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敦煌學各分支學科研究概況(下)(2)(3 / 3)

四十多年來,在這一領域中作出成績者,我國有胡繼高、黃克忠、孫儒僴、李最雄、李雲鶴、李實、徐位業、王旭東、蘇伯民、汪萬福、胡之德、段修業、郭宏、屈建軍、唐玉民、劉剛、王進玉等人,國外有阿根紐、三浦定俊,西浦忠輝、帕圖斯科娃、萊利科娃、蓋特斯等人。近年來,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研究所同國內及日本、美國有關科研單位建立多項合作實驗研究項目,可以預計,這個學科將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敦煌文物的科學保護和加固維修,是延長敦煌文物壽命以及揭示敦煌文物製作技術的的學科。它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及各界有識之士的重視和關懷,並給予道義的、物質的、知識的、技術的支持和援助,形勢可喜,前景樂觀。

敦煌學學

敦煌學學,是對敦煌學發生、發展、內容、結構、方法手段、效益開發等進行研究並對給予敦煌學的發展給予指導的學科。它是敦煌學發展到一定程度應運而起的派生性學科。從目前發展情況看,已經有了敦煌學史,敦煌學概論、敦煌學評論和敦煌學普及開發及敦煌學人材培養等幾個序列。

敦煌學史是關於敦煌學發生、發展過程的研究。1943年,傅芸子《三十年來中國之敦煌學》,是對我國敦煌學持續發展的第一次回顧。此後,陸續出現多篇同類文章,例如1952年和1956年,日本學者神田喜一郎發表過兩篇《敦煌學五十年》,1971年又出版同名單行本專書。1976年,日本學者藤枝晃發表《現階段的敦煌學》,1977年,台灣學者鄺士元發表《近百年來敦煌學回顧》,1982年,蘇瑩輝發表《七十年來之敦煌學研究概述》,同年,大陸學者陳人之發表《八十年來我國之敦煌學》(此文於1982年在甘肅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敦煌文學座談上宣讀發表,1985年收入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敦煌學論集》中),1984年,段文傑《敦煌學現狀——中國敦煌學發展近況》在日本出版,1992年,林嘉平等《中國敦煌學史》在北京出版。上述論著,各從不同視角闡述了敦煌學的發展及其主要成果。

敦煌學概論,是關於敦煌學性質、內容、學科結構、方法手段、價值意義進行總體概括和理論闡釋的部門。它反映並促進敦煌學體係的建立和完善,也對敦煌學的發展起指導作用。早在1941年,向達發表《敦煌學導論》,意味著這一學科開始起步。1953年,台灣方豪發表《敦煌學發凡》和《敦煌學簡說》,次年他又發表《敦煌學》一文。1956年,薑亮夫《敦煌――偉大的文化寶藏》出版。盡管這本書沒有用“敦煌學”冠名,實際上也是一本敦煌學概論。從1959年至1964年,蘇瑩輝連續發表好幾篇談敦煌學的文章,並在1964年出版了《敦煌學概要》1984年增訂再版。此書集中代表了敦煌學界多年來關於敦煌學概論研究的成果,是一部令人刮目相看的專著。近年又有幾種這方麵的專著發表、出版,較重要的有藤枝晃《敦煌學導論》(1981年,南開大學打印本),劉進寶《敦煌學述論》(1991年)、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2001年)劉進寶《敦煌學通論》(2002年)反映了敦煌學研究新的進展。

由於敦煌內容博大精深,分支學科又多,使人很難對它加以總攬和統攝。以往的敦煌學概論,免不了顧此失彼。同時,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也還停滯在某種直覺狀態。這些現象表明,從較高層次上探求足以統攝和駕馭敦煌學的完整體係已經成為必要。李正宇《敦煌學體係結構》一文(1993年),便是在這一形勢需要情況下撰寫出來的。

敦煌學的普及與開發,是溝通敦煌學同現時社會的聯係並保持和煥發敦煌學生命力的部門,理應引起人們的重視。但在實踐上,缺乏統一的認識與規劃。除了舉辦敦煌藝術展覽、開展敦煌人文旅遊和編篡敦煌學詞典方麵有所行動並取得較大成績之外,其它應當開展的工作尚有待於來者。特別值得引起關注的是,通俗介紹敦煌學,通俗而係統地介紹敦煌文化及其重要意義的叢書,似乎被某些專家所忽視。這是很不應該的。我們曾經聽到一位年青的敦煌學研究者說過,他之所以對敦煌學發生興趣並最終躋身於敦煌學行列,最初就是受到潘潔茲先生的一本通俗小冊子《敦煌的故事》的感染和吸引,這個例子很有啟發意義。

關於敦煌學專業人材的培養,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北京大學、首都師範大學、蘭州大學、西北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等高等院校陸續開設了敦煌學博、碩士研究生教育,有的還開設了敦煌學博士後流動站,已經和正在培養敦煌學博、碩士研究生。目前的問題是,在敦煌學博、碩士研究生教育中,一、是敦煌學教材各校自隨導師而異,既沒有統一的敦煌學公共教材,也沒敦煌學不同學科專業特有的專門教材;二、退一步說,且不說要有統一的各種敦煌學教材,就連敦煌學各種教材的統一大綱也沒有。這將會造成博、碩士研究生水平參差不齊,影響到敦煌學教學水平和敦煌學研究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