簡稱音聲。
411 不準常時:與平常的活動不一樣。
412 師子:即獅子。《通典·樂六》載,立部伎有“太平樂,亦謂之‘五方師(獅)子舞’。師(獅)子,摯獸,出於西南夷天竺、師子等國。綴毛為衣(宇按:用布製為獅子皮,宻綴絲線象其毛),象其俯仰馴狎之容,二人持繩拂,為戲弄之狀;五師(獅)子各依方色(引者按:五隻獅子分立五方,各以其方著色,中黃,南赤,北黑,東青,西白),百四十人歌《太平樂》,舞抃以從之,服飾皆作昆侖象。”轉帖所雲“師子”,應為舞獅子的各種道具,如五色獅子皮(當然連有製作的獅子頭),繩拂(繩鞭)、緊身昆侖服等。本帖反映,敦煌亦舞五方獅子,唯度其規模或不至如帝京之厐大。
413 水出:即“水飾”。飾,入聲職韻,出,入聲質韻,唐代職韻中部分字轉入質韻,故“飾”字訛寫作“出”。“水飾”即水上逰戲的道具。《通典·樂六·散樂》載:“後漢天子臨軒設樂,《舍利獸從西方來》戲於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魚,跳躍嗽水,作霧翳日,而化成黃龍,長八丈,出水逰戲,輝耀日光。”《太平廣記》卷二二六《水飾圖經》條載,隋煬帝於三月上巳日會群臣於曲水,以觀水飾。所載水飾名目有:神龜負八卦出河授伏犧,黃龍負圖出河,周處斬蛟,屈原遇漁父,秋胡妻赴水,巨靈開山,長鯨吞舟,“若此等,總七十二勢,皆刻木為之。或乘舟,或乘山,或乘平舟,或乘磐石,或乘宮殿;木人長二尺許,衣以綺羅,裝以金碧,及作雜魚鳥,皆能運動如生,隨曲水而行。”此言用木雕刻為舟、山、平舟、磐石、宮殿之類,禽獸浮於水麵,又在舟、山、平舟、磐石、宮殿上雕刻人物,妝扮故事。“又間以航技,與水飾相次,亦作十二航,航長一丈,闊六尺。木人奏音聲,擊磬、撞鍾、彈箏、鼓瑟,皆得成曲,及為百戲,跳劍、舞輪、升竿、擲繩,皆如生無異……”《東京夢華錄》卷七謂之“水傀儡”,皇帝則“駕幸臨水殿觀”。轉帖所言“水出(飾)”,乃指水飾表演所需的各種道具。敦煌 “水飾”雖遠不足比美帝京,畢竟亦有此戲。
414 零劍:本當作“鈴劍”,亦名丸劍。《初學記》卷十五雜樂條引《梁元帝纂要》:“百戲起於秦漢,有……丸劍、戲車,”注:“丸,一名鈴,見《西京記》)”六臣注《昭明文選》卷二張衡《西京賦》“跳丸劍之揮霍”,唐·張銑注:“跳,弄也;丸,鈴也;揮霍,劍上下貌。”知即擲飛刀、擲鈴鐸一類的拋接雜技。
415 雜物:出場表演所需各種道具。李調元《雨村曲話》:“元雜劇,凡出場所有持設零雜,統謂‘砌未’。”轉帖所雲“雜物”,即“所有持設零雜”,元代行業術語謂之“砌末”,今雲“道具”。
416 於毬場取齊:在毬場集合。敦煌毬場在敦煌城南,軍隊演武及大型慶典亦在此舉行。
417 敦煌文學作品保存豐富。體裁有詩、文、詞、賦、辭讚、民歌、謠諺、變文、詞文、講經文等,還發現有原始歌舞劇本,為我國文學寶庫增加不少新的品種,大有補於我國文學史之缺。
418 本件出土於莫高窟藏經洞,編號S.2440(7)(見前插圖33 S.2440(7)《釋迦因緣歌舞劇本》)。本篇根據敦煌變文《太子成道經》改編而成。饒宗頤先先推斷為舞隊資料,任二北先生推斷為戲劇資料,李正宇進一步推斷為原始歌舞劇本,著《晚唐敦煌本試探》詳論之。《舊唐書·音樂誌二》載,唐代“歌舞戲有大麵、撥頭、踏搖娘、窟儡子”,但僅留下片斷記載,其劇本模型未能傳世,敦煌本《釋迦因緣劇本》是迄今發現的唐代歌舞劇唯一存世的劇本,早於元雜劇五百多年,堪稱我國劇本之祖。此本雖遠不如元雜劇之成熟、規範,卻反映出原始劇本的形態與結構,具有填補文學史空白的巨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