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中國遊牧民族部落製度比較研究(1)(3 / 3)

┃喬科參智合寺 ┃同上 ┃赤畦1人 ┃ ┃

┣━━━━━━━╋━━━━━━╋━━━━━━━━━━━╋━━━━━━━┫

┃夏秀寺 ┃同上 ┃同上 ┃ ┃

┣━━━━━━━╋━━━━━━╋━━━━━━━━━━━╋━━━━━━━┫

┃哦賽寺 ┃舟曲縣 ┃同上 ┃ ┃

┣━━━━━━━╋━━━━━━╋━━━━━━━━━━━╋━━━━━━━┫

┃賽哦寺 ┃同上 ┃同上 ┃ ┃

┣━━━━━━━╋━━━━━━╋━━━━━━━━━━━╋━━━━━━━┫

┃卡序寺 ┃同上 ┃同上 ┃ ┃

┣━━━━━━━╋━━━━━━╋━━━━━━━━━━━╋━━━━━━━┫

┃貢巴寺 ┃卓尼縣 ┃赤哇、僧官、經師各1人 ┃ ┃

┣━━━━━━━╋━━━━━━╋━━━━━━━━━━━╋━━━━━━━┫

┃達隆寺 ┃青海河南蒙 ┃赤哇1人 ┃ ┃

┃ ┃旗縣 ┃ ┃ ┃

┣━━━━━━━╋━━━━━━╋━━━━━━━━━━━╋━━━━━━━┫

┃康薩爾寺 ┃青海果洛州 ┃經師1人 ┃ ┃

┣━━━━━━━╋━━━━━━╋━━━━━━━━━━━╋━━━━━━━┫

┃香列卡寺 ┃青海同仁縣 ┃赤哇1人 ┃ ┃

┣━━━━━━━╋━━━━━━╋━━━━━━━━━━━╋━━━━━━━┫

┃達參寺 ┃青海河南蒙 ┃赤哇、經師各1人 ┃ ┃

┃ ┃旗縣 ┃ ┃ ┃

┣━━━━━━━╋━━━━━━╋━━━━━━━━━━━╋━━━━━━━┫

┃ ┃ ┃ ┃係二世嘉木樣 ┃

┃毛爾盞寺 ┃四川省 ┃赤哇、經師各1人 ┃的伯父東科活 ┃

┃ ┃ ┃ ┃佛贈 ┃

┗━━━━━━━┻━━━━━━┻━━━━━━━━━━━┻━━━━━━━┛

(以上表格均摘自洲塔:《論拉卜楞寺的創建及其六大學院的形成》一書的相關內容)

拉卜楞寺所屬部落,按類型可分為“拉德”(神民)、“穆德”(屬民)、“曲德”(教民)和“栓頭”(與寺院有往來關係)4種。其中“郭哇”是寺主嘉木樣派駐所統治部落的全權頭人,主持部落的政教事務,任期一般為3年。“郭哇”之下設“各兒崗務”或“幹生木”組織,是由該部落老民組成。“郭哇”通過這一組織行使自己的權力。具體情況如下表:(圖略)

通過上述列表我們可以看出,拉卜楞寺所屬各部落內,其社會組織結構和等級狀況明顯地受到了拉卜楞寺政教合一統治製度的影響。部落頭人由寺院委派,采用任期製,期滿另派。部落內部在牧區下設有帳圈組織,由有一定血緣關係的若幹家庭組成,其下再劃分便是家庭;在農業區,各部落之下又分為若幹個小部落,小部落內由若幹有血緣關係的家族或家庭構成。這些所屬部落的政教權力是由拉卜楞寺設在該地區的屬寺掌握,完全由拉卜楞寺來控製。非拉卜楞寺所屬部落與所屬部落相比,組織結構完全相同,隻是部落的大小頭人不是委任製,而是世襲製。各部落頭人有權處理部落內部的日常行政事務,但在重大問題麵前,一般都與拉卜楞寺意見一致,受拉卜楞寺指揮和調遣。這足以說明政教合一製度在藏區的影響力是極大的。

總之,在甘南藏區,宗教權威要大於政治權威,社會等級森嚴,尤以寺院中的等級差別最為典型。寺院的屬民,按照其對拉卜楞寺的依附程度不同,被嚴密地束縛在各自的土地上,人身控製比較強,在社會總財富中,寺院本身和寺院的上層集團占有較大的比例,而廣大屬民則要負擔名目繁多的攤派和各種募捐,生活貧困。正是由於藏區社會處在這樣一種長期的政教合一統治的封閉環境中,使該地區的社會發展緩慢,民間文化落後、單一,人們的思想觀念保守,傳統觀念很強,商業發展不起來,人民生活水平與內地相比顯得較為落後,因而部落製度得以在此地區長期推行。

