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夥夫乾茶身負大鍋飛空而來;

均頭沙彌化乘五百花樹飛空而來;

周利槃特化乘五百青牛飛空而來;

羅雲化乘五百藍色孔雀飛空而來;

迦毗那化乘五百金翅鳥飛空而來;

優比迦葉化乘五百蒼龍飛空而來;

須菩提化乘五百琉璃山飛空而來;

迦旃延化乘五百白天鵝飛空而來;

離越化乘五百黃斑虎飛空而來;

阿那律化乘五百青獅飛空而來;

大迦葉化乘五百白馬飛空而來;

大目連化乘五百大象飛空而來;

最後佛祖在天龍八部、四大天王的護衛下,乘坐蓮台飛空而來。

2.以動帶靜,整體飛動。前述13幅畫麵的順序,並不是佛經故事中的先後順序。而是畫師為了造成整體飛動的效果,描繪時作了創造性的調整。把輕捷飛翔的天鵝、孔雀、金翅鳥;勇猛善奔的雄獅、黃虎、白馬;笨重穩健的青牛、白象;不能移動飛空的高山、花樹;穿插交織在一起,使整幅畫麵都產生騰空飛奔的動感。

3.以形寫神,注重裝飾。全幅故事畫中的動物形象和畫中的山石花木,都不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形象。無論是飛禽、猛獸、家畜、天龍,還是山石、花木,都在像與不像之間。畫師隻追求神似,不追求形似,注重整體畫麵的裝飾效果。所以這幅故事畫的圖案裝飾效果非常強。要是不了解這個佛經故事的人去觀賞這幅畫,就會認為它是一幅裝飾畫,而不是故事畫。因為這個緣故,連著名大畫家張大千都沒有識別出來。這幅故事畫他曾定名為”赴會菩薩圖”。直至1973年才由敦煌研究院的施萍婷先生考證定名為《須摩提女因緣》故事,在莫高窟僅存一幅。

從佛教的立場上講,這幅因緣故事畫主要宣揚佛法威力無比,可以降伏一切邪教外道,使他們皈依佛門,奉行佛法。

南壁的《小沙彌守戒自殺因緣》故事畫是依據《賢愚因緣經》繪製。故事的大意是:從前,有一位篤信佛教的長者,送子到一位德高望眾的高僧門下,剃度為小沙彌(小和尚)。這位高僧和弟子的衣食,由本城的一位富有居士供養。有一天。居士外出赴宴,留其妙齡女兒在家看守門戶,行前忘記了給寺院裏的僧人送食物。高僧候食不到,就派小沙彌到居士家中去乞食物。臨行前向小沙彌宣講三歸五戒,到俗人家中要嚴守佛戒,莫生貪愛。小沙彌來到居士家中,敲門乞食。少女開門一看,是一清俊的小沙彌,便一見鍾情,心生愛慕。在小沙彌麵前牽衣拉手,作諸媚態,撒嬌挑逗,傾吐衷情,向小沙彌求歡。小沙彌守戒誌堅,不舍佛法,哄騙少女說進屋禮佛,收拾好後,再與少女愛戀。小沙彌進屋後,反鎖門戶,持刀自殺,以身殉戒。少女久等不出,破門而人,隻見小沙彌已經自殺身亡,自慚自責,悲呼哀泣。居士回到家中,女兒訴說真情。按照印度的國法風俗,僧人死在俗人家裏,要交納罰金一千。居士呈報國王,依法交納罰金贖罪。國王聽後,深為感動,為了表彰小沙彌以身殉戒的高尚行為,在廣場堆集香木,當眾火化,建塔供養。

此故事畫繪在南壁中層,橫卷連環畫式,以送子剃度;行前說戒;扣門乞食;以身殉戒;訴說真情;納金贖罪;香木火化;起塔供養7幅畫麵,按照時空順序描繪了故事的主要情節。畫麵與畫麵之間,用山石和建築物相隔。

