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人鬼 於中吊喪

二儀尚殞 國有何常

生老病死 輪轉無際

事與願違 憂悲為害

欲深禍重 瘡疣無外

三界都苦 國有何賴

有本自無 因緣成諸

盛者必衰 實者必虛

眾生蠢蠢 都如幻居

三果皆空 國土亦如

識神無形 假乘四蛇

無明寶象 以為樂車

形無常主 神無常家

形神尚離 豈有國耶

須陀素彌王聞過此首偈語,深思其中義理,心開意解,歡喜無比,即便立太子為王,與諸位大臣告別,信守諾言,前去受死。諸位大臣異口同聲地對國王說:”希望大王留下,千萬不要再去駁足王那裏,我們已經想好辦法保護你。在你的四周嚴密設防,製造一個鐵房子,你住在裏麵,駁足王雖然凶猛,也無法把你抓走。”

須陀素彌王對大臣們說:”人生在世,信誠為本,虛妄苟存,天理不容。我寧可守信而死,也不妄語偷生。”又為大臣們講說了各種信誠獲利,妄語造罪的道理。諸位大臣聽後,個個感歎悲泣,再無一人說話了。國王起身出城,國中一切臣民都來夾道相送,有人悲傷過度,昏厥在地。國王一遍又一遍地勸說臣民回還,大步順路而去。

駁足王在山中自思自言:”須陀素彌王,今天期限已到,該回來了。”他便坐在山頂上,從遠處等候觀看,看到須陀素彌王順路而來。當須陀素彌王來到麵前時,駁足王看須陀素彌王和顏悅色,無憂無慮,比以前更加輕鬆無畏。

駁足王說:”沒想到你回來得這樣快,人生在世,沒有一人不珍惜生命,你今天就要死去,反而比過去更加高興。你回到本國,得到了什麼大利?”

須陀素彌王說:”大王,由於你的慈悲寬恩,給了我七天時間,使我完成了布施供養的許諾。既堅守了信用,又聽到了聖法,心開意解,大悟大徹。使我今日,心願已滿,雖當就死,心情歡愉,死如猶生。”

駁足王說:”你聽到的是什麼聖法,能向我說一說嗎?”

須陀素彌王對駁足王講誦了婆羅門道士誦讚的那首偈語,又用各種方法廣說聖法,分別講解了今世殺人造罪,來世必得惡報;今世慈心修善,來世必得福報。

駁足王聽後,十分高興,對須陀素彌王尊敬地施禮,接受其教導,再無害人之心。當即放了抓來的諸位國王,讓國王們各回各國。須陀素彌王收集兵眾人馬,交還給駁足王,讓他回原先的國家。前麵那位仙人發下的誓言,十二年的期限也已期滿。從此以後,駁足王再不吃人,又回到國內稱王,像原先那樣治國安民。

講到此處,佛祖對波斯匿王說:”因緣果報就是如此。大王,你想知道那時的須陀素彌王是誰呢?就是我的現在之身。那時的駁足王,就是現今的無惱指環。那時十二年中被駁足王殺害的人,就是現今的眾人。被指環所殺的,也是現今的這些人。他們世世代代常被指環殺害,我亦世世代代降伏教化指環棄惡修善。想我過去,凡夫之時,教化他棄惡修善,不要殺人,況我今日,修成佛陀,眾德具備,諸惡永息,難道還不能降伏教化他嗎?”

波斯匿王聽後,又問佛祖:”今世所殺的這些人,他們在前世造下何種惡業,而世世代代常被別人殺害呢?”

佛祖說:”大王,你仔細聽著,我給你講說。”

在很久遠的過去世中,此人世間,有一大國,名叫波羅櫬。其時國王名叫波羅摩達。國王有兩個兒子,各有雄才,而又相貌端正俊美。國王十分喜愛兩個太子。當時,小太子心中自思:”如果父王去世,也是哥哥繼位。我年紀小,又無希望繼承王位,人生一世,不能為王,處在世上,還有什麼作為呢?還不如到幽靜之處,求仙學道為好。”

小太子打定主意後,便去對父王說:”我愛慕深山,想去山中修道,希望父王答應,讓我實現自己的心願。”如像這樣多次向父王乞求,意誌堅定,誌不可奪。父王便答應了小太子的乞求。小太子便進入深山,修行學道去了。

