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最著名的經變畫式的因緣故事畫是畫在《觀無量壽佛經變》中的《未生怨》。此故事是《觀無量壽佛經》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因果報應故事。故事的大意是:印度摩揭陀國頻沙王年邁無子,請來相師占卜。相師說:”山中有一修仙道人命終後就會投胎為你的太子。”頻沙王求子心切,派人斷絕水食,餓死了道人。道人死後,國王卻沒有得子。相師說:”他又投生為大王花園的一隻白兔。”頻沙王又派人射死白兔。白兔死後,王後果然懷孕,後生一太子,起名阿閣世。王子長大之後,聽信朋友調達的惡語挑撥,舉兵政變,篡了王位。將父王囚禁七重深牢,斷絕食物,要活活餓死。王後以探監為名,身抹蜜麵,供給國王食用。經過三七二十一天,國王不死。阿闍世王子得知是王後所為,心起惡念,釘死父王後,欲殺王後。在大臣的勸阻下,才舍母命。王後韋提希夫人身囚深宮,每日向佛遙禮祈福。釋迦牟尼得知後,和弟子目連、阿難從空中降落深宮,為韋提希夫人講說前世因緣、後世果報。韋提希夫人悟解後,決心離開現世汙土,希求往生西方淨土。佛祖又為韋提希夫人宣講了往生西方淨土要修三福、十六觀的法門。後來韋提希夫人同五百侍女死後一起進人西方佛國淨土。

《觀無量壽佛經》是大乘佛教淨土宗奉行的主要經典,亦是中國朝野流傳奉行最廣泛的佛教經典之一。莫高窟從初唐到五代,400年間共繪製《觀無量壽佛經》為內容的大型經變畫八十餘幅,其中絕大多數經變中繪有《未生怨》的故事。但《觀無壽佛經變》從初創到成熟的各個時期,《未生怨》的表現形式是不相同的,其主要表現形式有如下4種:

(1)連環畫式。像北朝時期的橫卷連環畫式佛教故事一樣,按其故事內容,從頭到尾,依次展開,描繪了此故事。如初唐第431窟中的《觀無量壽佛經變》。

(2)凹字構圖式。經變圖的上部和中央畫西方三聖說法圖。圍繞說法圖兩側和下部畫此故事和《十六觀》。如盛唐第217窟中的《觀無量壽佛經變》。

(3)中堂條幅式。此種形式類似中國古代傳統畫的布局。把西方三聖說法圖和西方淨土勝景繪成大幅中堂畫。把此故事和《十六觀》繪成豎軸條式連環畫,配在中堂畫的兩邊。如盛唐320窟中的《觀無量壽佛經變》。

(4)屏風畫式。把西方三聖說法圖和西方淨土極樂世界繪成橫長方形。在西方淨土世界下麵,以屏風畫的形式繪此故事和《十六觀》。如中唐第237窟中的《觀無量壽佛經變》。

這4種形式中,繪製最多的是中堂條幅式。在盛唐時,已經成為《觀無量壽佛經變》的固定模式。

莫高窟第320窟(盛唐)通壁大型《觀無量壽佛經變》畫中的《未生怨》,是敦煌壁畫中最有代表性的構圖形式:立軸式連環畫條幅,由下而上,分繪故事的7個情節:(1)阿閣世王子發動政變,武士把守城門,門旁橫列戈戟。(2)阿閣世子逮捕父王,士兵將老王囚入深宮。(3)王後韋提希夫人探視國王,身藏手捧裝有食水的瓔珞。 (4)阿閣世王子審訊獄卒:”老王為何不死?”獄卒向阿閣世王子報告王後探監之事。(5)阿閣世王子欲殺母後,兩位大臣勸阻。(6)韋提希夫人囚人深宮,每日遙禮佛祖。佛祖得知,同弟子到深宮說法。(7)佛祖說法完畢,回到靈鷲山。7幅畫麵組合為一幅完整的條幅,各情節之間,均以建築物和樹木花草相隔,在完整統一的場景中,以順序由下而上展開故事情節,連續性很強。從整體看是一幅畫,從細部看是連在一起的7幅畫。這種構圖形式,既服從於整體經變畫,又把故事獨立出來,方便於觀眾觀看,使信佛觀眾從故事中受到宗教啟示和教育。

