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之後,太子漸漸長大成人,出家學道,修成佛陀。成佛之後,雲遊四方,教化人民,受他度救的人,無法計數。當時,父王聽說後,要請佛與眾僧回國,供養三個月。有一個比丘僧,名叫聖友,保證在三個月之內,做供燈的施主。於是他天天進城,到諸位信佛居士、長者、臣民家裏,乞求酥油、燈芯、燈具。
“國王有一個女兒,名叫牟尼,每日登於高樓上觀景,她看見聖友比丘每日進出城門,勤勞辛苦,不知經營尋找什麼,心中便生敬重,派遣了一個使者前去詢問。使者對聖友比丘說:’尊者,你每日進出城市,如此勞苦,不知你在做何營生?’
“聖友比丘回答:’我如今要在三個月之內,做佛與眾僧供燈的施主。所以每天進入城市,到各位賢士家中,乞求酥油、燈芯、燈座之具。’
“使者打問清楚後,稟報了王女。王女聽說後,心中更加歡喜,又對聖友比丘說:’從今以後,你不要四處化緣乞求了。你所需要的酥油燈具,我全部供給你。’
“聖友比丘同意了王女要求。從此以後,聖友比丘從王宮裏取得燈油、燈具,送到佛陀精舍。就這樣,聖友比丘日日不辭辛苦,精心操辦燃燈供養的佛事。由於聖友比丘發願,廣濟眾生,誠心敬佛的緣故,佛陀依據他前世和今世的善行,為他授記說:’你於來世阿僧祗劫時,將會成佛,名叫定光,十號具足。’
“王女牟尼聽說佛陀為聖友比丘授記,來世必會成佛,不由心中自思:供佛之燈,皆是我給,他隻是送到佛前。現在他能授記,而我獨不能授記?
“王女牟尼這樣一想,便來到佛陀居處,對佛陀講述了自己心中的想法。佛陀知道此事的詳情後,亦對王女牟尼授記說:’你在來世第二阿僧祗劫時,將會成佛,名叫釋迦牟尼,十號具足。’
“當時,王女牟尼聽到佛陀授記之後,心中感到萬分高興,便由女子變成男子,重新禮佛,求做沙門。佛陀同意了他的乞求。於是他進入佛門,加入僧團,學法修行,精進勇猛,勤修不息。”
講到此處,佛祖對阿難說:”當時的那位聖友比丘,難道是別人嗎?那就是過去世中的定光佛。王女牟尼,難道是別人嗎?那就是我的前身。因為昔日供燈布施的善行,從那以後,在無數劫中,無論是在天上人間,都受自然的福報,身體也與眾不同,超凡出眾,無人可比,直到現世成佛,這都是燃燈供佛的果報。”
當時,在會的四眾,聽過佛祖的講說後,有人獲得初果,乃至阿羅漢的果位,有人種下了緣覺⑤的善根,有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多聞智慧的阿難,及會中大眾都敬信頂戴,高興奉行。[注釋]
①聲聞:是佛教小乘法中的弟子。即聞聽佛陀教導,悟四諦之理,斷見思之感,而入涅槃者。是佛道中的最下根。 ②阿僧祗百劫:阿僧祗是梵文音譯,意譯為無數年月,劫是梵文動波的簡稱。是一個時空概念,即世界毀滅一次,再生成一次為一劫。全句的意思是過往很久的年代。
③十號具足:”十號”是釋迦牟尼佛具有的十種名號。(1)如來:即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2)應供:即應該享受人間、天界的供養。(3)正遍知:即能夠正確地知一切事物。(4)明行足:即具有能知過去的”宿命明”;也能知未來世的”天眼明”和斷盡煩惱,得到大解脫的”漏盡明”。(5)善逝:即完善地進入涅巢。(6)世間解:即能了解世間的一切,從世間獲得徹底解脫。(7)無上士:即世間最尊貴者,至高無上。(8)調禦丈夫:即善於說教並引導世間修行者通往涅槊之道。(9)天人師:即人間天界的導師。(10)世尊:即人間天界之尊。十號具足:即是這十種名號全部具備。
④阿那含道:”阿那含”梵文音譯,意譯為”不還”或”不來”,是小乘佛教修行者四種位名中的第三果位。獲此果位的修行者,斷盡欲界煩惱,不再生還欲界,故日不還。
⑤緣覺:佛教術語,亦稱辟支佛,獨覺者。與聲聞合稱為”二乘”,與聲聞、菩薩合稱為”三乘”。緣覺是指出生無佛之世,因其前世修行因緣,以自我智慧修行得道者。[附記]
一、此故事依據《賢愚經》卷3《貧女難陀品》譯寫。原文見《大正藏》第4冊,第370頁。
二、此故事又見如下經典:
(1)《經律異相》卷38《難陀燃燈聲聞神力共不能滅》。見《大正藏》第53冊,第204頁。
(2)《貧女難陀經》。
(3)《阿闊世王授決經》。
三、莫高窟此故事畫繪於第98窟北壁屏風畫中,五代繪,僅此1幅。
四、新疆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主室券頂左側壁繪有此故事單幅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