此故事畫的藝術特點,與同窟西壁的《九色鹿王本生》和北壁的《善意女請佛因緣》相同。裝飾性很強。畫麵中的山巒、樹木、樓閣、房屋造型,隻追求神似,不追求形似。許多畫麵來自現實又高於現實。例如香木火化的場麵,按佛經上說:”小沙彌自殺身亡,躺在血泊之中。國王積木如小山,將小沙彌屍體置於香木上火化。”可畫麵中的小沙彌卻像一位端坐鎮定的神僧在修禪,四周的烈火猶如禪僧的火焰紋身光。小沙彌神態安祥,沒有一點兒畏懼的樣子。這個畫麵一方麵是讚頌小沙彌以身殉戒的獻身精神,另一方麵是為了整體畫麵的裝飾效果。此故事畫是莫高窟最動人的佛經故事畫,也是同一題材中繪製最完美的一幅。

從佛教的立場上講,這幅因緣故事畫為了教育那些不守佛法戒律的僧尼,要以小沙彌為榜樣,嚴守佛法戒律,寧可以身殉戒,決不汙毀佛法。

西魏王朝很暫短,在莫高窟建造的洞窟也不多,現存10個洞窟。但在第285窟中,繪有兩幅很著名的因緣故事畫:《小沙彌守戒自殺因緣》和《五百強盜成佛因緣》。

南壁中層的《小沙彌守戒自殺因緣》也是依據《賢愚經·沙彌守戒自殺品》所繪製。但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北魏第257窟的《小沙彌守戒自殺因緣》是橫卷式連環畫,而此窟中卻是豎軸式連環畫。分畫在南壁四座小禪窟的龕楣之間,共4幅。每幅2~3個情節:

第一幅:兩個畫麵。上層畫高僧持缽到村落乞食。下層畫高僧在山林中坐禪修行。

第二幅:兩個畫麵。上層畫長者送子到高僧處出家學法,高僧為長者子剃度,收為小沙彌。下層畫高僧給小沙彌講授佛法戒律。

第三幅:3個畫麵。上層居士外出,居士女主動請求留守門戶。下層左側畫小沙彌來到居士家門乞食,居士女鍾情小沙彌,招小沙彌入門。下層右側建築物後,畫小沙彌在樹下持刀自刎。

第四幅:3個畫麵。上層畫居士向國王陳述小沙彌守戒自殺的經過,並交納罰金,為女兒贖罪。中層畫小沙彌自殺後所現的紫檀坐像。下層畫國王臣民觀看香木火化小沙彌的遺體。小沙彌如同坐禪,四周火焰熊熊。

此窟的《小沙彌守戒自殺因緣》故事畫與北魏第257窟中的《小沙彌守戒自殺因緣》相比,有如下特點:

(1)內容情節更加豐富。第257窟中的《小沙彌守戒自殺因緣》隻用了7個畫麵,描繪了故事的主要情節。而此窟中卻用4幅豎軸連環畫,10個畫麵,首尾俱全地描繪了故事內容。情節更加豐富。例如第257窟中沒有居士女主動請求留守門戶和國王臣民觀看積香木火化小沙彌遺體的情節。

(2)人物造型南朝風格。此幅《小沙彌守戒自殺因緣》畫的人物造型,與該窟南北二壁的畫風一致,具有中原南朝風格:身材修長,臉型清瘦,人物服飾,籠冠深袍,褒衣博帶。例如,此故事畫中的居士女兒服飾,已不是第257窟中的短袖長裙,五珠冠、長披肩的龜茲裝,而是高發髻、大裙襦的南朝閨秀裝。國王已不是第257窟中,頭戴高冠,赤裸上體,肩繞巾帶的龜茲王,而是頭戴籠冠,身著長袍,手揮塵尾,坐在案後,身後有侍者張持羽扇和曲柄傘蓋的中原帝王或是南朝貴族形像。

(3)景物優美,人物較小。此故事畫中山巒起伏,樓閣高聳,花草樹木,相映其間,景物描繪十分優美,但畫中人物較小,若不了解故事內容並認真辨認,人們往往看不出這是故事畫,會當作是小禪窟龕楣兩側的裝飾畫。

