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緒論(3)(3 / 3)

觀念意識,基本上是中原傳統,但也吸收了印度佛教向往淨土、救苦救世的思想,又逐漸對印度佛教進行改造,到八世紀末期,終於改造成為入世合俗的新型佛教;

敦煌婚禮,基本上屬於中原“六禮”體係,但卻吸收了西北民族的青廬之製、合巹於女家、男跪女不跪以及攔路鬧婚的禮俗;

敦煌服飾,基本上是褒衣博帶,漢式裝束,但又吸收了西北民族束袖緊身的胡服及西方的翻領袍服;

敦煌歺飲,基本上是中原漢歺,但也有西北烤肉、葡萄美酒、刀叉歺具,兼用西亞、南亞出產的蓽拔、良薑、胡椒、大蒜之類調味品;

敦煌語言,基本上是關中漢語,但也吸收有少量的西北民族及西域、南亞借詞。借詞又分音譯詞、義譯詞、音義合譯詞。借詞如佛屠,阿闍梨,落悉無(綿羊),胡祿(箭袋),可汗,狄銀、餑飥;義譯詞如法律(僧官,掌釋門糾察之職),心鏡(清淨之心);音義合譯詞如豆盧軍,墨離軍,王退渾、李突厥、突田、突稅之類,豐富了敦煌語言;

其他如繪畫、建築、音樂、舞蹈、醫藥、文學,乃至天文、曆法等等方麵,都反映出以我為主、中西兼融的特點。

從清朝乾隆年代以來,在敦煌及若羌、尼雅、且末等地陸續發現不少西漢至宋元時代的古城、古墓群、烽隧、驛戍、古代居民遺址、寺院遺址、古代石窟、壁畫、塑像及大量的漢文和多種古代民族文字書寫的經卷、文書、簡牘、帛書之類古代文物,引起知識界極大的興趣。消息也傳到了外國。清末以來,俄、德、英、法等國紛紛派遣由專家組成或有專家參加的探險團隊,深入到敦煌及其周邊地區進行考察。他們搜集標本、測繪拍攝、挖掘遺址,弄走了大批文物,包括石器、木雕、彩塑、壁畫、刺繡、經卷、文書、簡牘、帛書、幡幢、塑造模具、印刷活字、墓誌銘記以及殉葬物品等等,回到西方炫耀,介紹鼓吹,引起了轟動,吸引來更多的西方盜寶者。

在攫取大批敦煌文物外流之後,西方開始了對敦煌文化寶藏的鑒賞品味,我國學者則起而進行研究探討,從曆史、文學、社會、宗教、民族、藝術、民俗等多種角度去揭示和闡釋這些文物的價值意義。從宣統元年(1909年)蔣斧刊印《沙州文錄》、王仁俊刊印《敦煌石室真跡錄》、羅振玉刊印《敦煌石室遺書》以來,探討研究的過程亦隨之開始。數十年來,研究者漸漸增多,空氣亦逐漸升溫。在國外、日本、法國、英國、德國、俄國學者也對敦煌藝術、宗教及民族語文等進行研究。東西方的研究彙合成一股新的學術潮流,無以名之,即名之為敦煌學。隨著研究的擴展和深入,這門新生的學科越來越顯示出宏博精深的氣概,廣涉曆史、地理、民族、社會、民俗、宗教、天文、曆法、文學、戲曲、講唱、貿易、財會、壁畫、彩塑、音樂、舞蹈、醫藥、衛生、文字、音韻、教育、工藝、服飾、翻譯、考古、印刷、等等學科,吸引著中外不同學科專家學者的矚目,終於蔚為當代一大學術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