這幅故事畫除了構圖上的特點外,在藝術上還有兩個特點:一是人物造型準確生動。例如第二個畫麵,阿閣世王發動政變,逮捕了父王。三個士兵扭送囚人深牢時,頻沙王在自己兒子麵前,仰天悲呼,描繪得十分生動。二是民族化。這個因緣故事雖然講述的是印度的事,但畫麵的建築、景物、人物服飾完全是中國化的。

一般的《觀無量壽佛經變》大都用全景式豎軸連環畫表現未生怨,多繪6至8個主要情節。盛唐第171窟南、北、東壁均繪通壁大型《觀無量壽佛經變》,而這三鋪經變中的《未生怨》,把豎軸條幅分成橫四豎八的32個小方格。每一方格畫一個情節,有頭有尾地描繪了故事的全部內容。每幅畫麵的右側有一粗闊的黑框,原為榜題,就是畫麵的文字解說詞,現已變色,漶滅不清。這種形式實際上就是現代連環畫,分格小畫麵就是現代連環畫的分頁畫麵,畫麵旁邊的榜題解說詞就是現代連環畫麵的文學腳本。它出現在一千餘年前的敦煌石窟壁畫中,標誌著中國一千多年前連環畫已經成熟和完美。

(三)五代至宋代時期

晚唐至五代、宋時,莫高窟早期以《賢愚經》為內容的本生故事畫和因緣故事畫,在斂跡二三百年之後,又再度出現。不過這時的本生故事畫和因緣故事畫的表現形式已不是連環畫,而是屏風畫。這種形式從晚唐時初創,到五代時已達到了高峰。

《賢愚經》又名《賢愚因緣經》,13卷69品,是一部以講因緣故事為內容的佛教經典。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由涼州(今甘肅武威)僧人慧覺等編譯。編譯者慧覺、威德等8人,曾結伴西行求經,至於闐(今新疆和田)大寺,正逢當地5年一次舉行的般庶於瑟會(僧眾說法大會,會中高僧長老各講佛法經論)他們8人分別把會中聽到的優美故事記錄下來,編譯為漢文。同年回到高昌(今新疆吐魯番)集成為這一部經。初譯之名,可能稱作《譬喻經》。後來經過流沙,送到涼州。涼州名僧慧朗”以為此經所記,源在譬喻;譬喻所明,兼載善惡;善惡相翻,則賢愚之分也。前代傳經,已多譬喻,故因事改名,號日賢愚焉。”此經定名,取鑒賢戒愚之意。至於又名《賢愚因緣經》,”因緣”二字,可能是後人所加。因為此經中所講的故事多為因緣故事。

《賢愚經》因為不是一部從梵文直譯的完整經典,而是一部由中國僧人根據聽會筆記,整理編譯的經典。因此,其內容來源很多,也很龐雜。有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因緣故事,也有寓意、哲理深刻的譬喻故事、寓言故事,還有史跡傳說故事。也不是一品就是一個故事,而是一品中,往往串連幾個故事,既有本生故事,又有因緣故事。但13卷、69品,近百個故事中,少數為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多數為因緣故事。

屏風畫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繪畫形式,唐代時已經很盛行,主要用於室內裝飾和觀賞。後來這種形式也被佛教石窟壁畫所采用。唐代時敦煌石窟已采用這種形式繪製故事畫。但唐代時的屏風故事畫主要繪在大型經變畫下部或佛龕內兩側,起陪襯裝飾作用,屏數也不多。到了五代、宋代才出現了鴻篇巨製的大型屏風式故事畫。例如五代第61窟中的《佛傳》故事畫和第98窟中的《賢愚經》故事畫。