南壁上層的《五百強盜成佛因緣》依據《大方便佛報恩經·慈品》繪製。故事的大意是:古印度摩伽陀國邊境上有五百個結為一夥的強盜,攔路搶劫、枉殺無辜,切斷了本國與他國的道路。國王親率大軍征剿,官兵與強盜進行了激烈戰鬥,最後強盜戰敗被俘。國王嚴加酷刑,割鼻削耳,挖眼剁手,放逐深山。強盜在山林中,悲哀慟哭,其聲傳到佛祖說法處。佛祖憐憫,施法度救,以神通力,吹卷雪山香藥到山林,使五百強盜雙目複明,身體康複。並現身說法,使五百強盜皈依佛門,剃度出家,隱居深山,修行參禪,最後修成五百羅漢。

此故事畫繪在南壁上層,一組飛天畫之下,從東到西,以橫卷連環畫展開故事情節。官兵征戰,強盜被俘;國王審訊,施以酷刑;放逐深山,強盜悲嚎;佛祖度救,香藥醫眼;投奔佛祖,出家剃度;佛祖說法,深山修行等7幅畫麵,首尾具全地描繪了整個故事。各畫麵之間的建築物和山巒樹木,既是畫麵之間的分隔界,又是聯係全圖景場環境的紐帶。古代畫師按時間的先後順序,把故事情節的發展統一地組織在一個完整的時空環境之中。

此故事畫的藝術特點如下:

(1)剪裁精當,主題突出。畫師並沒有平鋪直敘地表現全部故事情節。而是選取了最主要的7個情節,以從動到靜的描繪手法,忠實突出地表現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主題思想。畫麵一開始就是官兵與強盜之間你死我活的激烈交戰。官兵以強大的騎兵優勢得勝,俘虜了以五人代表五百人的強盜。在這一場激烈的戰鬥場麵之後,情節從動到靜,逐步降調,審訊、受刑、悲哭之聲消失在平靜的山野之中。最後一幅畫麵是皈依佛門的五百強盜在清泉流淌、野獸出沒、幽美平靜的山林裏參禪修行。

(2)南朝畫風,人物清秀。此幅故事畫是莫高窟北朝故事畫中的一個特例,具有中原南朝山水人物畫的風格特點。構圖視點較高,場麵較大,視野開闊。體現出了中原全景構圖處理空間的優勢。畫中人物形象清瘦,顯出”秀骨清像”的中原南朝的特點。人物造型以線描為主,敷色淡雅,拋開了西域式的暈染法。

從佛教的觀點講,這個因緣故事主要宣揚佛法無邊,慈悲為懷,普度一切眾生,不管你是什麼人,那怕是殺人放火的強盜,隻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但從另一方麵卻折射地反映出統治者對人民起義運動的殘酷鎮壓和迫害。鎮壓和酷刑Z#b,統治者還利用佛教對反抗者進行分化瓦解,達到渙散人心、平息反抗者的目的。

北周時,莫高窟的佛教故事畫已走向成熟,並達到了高峰。出現了許多鴻篇巨製的故事畫,如第290窟中的《佛傳》故事畫,規模宏偉,畫麵達84幅;第428窟中的《薩綞太子舍身施虎》和《須達拿太子施象》本生故事畫,畫麵都在20~30幅以上。這一時期,仍然是本生故事畫多,因緣故事畫少。但在第296窟中繪有兩幅著名的因緣故事畫:《五百強盜成佛因緣》和《微妙比丘尼受難因緣》。

北周第296窟和西魏第285窟的《五百強盜成佛因緣》都是主要依據《大方便佛報恩經·慈品》,並參考了其他佛經的情節所繪製的。兩幅內容相同的故事畫,由兩個時代繪製。因此,在表現形式和藝術特點上,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把兩者作以比較,更能看出它們的時代風格。

(1)在內容情節上的異同。兩幅故事畫依據同一佛經繪製,因此故事畫所表現的內容基本相同。不同之處是:西魏第285窟用7個畫幅描繪,北周第296窟用8個畫麵描繪。第285窟故事一開始就是官兵與盜賊作戰的場麵。第296窟增加了臣民向國王稟報強盜在邊界作亂,國王向大臣發令出兵的內容。然後才是官兵與強盜作戰的場麵。這樣一補充,故事首尾俱全。更加完整,也不顯得突如奇來。

