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曆史文獻編纂形式(1)(3 / 3)

總集是古典目錄學的名稱,當代一般多用”專集”這個體裁名稱來指稱這類彙集多人單篇文章的集子。從實際內容來看,現在編的一些專集,應該都是總集。這些專集,有把不同作者專門就某一題目寫的單篇文章彙編而成的,也有專把同一作者在不同時間裏圍繞同一題目寫的單篇文章彙編而成的。在通常情況下,這類專集都有一個直接表示書籍內容的醒目的書名,如果是圍繞某一時期內研究或議論熱點收集文章彙編而成的專集,往往具有時效性,這一點可說是它與舊時的總集不同的地方。

四、別集

彙集一人的多種文體作一書,稱為別集,與”總集”相對而言。多數別集以文藝性作品、詩文書牘等為其主要部分,但有的別集也包括論說、奏議、序跋、書信、語錄、傳記等著作,內容相當廣泛。如白居易的《白氏長慶集》、蘇軾的《東坡七集》、歸有光的《歸震川大全集》、吳偉業的《梅村家藏稿》等,都是別集。《四庫全書總目.別集類小序》說:”集始於東漢,荀況諸集,後人追題也,其自製名者,則始於張融《玉海集》其區分部帙,則江淹有前集、有後集。梁武帝有詩集、有文集、有別集;梁元帝有集、有小集,謝脁有集、有逸集。與王筠之一官一集,沈約之正集百卷,又別選集略三十卷者,其體例均始於齊梁,蓋集之盛,自是始也。唐宋以後,名目益繁”。由魏晉到齊梁,是我國文學形式發展並走向定型、成熟的時期。文學創作的繁榮、標誌著文學已經取得了正式的獨立地位。紀昀說別集始於東漢、盛於齊基本上是對的,其實他還是沿用了《隋誌》”別集之名,蓋東京之所創”的說法,他們大概都因為《漢誌》有”詩賦略”而無文集。所以作了這樣的推論,餘嘉錫先生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說:”周、秦、西漢之人,學問既由專門傳授,故其生平各有主張,其發於言而見於文者,皆其道術之所寄……以成一家之言。故西漢以前無文集,而諸子即其文集,非其文不美也,以其為微言大義之所托,言之有物,不徒藻繪其字句而已”(《古書通例》卷二)。不過,在曆史上大凡一種文獻體裁的出現,都有一個漸變的過程,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完成的。據《後漢書?文苑傳》記載:杜篤”所著賦、誄、吊、書、讚、七言、女誡及雜文,凡十八篇”,劉珍”著誄、頌、連珠,凡七篇”,可見在漢代文章還是以單篇著錄的。由此不難推想,西漢末年即使已有別集之實,但決然沒有別集之名,別集似乎處在若有若無之間,這種狀況,至東漢才有所改變,至魏、晉則有更大的改變,魏晉文人多有詩文專集,見於《晉書》、《隋書》著錄的,不下一二百種。

傳世的古代集子,都為後人所編,經過傳抄,內容常有出入。唐人詩集,大都不分類,也不分體,宋人編定唐人集子,喜歡分類,明代刊行時,又喜歡分體,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本子,已經不是唐人文集的原來麵貌。存留至今的明人文集的數量,尚無全麵的統計數字,據有關資料報導,除詩集外,約有2000餘種,作者1500餘家,包括元、明之際和明、清之際兩批跨朝代的學者。清代別集特別多,更難統計出確切的數字。據《清史稿?藝文誌》的載錄,共收別集類書目1685部,《清史稿?藝文導補編》又續收別集類書目2890部,包括一部分清人所輯前代人的詩文集子,又據有關資料透露,曾有學者檢索中國各大圖書館收藏的有關書目卡片,共得清人詩文別集目錄約1.3萬餘種,但也不是最終核實的數字。

“別集”是古典目錄學的名稱,當代人從它的內容出發,多把個人的”別集”稱作”文集”。文集分全集、選集兩種。全集除收錄作者的全部著作外,還可附各種異文、草稿、日記、書信、劄記等;選集則根據選家所定標準,輯錄作者的主要著作,有時亦酌情加附錄。有些選集,收羅較廣,但總不及全集齊備。現代所編的全集或選集,一般都按作品寫作或發表年月也可根據作品的體裁或題材加以分類,然後按時間先後編定。

五、政書

專門記載曆代或一代典章製度的專書,稱為政書。它收集曆代或一個朝代政治、經濟和文化製度方麵的史料,分門別類地加以編排和敘述,具有製度史、文化史和學術史的性質。它的內容,議論較少而資料豐贍,具有較強的工具作用。

“政書”一詞最早見於《四庫全書總目》,在史誌目錄及私人藏書目錄中稱其為”故事”、”典故”、”儀注”。通常所說的政書,包括”十通”和曆朝的”會要”、”會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