以《賢愚經》為內容,以屏風畫為形式的因緣故事畫,主要繪製在歸義軍張、曹家族所建造的大型洞窟中。如第85窟、第98窟、第108窟、第146窟。其中第98窟中的《賢愚經》故事畫,規模最大,聯屏最多,畫麵最豐富,描繪的故事最多,保存最完好。此幅巨型故事繪在98窟南北二壁下層後半部和西壁通壁下層,由42扇屏風畫連接而成。每扇高1.55米,寬0.8米,總麵積多達50餘平方米。多數是一扇屏風畫,用幾個畫麵描繪一個故事。少數是兩三扇屏風畫組合為一個故事。共繪有《賢愚經》中的34個故事。

晚唐至五代,以屏風畫的形式,共繪《賢愚經》中的38品,約40餘個故事。占《賢愚經》69品的一半多。這些故事畫,少數為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多數為因緣故事。因緣故事約有30個左右(詳見本輯《因緣故事畫》)。而且這些因緣故事中,大多數以布施、供養為內容。其中有香花、燈明、金錢、飲食等布施供養。例如第85窟中的《金天因緣品》和《七瓶金施品》。這兩個故事說的是金錢布施供養。

《金天因緣品》畫在北壁下層西起第12扇屏風中。故事的內容是說:舍衛國有一長者,家業巨富,財寶無數。夫人生下一子,全身金色,以此祥瑞,起名金天。初生之時,家中自然出現一眼寶井,要衣出衣,需食出食,金銀珍寶,無法計算。金天長大,尋求配偶。閻波國長者家中,亦有一女,身體金色,美貌無比,兩家為婚。結婚不久,夫妻共同出家學道,很快便獲羅漢果位。佛弟子不解,佛為此解說因緣:古遠往昔,毗婆屍佛陀與眾僧,遊化到一個村落,富有之家,施財設齋,競相供養。有對夫妻,貧不得食,其夫在故居中尋得一枚金幣,丟在水瓶中。其婦用僅有的一麵鏡子蓋在水瓶上,布施給佛陀和眾僧。眾僧用水洗手、喝飲。夫婦看後,十分歡喜。壽終死後,輪回轉生為金天夫婦。

《七瓶金施品》畫在北壁下層西起第10扇屏風中。故事的內容是說:從前,波羅(木奈)國有一人,好治家業,喜愛金子,勞苦賣力,節衣縮食,一生勤苦,終於積得七瓶金子。怕人知道,全部埋藏在地窖裏。後來此人,辛苦年邁,得病而死。由於愛金如命,死後轉生為一條毒蛇,回到前生住房,死守著金子。毒蛇死後,又轉生為蛇。曆經數十年,雖然房屋倒塌,無人居住,但毒蛇還死守著金子。如像這樣生死輪回,轉世數次,最後受身還是一條毒蛇。毒蛇對自己的惡形產生煩惡,心裏想:這都是死守金子的緣故。因此,叫一行人把一瓶金子施舍寺院,供養僧人。毒蛇看到眾僧接受供養的情景後,十分高興,便把剩下的六瓶金子也布施給了寺院。由於毒蛇獻金布施供養眾僧所種下的善業福田,死後轉生到了三十三天中。