二、蒙古族部落的特點

蒙古部落的特點是軍事封建領主製,軍事色彩濃厚。這與蒙古族從狩獵經濟轉化為遊牧經濟有很大關係。就當時蒙古高原各部落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與大自然鬥爭的能力而言,追逐水草的遊牧方式很不穩定,遇上天災或部落間的戰爭破壞,遊牧民的生活就會發生困難,因而還不能僅僅依賴單一的遊牧經濟,狩獵仍是生活資料的來源之一。由於狩獵是蒙古人所具備的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當狩獵業被遊牧業所取代時,集體圍獵就成為蒙古部落戰爭中進行軍事演習和訓練的一種形式,增強軍隊組織紀律及作戰能力的一種手段。這種亦牧亦兵的部落組織,為以後蒙古鐵騎征服世界奠定了基礎。

由於蒙古部落是在長期的部落兼並戰爭中逐漸發展壯大的,隨著各部落之間衝突和掠奪戰爭的加劇,為了保衛牧畜和牧地,加強戰鬥力,增加兵源,遊牧經濟組織也逐漸軍事化了。例如,早期的集體遊牧組織“古列延”到後來由於戰爭的需要,已失去往日單一的經濟組織的功能,而是作為一種軍事組織登上了曆史舞台,成為一種重要的防禦和進攻形式。在成吉思汗時代,成吉思汗就是憑借這種“古列延”打天下的。“古列延”是在部落基礎上建立的,部落酋長既是行政首領,又是軍事首領。為了便於對各部落軍隊的調遣,往往按人們習慣的十進位製將他們編成千戶、百戶、十戶等基層組織,層層統領,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這樣千戶製的軍政合一組織在蒙古部落中形成了。如在13翼之戰中,成吉思汗就是把自己的1萬3千軍人按照萬、千、百人點數,組成13個“古列延”迎擊劄木合的13翼大軍。在統一蒙古高原後,成吉思汗全麵實行千戶製。分封3個萬戶,95個千戶,把全蒙古“編組千戶,讓共同從事建國事的人們作千戶那顏”。這種層層隸屬的軍事組織係統就成為蒙古族統治階級對廣大牧民進行統治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其在政治上加強了大汗和那顏貴族對廣大蒙古牧民的統治;在軍事上更有利於迅速動員後備兵源;在經濟上為封建領主經濟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作為主宰蒙古高原的最高統治者成吉思汗來說,長期的征戰造就他成為一名卓越的軍事家,廣泛吸收外來文化中有益的東西,則使他又成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全體將士中廣為推行的獎懲機製,並且在建軍興國和安民治國方麵的運用,則是其稱雄世界的關鍵所在。軍政合一的千戶部落製度造就了一大批英勇善戰、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蒙古大軍。它的成功“並非靠其優勢兵力,而是靠其獨特之戰略”。而這種獨特的戰略就是成吉思汗興建精兵的獎懲機製。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獎勵忠心的那可兒,形成最初的核心軍。成吉思汗父親死後,部眾盡失,他在孤兒寡母的情況下開始建軍,最初是接納一批忠於他的那可兒聚集在自己的周圍,初步形成雛形軍隊的核心力量。他與那可兒朝夕相處,他對那可兒在生活方麵也十分照顧,他不僅把掠奪的畜群、女人、孩子和百姓賞給那可兒,而且將自己的馬匹和衣服贈給戰士。看來,這是鐵木真統一蒙古時期的一貫做法。可以說,將那可兒組成核心軍是成吉思汗處於艱難時期,為了從小到大發展自己力量的一種創造。到後來,那可兒這支核心力量是成吉思汗南征北戰的依靠。其中多是他破格提拔的一批赤膽忠心、屢立戰功的伴當。也由於他的激勵機製,他的那可兒隊伍如滾雪球般迅速壯大,並造就了大量精兵強將。

成吉思汗在封授一些人為千戶後說:“這駙馬並九十五千戶,已委付了,其中又有功大的官人我再賞賜他。”這些指的“功大的官人”,大都是戰功卓著的那可兒出身的軍事統帥。他們就是忽必來、者勒蔑、哲別、速別額台“四狗”(同漢語四龍之意)和蒙力克、孛斡兒出、木華黎、豁兒赤“四傑”,以及主兒扯歹、[忽]亦勒答兒兩個先鋒。這都是其激勵機製下產生的後來世居顯赫地位的所謂“十千夫長”、“十功臣”或“十投下”。

(2)後來在那可兒基礎上擴充並鞏固了怯薛(護衛軍)製度。在1204年成吉思汗組織宿衛軍、散班、弓箭手共550人。這就是成吉思汗最早的怯薛軍。

怯薛軍也用激勵機製組建,享受千戶以上的高待遇。這種職務是世襲的,享有各種特權,比之樞密各衛諸軍,“為親信者也”。劄奇斯欽認為,這種怯薛軍“也是全國的最高訓練中心和可汗發掘新人才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