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敦煌學各分支學科研究概況(下)(2)(2 / 3)

敦煌天文曆算研究,是繼敦煌醫藥學研究之後興起的。1922年,羅振玉《鬆翁近稿》刊布了敦煌出土的《後唐天成元年殘曆》、《晉天福四年殘曆》、《宋淳化元年殘曆》及《大唐同光四年具注曆跋》;1926年伯希和、羽田亨合編《敦煌遺書第一集》,刊布《七曜日一卷》,1926年,李儼發表《敦煌石室算書》,開始了敦煌曆算研究。此後,有王重民《敦煌本曆日之研究》(1937年),章用《敦煌殘曆疑年舉例(附表)》(1941年),董作賓《敦煌寫本唐大順元年殘曆考》(1943年),[日]藪內清《敦煌出土の曆書》(1943年),嚴敦傑《敦煌本大曆序考》(1945年),蘇瑩輝《敦煌所出北魏寫本曆日》(1950年),席澤宗《敦煌星圖》(1966年),[日]藤枝晃《敦煌曆日譜》(1973年),馬世長《敦煌縣博物館藏星圖占雲氣書殘卷――敦博本第五八號卷子研究之三》(1982年),施平亭《敦煌曆日研究》(1987年),鄧文寬《敦煌文獻斯二六二○號唐年神方位圖試釋》等,不煩悉舉。其中,鄧文寬對敦煌曆法的研究持之以專,貢獻尤多。所著《敦煌天文曆法文獻輯校》(1996年)、《敦煌土魯番天文曆法研究》(2002年),集錄了他從事此項研究的成果。

其它關於敦煌古代造紙、印刷、紡織、刺繡、釀造、鑄造、顏料、水工、農殖、交通、通訊、體育、氣功、獸醫及陰陽占卜等也都進入了研究視野,取得了一些成果,並湧現出一批有成就的學者。除了上麵已經提到的諸人之外,值得介紹的還有羅福頤、向達、榮孟源、程溯洛、李書華、席澤宗、潘吉星、季羨林、饒宗頤、陳祚龍、周丕顯、金榮華、黃正建、洪武娌、李約瑟、伯希和、蓋特斯、羽田亨、桑原隲藏、那波利貞、石田幹之助、森鹿三、渡邊幸三、長廣敏雄等人。

通過敦煌古代科科學技術研究,人們才知道古代敦煌不僅在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領域中有著輝煌的業績,同時在自然科學領域也作出過不少貢獻。後者,同樣成為敦煌古代文明的驕傲。

敦煌文物保護科學

敦煌文物保護科學是從敦煌學本體學科中派出生來的現代理工學科。它主要研究敦煌文物的科學保護,維修、加固、防治病害、自然環境控製的理論與技術。這些理論與技術,本來同現代一般性的理工科理論技術無大差別,但是由於敦煌地區氣候環境、病害特點及文物的質地、製作工藝等與內地或國外多有不同,外地、外國視為大害者(如潮濕、膨脹),此地並非大害;適宜於外地之技術,不一定適宜於本地。故需研究切合本地條件的一整套技術。由此,這個學科就有了本地的特點、特性和任務,因而成為敦煌學體係內的一個部門。

從目前進展情況看,敦煌文物保護科學大致分為石窟保護、加固及維修;繪塑保護加固及維修;古建築(包括長城、烽燧、城堡、墓室、塔廟、窟塔等)保護、加固及維修;易損文物(包括簡牘、遺書、紡織品、刺繡、古代紙、布、絹、麻畫幀等)保護、加固及維修;文物環境監控及抗震技術;病害防治及防腐防害材料研製,重層壁畫剝離及保管技術;古建築移動搬運技術等八大係列。

這一學科起步較晚,本世紀五十年代初敦煌文物研究所立成之後才提到日程上來。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委派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古代建築修整所專家莫宗江、宿白、趙正之和餘鳴謙先生等到敦煌,對莫高窟的環境、氣象、地質、病害、才建築、塑繪保護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現場調查,並擬定長遠保護規劃。從此,才開始逐步實施對莫高窟的科學保護工作,敦煌文物保護作為敦煌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也就由此而生。

最早是配合莫高窟崖體和洞窟加固維修工程及壁畫塑像病害治理進行一係列的調查、實驗和研究,進而擴展到重層壁畫剝離、古建築物搬遷、除塵去汙、文物修複、防震抗震等多種項目,這就逐漸形成為敦煌學中一個獨立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