又如第98窟中的《金財因緣品》和《華天因緣品》,這兩則故事一個說的是金錢布施,一個說的是香花供養。

《金財因緣品》畫在南壁下層東起第13扇屏風中。故事的內容是說:從前,舍衛國有一巨富長者,夫人生下一個男兒,起名叫金財,孩子初生之時,雙手攥成拳頭。父母驚奇,以為不祥,就把孩子的雙手掰開,看到手相很好,手中各有一枚金錢。父母看後,十分喜歡,即把金錢收取。收取之後,孩子雙手又攥成拳頭。父母掰開,又是兩枚金錢。如像這樣取而又生,生而又取,家中放錢的地方都裝滿,但孩子手中的錢,總是永取不完。孩子長大之後,要求出家學道。父母同意,佛祖允許,於是金財成為小沙彌。過了數年,沙彌戒滿,又授大戒。金財比丘作禮時,雙手按地,便留兩枚金錢。凡是金財手觸之處,便有金錢留下。授戒之後,金財比丘,刻苦修行,嚴守法戒,不久獲得羅果位。弟子阿難不解,佛祖因此講說因緣:古遠往昔,毗婆屍佛和諸位僧徒,遊行教化來到一國。國中富貴人家,施財設齋,供養眾僧。時有一人,貧窮苦難,缺衣少食,砍柴賣錢,以此為生。這天趕上柴薪賣出,得到兩枚小錢。見到佛陀和眾僧在主人家接受齋飯供養,心生歡喜,立刻把兩枚小錢布施給佛陀和眾僧。佛陀愛憐這位窮人,即便收下兩枚小錢。佛祖說:這位窮人由此善業福田,在九十一劫中,世世轉生富家,常有金錢,取之不盡,用之不完。

《華天因緣品》畫在西壁下層南起第l扇屏風中。故事的內容是說:舍衛國有一巨富長者,夫人生下一個男孩,相貌端正,俊美無比。這孩子降生之時,家中自如雨降下各種各樣的鮮花。鮮花積滿整個院落,花香飄溢四方。因為這個吉祥征兆,長者給孩子起名叫華天(古時”華”與”花”是同義)。華天長大之後,一次遇見佛和眾僧,便請佛與眾僧到家供養。佛祖和眾僧來到華天家時,由於華天的前世福德,七寶床座,各種供俱,豐盛甘美的各樣膳食和飲料自然擺在佛祖和眾僧麵前。佛祖吃完齋飯後,講說各種聖法,使華天一家人得到初果。華天要求出家學道。父母同意,佛祖收為弟子。華天進入佛門,精心學法,刻苦修行,嚴守法戒,很快獲得羅漢果位。弟子阿難不解,佛祖因此講解因緣:古遠往昔,毗婆屍佛出世人間,教化度救眾生。雲遊各國村落,每到一處,所有富貴大戶,施財供養佛與眾僧。有一窮人雖然見到佛和眾僧,心中十分尊敬歡喜,但無一錢一物布施供養。隻好在野外池邊采摘了束束鮮花,分別敬獻給了佛陀和眾僧,虔誠地向佛陀和眾僧致禮之後,默默無語地離去了。講到此處,佛祖對阿難說:當時的那個獻花窮人,就是現在華天比丘的前生。由於他在過去世中,采花獻佛,一心供養,所以在九十一劫中,世世轉生富家,所生之處,身體端正,俊美無比。意有所需,便可得到。也因為這個善業福緣,所以很快得道,成為羅漢。

在五代以《賢愚經》為內容的大型屏風畫中,為什麼出現這麼多的布施供養因緣故事?我想有如下三個原因:

第一,與佛教的發展進程有關。經過隋唐兩代,大乘佛教思想已完全取代了小乘佛教思想。到了五代之時,大乘佛教思想在朝野僧俗大眾中已經十分普及。朝野僧俗大眾都以大乘佛教思想和教義作為學佛修行指導。任繼愈先生在《中國佛教史》第1卷中說:”佛教的修習方法很多,大乘佛教歸結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等六波羅蜜(六度)即六種教人得到解脫的方法。”①而六度之中,把布施作為首條,所以在大乘佛教思想普及的五代、布施供養的教義就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這就是莫高窟五代時期出現眾多布施供養因緣故事的原因之一。

第二,與佛教的經濟需要有關。佛教從創始以來,佛門僧尼就是遊化四方,乞食為生,自己不勞動,完全依靠人民的布施供養。佛教所以極力地宣揚布施供養、善業造福、因果報應的目的,是為了養活數量眾多的僧尼,否則佛教就難以在世上存在下去。但這種巨大的財物布施供養,加重了人民的經濟負擔,造成了國家的經濟困難,這也是曆史上”三武一宗滅佛”②的原因之一。唐代是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時期,也是佛教發展最興盛的時期,寺院過萬,僧尼數十萬。寺院不僅有田產,還有寺戶奴婢。但”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的經濟開始衰落,日益興盛的佛教,興建寺院,度化僧尼,直接影響到國家的賦稅和兵役,所以才導致唐武宗會昌滅佛(公元842。845年),強令拆毀寺院,勒令僧尼還俗。”綜計拆毀大寺四千六百餘處,小寺四萬餘所。僧尼還俗二十六萬餘人,解放女婢十五餘萬人。”③這次滅佛運動對佛教是一次致命地打擊,直接影響到了中國後世的佛教發展。也波及到了敦煌地區,影響到了敦煌佛教的發展。