數年之後,父王崩亡,兄長繼位。統率人民,治理國家。兄長繼位治國沒有幾年,忽得疾病,醫治無效,年輕命終,沒有留下兒女,更無繼承之人。群臣集議,國不可一日無君,但又找不到一個繼承王位的人。有一老臣突然想起:”老王曾有一個小太子,在老王在世時,乞求出家,人山學道。應當把小太子迎回國來,繼承王位。”

諸位大臣聽後,十分高興,當即議定此事,即便相約,率領人馬,進入深山去請二太子回國。群臣們來到深山,對二太子講明國內情況和請太子回國繼承王位的意圖。希望太子慈悲垂憐,以國家人民為重,回國繼承王位,治國安民。

二太子已修仙得道,對群臣們的請求,婉言拒絕:”這事難為可怕,我在深山清靜安樂,沒有任何憂愁。凡世人間,人極凶惡,喜好爭鬥,互相殘殺。如果我回國為王,就會遭到人們的謀害。我非常喜歡這兒的清靜安樂,不願回去繼承王位。”

諸位大臣對仙人說:”你兄為王,現已駕崩,沒有後人繼承王位。惟有大仙,是王之種。國土人民,不可無主。希望大仙,慈悲垂憐,顧全大局,為國為民,回國為王。”

在大臣們至誠殷勤反複地請求下,仙人不忍拒絕,就跟隨諸位大臣回國,繼承王位。仙人從小出家修道,不知男女欲事。回宮治國,漸近女色,淫欲愈深,荒淫放蕩,晝夜迷戀,不能自製。不久還向全國下令:”凡國中一切女子,要想出嫁,必先委身國王,然後才能身從丈夫。”因此,凡是國中端正美貌的女子,隻要被國王看中,全被糟踐淩辱。曆經多年之後,有一大膽女子,在大街當中,人多廣眾之處,赤身裸體,對著眾人,站立撒尿。看到的人無不驚異恥笑。有人前來嗬斥:”你怎麼這樣沒有羞恥?在眾人麵前做出此等事來?”

女子回答:”女人在女人之中,裸體撒尿,有何羞恥?你們站立撒尿,從不感到羞恥。我和你們沒有不同,有什麼羞恥可言?”

眾人不明白這女子的話,就問女子:”你講的這些話是什麼意思?”

女子回答:”現在全國之中,惟有國王一人是男子。一國女子,全被國王淩辱。如果你們也是男子,他就不敢這樣做!”

聽過女子的話,在場的男人互相觀望,自感羞愧。人們互相議論:”這女子講的話,實在有理。”並把女子所講的話,私下互相傳播,暗中共同合謀,定下密計,殺死國王。

本國王城外有一花園,花園中有一清涼浴池,國王經常到浴池中洗澡。臣民們在花園中安下伏兵。國王前來洗浴,剛人浴池,伏兵突出,四麵包圍,步步逼近,要殺國王。國王驚恐地說:”你們要幹什麼?”

諸位大臣說:”你身為國王,要正法治國。可你荒淫無度,壞亂人倫,汙辱臣民,臣等不堪忍辱。所以前來除滅你這個罪惡之王,另外尋求賢能之王。”

國王聽後,更加驚恐,立刻對諸位大臣說:”我實在有罪,辜負了臣民們的重望。請允許我改過自新,今後決不再犯。請寬恕我過去的過錯,從今以後,我將與臣民共同治理好國家。”

諸位大臣說:”即使今日天上下黑雪,你頭上生黑蛇,我們也不會放過你,你就不必多說了。”

國王聽說後,自知必死,氣怒感慨地對大臣們說:”我在深山,與世無爭,是你們強行逼迫,要我為王。沒有大錯,你們又共同合謀,圖謀害我。現在我人單力弱,無法自救。願我來世,常殺你們,如若得道,亦不相容。”國王雖然立下此誓,臣民們還是把國王殺了。

講到此處,佛祖對波斯匿王說:”善惡果報就是如此。大王,你想知道那時的仙人王者是何人呢?就是現今的無惱指環。那時臣民同心殺死國王者,就是現在所殺的這些人。被指環所殺害者,從那時候起,就常被指環所殺,乃至今日,還被指環所殺害。”

波斯匿王長跪佛祖麵前,又問道:”指環比丘殺了如此多的人,今天已經得道,難道他就不受前世果報嗎?”

