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我國敦煌學發展的第三階段。這一階段,除了健在的敦煌學家之外,又增加了一批生力軍,著名的有任二北、夏鼐、閻文儒、宿白、王永興、金維諾、周紹良、潘絜茲、劉銘恕、洪毅然、陰法魯、楊公驥、常任俠、段文傑、唐長孺、蔣禮鴻、韓國磐、王文才、張次青、宛敏灝、程毅中、潘重規、蘇瑩輝、饒宗頤、陳鐵凡、方豪、周法高、趙泰、趙叔雍等。
敦煌學的第四階段
從1966年下半年到1977年十年間,是我國敦煌學發展的第四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大陸由於文化大革命,敦煌學研究處於停滯狀態,除敦煌文物研究所發表過兩篇考古簡報和施平亭《從一件奴婢買賣文書看唐代的階級壓迫》一篇短論之外,敦煌學不但沒有什麼進展和成果,就連已經取得的成果也被否定、己經創立的研究基礎也橫遭摧殘。敦煌學研究隊伍被打散,絕大多數研究人員成了“牛鬼蛇神”、“反動學術權威”,研究工作被迫停頓。某些執著於敦煌學的先生,在經受肉體和精神折磨的情況下,偷偷地讀點有關敦煌學的書,從敦煌學的研究需要出發也讀些哲學書,暗地裏摘錄、積累研究資料,思考敦煌學研究進程中的得失,為日後重振敦煌學悄悄做一些準備。這些先生們在難以忍受的折磨甚至是死神的威脅之下,甘心為敦煌學盡職殉道的崇高精神,是我國敦煌學史上可歌可泣、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章。像莫高窟北朝洞窟忍苦修行的壁畫那樣,以其激蕩而又鎮定、悲壯而又平凡、奇異而又真實的品格垂耀千古、激勵來者;有的人,如向達先生、王重民先生飲恨而終,而多數人幸運的活了下來,在撥亂反正後,為敦煌學發出更強勁的光和熱。
這十年間,當大陸敦煌學界遭受磨難之時,港台地區的敦煌學卻在大步前進,彌補了我國敦煌學十年間的空白。這一時期,台港地區的報刊雜誌經常刊載敦煌學方麵的研究文章,發表成果。1974年潘重規先生聯絡同好,以香港新亞研究所為依托成立了敦煌學會,並以敦煌學會名義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家敦煌學專業學術刊物《敦煌學》(插圖62 《敦煌學》第一輯封麵),潘先生在《發刊詞》中說:“同人等講習討論之餘,深以為恨。僉謂欲謀斯學光大,當務之急,莫要於刊布雜誌,使敦煌文籍著作,得呈獻於海內外學人之前,以為實現理想之階梯。”該刊從第五輯(1982年)起,因潘先生就職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敦煌學》雜誌亦隨遷台灣,仍以敦煌學會的名義編輯出版,到2005年已刊出二十六輯。
同時,台港地區還出版了一批敦煌學研究的專著,如潘重規《瀛涯敦煌韻輯新編》、《瀛涯敦煌韻集別錄》、《敦煌詩經卷子研究論文集》,陳鐵凡《孝經鄭氏解抉微》、《孝經鄭氏解斠詮》、《敦煌孝經類纂》,蘇瑩輝《敦煌論集》、《增訂再版敦煌學概要》,蔡主賓《敦煌寫本儒家經籍異文考》,邱鎮京《敦煌變文述論》,羅宗濤《敦煌變文社會風俗事物考》、《敦煌講經文研究》、《敦煌變文用韻考》、謝海平《講史性之變文研究》、邵紅《敦煌石室講經文研究》、吳德風《唐五代俗講通假字考》,劉義棠《維吾爾研究》等,都是這一時期敦煌研究的新成果。上列作者,除蘇瑩輝、潘重規、陳鐵凡等人外,其餘多是這一時顯露頭角或奠立了學術地位的出色的敦煌學者。
敦煌學的第五階段
從1978年到目前,是我國敦煌學發展的第五個階段。這一階段,大陸敦煌學在元氣大傷之後得到複蘇,他們以十年的堅忍、十年的積蓄,迸發出敦煌學強勁的火光,促使敦煌學以前所未有的急驟步伐向前發展,迎來了大陸敦煌學蓮勃發展的新階段。這一時期雖然開始不久,卻顯示出許多新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