第三,與分裂動亂的社會有關。五代時期,中國南北分裂。五個朝代,十個國家,互相攻伐,社會動亂,社會經濟更加衰落,人民生活更加困難。後周世宗為了增加財富再次滅佛,毀銅佛以鑄錢幣。佛教和佛門僧尼為在世上生存下來,不得不大力宣揚布施供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輪回轉世的教義,借以從人民大眾中化得財物。這可能也是晚唐、五代時期,莫高窟大量出現以布施供養因緣故事畫的原因之一。

五代至宋代時期,歸義軍曹氏家族統治敦煌地區,在莫高窟興建了不少大型洞窟,但洞窟壁畫的主體,還是上承唐代,以大乘佛教經典為內容的各種經變畫。雖然出現了以《賢愚經》為內容的大型屏風畫故事畫,但它隻是對洞窟下層的裝飾畫,並不是洞窟的主體畫。而且從整個敦煌佛教藝術發展的曆史來看,五代時已開始走向衰落。在因緣故事畫方麵,與早期北朝和唐代相比,有如下特點和弱點:

(1)規模宏偉,內容豐富。五代時鴻篇巨製的屏風式因緣故事畫,所畫的故事種類超越前代,多達30餘個。故事的內容豐富,有多種類型的因緣故事。此時的因緣故事畫,從表現形式、繪畫技藝、景物人物已經完全中國化。畫麵的景物、人物取自現實生活,生動地反映了唐、五代時期的社會風情和人民大眾的世俗生活。

(2)榜題增多,畫麵零亂。和前代相比,五代屏風式故事畫中的榜題增多,文字也比較長,有利於人們識別故事內容,也有利於僧尼向大眾講解故事內容。但榜題多,文字長,占據畫麵的位置就多,使畫麵支離破碎,顯得零亂而不夠完美。

(3)景物增大,人物變小。屏風畫本身就是一種裝飾畫,畫麵的內容多為山水人物。五代屏風式因緣故事畫,既是山水人物畫,又是故事畫。但是由於畫麵中的建築物、山水樹木高大繁多,人物就顯得較小,故事的人物形象就不生動、豐富、完美,有點喧賓奪主。

(4)情節間斷,缺乏連貫。莫高窟北朝、隋代的橫卷連環畫故事,按故事情節的時空順序、連續表現。五代屏風式故事畫並不是一個故事畫在一扇屏上,有的是兩三扇屏風組成一個故事。同一屏風上的故事情節,也不受故事內容先後順序的限製,而是根據構圖藝術的審美和畫麵布局的需要,互換順序位置,把建築、山水、人物融合在一起。每扇屏風上的山水景物,上下左右,互不相接,故事情節,上下錯落。因此整個故事情節間斷,畫麵不連貫,故事內容被衝淡、缺乏藝術感染力。沒有早期連環畫故事那樣內容突出,情節緊扣,引人人勝。

五代屏風式因緣故事畫,是莫高窟因緣故事畫的尾聲和終結。西夏、元代時,莫高窟壁畫藝術已處於衰落階段。除個別經變畫中有片斷佛傳故事和本生故事畫,再沒有出現過因緣故事畫。[注釋]

①見任繼愈先生主編《中國佛教史》第1卷第319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第1版。

②中國佛教史上毀滅佛法的事件,即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後周世宗滅佛。史稱”三武一宗”。

③見呂激先生著《唐代佛教》,載《中國佛教》第1卷,第63頁。知識出版社,1980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