佛祖說:”大王,行必有報,今天這位比丘在房中修行,地獄之火從他毛孔而出,所患極為痛苦難言。”

當時,佛祖為了讓聽會的所有弟子大眾知道做惡必有惡報的法理。指派一個比丘說:”你拿一個捅戶棒,到指環房前去用木棒從窗戶捅人房中。”

這位比丘遵照佛祖的教導,前往指環房間,把木棒捅入窗戶內,木棒立刻燃燒消盡。此位比丘驚愕無比,立即回來,將他看到的情景告訴佛祖。佛祖對比丘和大眾說:”善惡因果報應,就是如此。”

波斯匿王和與會大眾,莫不信服。此時,佛弟子阿難長跪佛祖麵前,問道:”指環比丘,在前世之時,又有何種善行,今世身形雄壯,力大無窮,健捷身輕,行如飛鳥,又遇佛尊,度脫生死。希望世尊,慈悲垂憐,為我和大眾解說。”

佛祖對阿難說:”你們要想知道,就認真聽我講說:在過去迦葉佛在世之時,有一位比丘,是管理僧團生活事務的執事。一次,他帶領僧人,用牲畜載施主布施的穀米糧食。走到半途,遇到大雨,無處躲避,穀米囊物,全被澆透。當時,這位比丘心想:這都是自己力氣小,走得慢,力不從心所造成的。因此心懷悔恨,即立誓言:’願我來世,力敵千人,身輕行速,快如飛鳥。將來有佛,釋迦牟尼出世,使我得見,受到教化度救,永脫生死之苦。”‘

講到此處,佛祖說:”善惡因緣果報,就是這樣。阿難,那時的執事比丘,就是現今的無惱指環。由於他在那一世中,出家持戒,營辦僧事時,立下誓願的緣故,自從那世以來,世世身形雄健,力大勇猛,行走如飛。全部如他立下的誓言。今又遇見我,得到教化度救,永離生死之苦。”

當時,阿難和與會的凡俗比丘大眾、國王以及臣民,聽過佛祖所講的因緣行報之法,人人感慨,思維四諦聖法。有人獲得佛法初果,二果,三果,乃至阿羅漢果位。有人種辟支佛善根,有人發無上真正道意,有人得住不還退心意。全都攝身護口,誠心從善,聞聽佛法,歡喜奉行。[注釋]

①唱唄:唄是梵語唄匿的簡稱。唄匿是歌詠讚頌的一種形式。唱唄是用歌聲讚頌詠唱佛經。唱頌的多是佛經中詩歌形式的偈語。

②飛行羅刹:是梵語羅刹娑的簡稱。是佛教世界中的八部鬼眾之一的”捷疾鬼”,此鬼暴惡,飛行食人。後來泛指一切惡鬼。

③須陀素彌王:國王名。有的經中也音釋為須陀須摩。漢文意釋為”普明王”。有的經中也釋為”宿善王”。[附記]

一、此故事依據《賢愚經》卷11《無惱指環品》譯寫。原文見《大正藏》第4冊,第423頁。

二、此故事又見如下經典:

(1)《六度經》卷4《普明王本生》。見《大正藏》第3冊,第23頁。

(2)《出曜經》卷17《惟念品》。見《大正藏》第4冊,第703頁。

(3)《大智度論》第4卷。見《大正藏》第25冊,第89頁。情節從略。

(4)《經律異相》卷25《須陀須摩王為鹿足王所負還布施事畢獲免》。見《大正藏》第53冊,第139頁。(此故事後半部與《大智度論》同)

(5)《經律異相》卷8《一切世間現為師婦所愛迷命致苦》。見《大正藏》第53冊,第41頁。(與此故事前半部同)

(6)《央掘摩魔羅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見《大正藏》第2冊,第510頁。

(7)《佛說鴦掘摩經》,西晉竺法護譯。見《大正藏》第2冊,第508頁。

(8)《佛說鴦崛髻經》,西晉法炬譯。見《大正藏》第2冊,第512頁。

(9)《經律異相》卷17《鴦崛矍暴害人民遇佛出家得羅漢道》。見《大正藏》第53冊,第91頁。

(10)《大唐西域記》卷6《室羅伐悉底國》中,”鴦窶利摩羅”條,是指此故事。見《大唐西域記校注》,第488頁。(季羨林主編校注本)

(11)《增一阿含經》19卷。

此故事總體上是一個因緣故事,其中又包含幾個本生故事。因此有時把其中的本生故事單獨譯出,又成為獨立的幾個佛教經典。

三、新疆克孜爾石窟中,此故事已考證清楚的是:第17、38、110、114、157、198窟中的菱形格單幅畫。其中第114、198窟保存完好。

四、敦煌石窟中,此故事畫繪於如下洞窟:

第98窟北壁屏風畫 五代繪

第146窟北壁屏風畫 五代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