(2)在畫麵表現上的異同。兩幅故事畫都采用橫卷連環畫的形式,表現形式基本相同。但在具體畫麵的描繪上,側重點各有不同。第285窟把重點畫幅用在佛祖度救五百強盜和五百強盜皈依佛門,深山修行的描繪上。第296窟把重點畫幅用在國王率兵出征;官兵戰敗強盜;押解強盜,勝利回師的描繪上。由於側重點不同,有些畫麵基本相同,有些畫麵則不同。第285窟中強盜投奔佛祖,乞願出家的畫麵,第296窟則沒有。而第296窟中國王發令,出征行軍的畫麵,第285窟則沒有。即使內容相同的畫麵,畫麵的構圖和意境也不一樣。如最後一幅畫麵”深山修行”,第285窟是五名僧人在深山樹林中,有誦經者,有參禪者。而第296窟是五名僧人在深山樹林中全部參禪人定。

(3)在繪畫技藝上的異同。第285窟的畫麵多用石青、石綠、淺藍、朱紅,諸色交彙,繪在粉白色的窟壁上,色彩顯得清新爽朗,豔麗明快。繪畫技藝用我國傳統方法,以線造型,敷色淡雅。人物形象,麵目清瘦,眉目疏朗,神情瀟灑、褒衣博帶,具有中原南朝人物畫的特點。構圖視點高,場麵宏大,視野開闊。自然景色深遠幽美,山巒起伏,花木相映,清泉流淌,野獸出沒,是這幅故事畫的優點,同時也是這幅故事畫的弱點。因為圖中樹木高大,山巒深遠,物大人小,人物淹沒在幽美的自然環境中,不能充分地表現特定環境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特點,有點喧賓奪主。第296窟的畫麵多用黑、白、紅、藍、綠、紫色,繪在土黃色的窟壁上,色彩顯得對比強烈,質樸厚重。繪畫技藝,中西結合,以線描造型,用西域凸凹法暈染。人物形象,方麵大耳,短頸粗腿,身體健壯,多著窄袖胡裝,具有北方民族的特點。構圖視點低,視野較小,自然景色描繪簡煉,山巒、樹林較低、人與物的比例比較協調,突出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有利於故事情節的展現和人物特點的刻化。這是北朝故事畫向隋唐故事畫過渡的一種風格特點。

北周第296窟中的《微妙比尼受難因緣》是莫高窟最生動的因緣故事畫之一。此故事畫是依據《賢愚因緣經》中《微妙比丘尼品》繪製的。故事的大意是說:一個已經出家的老比丘尼(尼姑)現身說法,向一群剛出家不久的貴婦人講述了自己前世造孽,今世報應,屢受苦難折磨,最後出家為尼的經過:微妙曾經是一位生長在高貴種姓婆羅門家中的美貌女子。成年後嫁給一個門當戶對、又聰明多才的婆羅門青年。當他們生下第一個孩子時,父母相繼去世。生第二個孩子時,與丈夫同回娘家。在回家的路上,中途產子,血腥味引來了毒蛇,蜇死了丈夫。微妙悲痛難忍,身背大孩子,懷抱嬰兒回娘家。河水猛漲,擋住去路。微妙把大孩子放在河邊,先抱嬰兒過河。放下嬰兒來背大孩子時,孩子自撲河中,被大水衝走。微妙失去了大孩子,回頭又去抱嬰兒時,嬰兒已被餓狼吞食。一刻之間,兩個孩子全失,微妙悲痛昏絕。蘇醒後,無奈孤身投奔娘家。半途中遇到父母的好友說:”娘家失火,全家燒死,無一生還。父母好友收養了走投無路的微妙。後來,經友人介紹,微妙嫁給一個惡棍酒徒。一夜,酒徒酗酒回家,微妙因生產不能前去開門。酒徒久呼不見人來開門,破門而入,撕打剛生下小孩的微妙。並生煎剛生的嬰兒逼迫共食。微妙不堪忍受虐待,乘酒徒入睡逃出家門。在路中墓園邊歇息時,遇到一位為新喪妻子上墳哀悼的長者子。微妙感其對亡妻的情誠,相識結為夫妻。新婚七日,丈夫暴病而死。按國法民俗,微妙被活埋殉葬。盜墓賊半夜來掘墓,微妙沒死獲救。賊頭子見微妙美貌,強迫為妻。不久盜墓賊又犯新案,判為死刑。按國法民俗,微妙再次殉葬。不料半夜野狼來刨新墳,微妙再次生還。曆經劫難,微妙不知怎麼生活,去找佛祖釋迦牟尼。佛祖為微妙受戒,收為弟子,並向微妙講述了前世因緣:”你的前世曾是一個富貴長者的大夫人。因你不生育,長者又娶了一個小妾。小妾年輕美貌,長者寵愛,不久生下一個男兒。你心生嫉妒,害怕小妾兒子長大後,繼承家業。因而心生惡念,用鐵針刺入嬰兒腦門中,嬰兒不幾天死去。小妾懷疑是你所為,前去質問,你不承認,並賭咒發誓:’若殺你子,使我來世,夫為蛇蜇;所生之子,水漂狼食;自啖其子,自見生埋;父母大小,失火而死……’你現世改嫁三次,活埋兩次,所受眾苦,就是你前世賭咒發誓的全部報應。”

此故事畫繪於第296窟窟頂藻井西北披。從西披到北披,全長312公分,高42公分,畫麵分上下兩層,故事從微妙前世害死嬰兒,指天發誓,到微妙現世受盡苦難,種種報應,投向佛門,佛祖收為弟子,受戒說法為止,共繪24幅畫麵。首尾俱全地描繪了故事的全部情節。

此故事畫在藝術上的主要特點是:情景交融、構圖完整。全圖共繪大小人物77個,房屋14座、墓園l處、墳墓2座,河流1條和眾多山巒樹林,穿插組成。景物既是故事環境的陪襯,又是畫麵與畫麵間的分隔界。自然景物不像北魏前期的故事畫,可有可無,而已成為表現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圖中寧靜幽美的環境描繪,同悲劇性的故事人物情節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構圖完整,描繪細致,是北周故事畫的傑作。同時也是莫高窟最完整、最生動、最典型的連環畫式因果報應的佛教故事畫之一。在莫高窟僅此一幅。

從佛教的教義上講,這是一幅典型的因果報應、輪回轉世的因緣故事畫。但從微妙一生喪夫失子,家破人亡,三次改嫁,兩次被活埋的悲慘苦難中,折射地反映了古代印度種姓農奴社會製度下,婦女沒有人身自由,任人宰割的苦難和不幸遭遇。

(二)隋唐時期

隋代時大乘佛教思想興起,小乘佛教思想已趨衰敗。莫高窟壁畫的內容也隨著佛教思想的變化發生了變化。洞窟壁麵主要畫以佛為主的千佛圖案,佛說法圖和大乘佛教經典為內容的經變畫。壁畫中的故事畫已逐漸失去了北朝時期作為主體畫的地位。盡管技巧純熟,形式完善,構圖優美,但在形式多樣、突出主題方麵,已不如北朝時期的生動活潑、引人人勝。繪製的位置亦不在洞窟的主要壁麵,大都繪在窟頂藻井四披和人字披上。繪製的內容幾乎全是本生故事,因緣故事畫很少,表現形式全為連環畫。隋代本生、因緣故事畫的衰落,正是強調以”苦諦”修行的小乘派思想走向衰落的反映。

唐代時以大乘佛教經典為主的各種經變畫已走向成熟,洞窟四壁幾乎全被大型經變畫所占據,獨立的連環畫式本生故事畫和因緣故事畫便消失了。代之而興起的是裝飾性片斷單幅佛傳故事畫、經變畫式的譬喻故事畫和因緣故事畫。這時的故事畫已不是莫高窟壁畫的主體,而是經變畫的附屬品。

所謂經變式故事畫,就是這一故事是某一佛經的主要內容,或是某一佛經中的一品,因此在繪製大型經變畫時,就把這一故事情節畫在了經變畫中。經變故事畫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把故事直接畫在大型經變之中,表現佛經的某一品,例如《法華經變》就把火宅喻、化城喻、寶珠喻等七大譬喻故事繪在經變畫之中。另一種是把故事畫畫成連環畫,配在大型經變畫的兩側或下部,成為經變畫的組成部分。例如《觀無量壽佛經變》兩側或下部畫《未生怨》和《十六觀》的故事作為經變畫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