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曆史文獻的體裁(2 / 3)

這種體裁敘事有始有終、脈絡分明。故章學誠《文史通義?書教》中總結其特點說:”文省於紀傳,事豁於編年”。彌補了編年、紀傳二體在記事方麵的不足。

傳記體,傳記體以人物為中心,以時間為線索,記載一人之事或一代一族一地一類之人事,而具其始末。記一人之事的如《穆天子傳》、《法顯傳》等;記一代之人的如《元朝名臣事略》等;記一地之人的如《襄陽耆舊記》等;記一類之人的如《高僧傳》、《列女傳》等。傳記體曆史文獻基本可分類傳和專傳兩種:類傳是集某一類人物的傳記為一書;專傳則是一人一傳。

譜牒體,指家譜、宗譜、族譜等。其體例兼有紀傳、編年格式而自成係統,是記載家族史的文獻體裁。它一般以世係為綱,以宗族人物為支目,時或收錄族中顯名當世者的言論和文章。所記詳於邑裏、名爵、世係等,而略於史事。

碑銘體,碑銘指墓銘、碑記等稱述人物的鐫刻文字資料。這類文獻一般以有功死者生卒年月、邑裏、名爵、世係以及簡單經曆為主,也有以歌頌現生之人為主的所謂功德碑和牌坊。

圖表體,圖、表本是兩種編纂格式不同的文獻,僅為敘述方便,才合為一體。圖指曆代地形圖、物狀圖等,表指各種序列人事的表格。這種體裁是比較獨特的,它以形象、直觀的方式表現人類曆史和自然狀貌,而輔之以文字說明。適合於記載文字難以詳述的人事,所以,它既是其它文獻體裁經常使用的一種載本,又是獨立存在且使用普遍的文獻體裁之一。

文集體,文集是曆代論文、詩歌等單篇文章的彙集,包括古籍分類中的”總集”和”別集”。這種體裁一般以內容的時間先後或專題性質分類編次。或集一人之詩文為一編,或集眾人之詩文為一編,或集一代一類之詩文為一編。這不僅是古代曆史文獻中分量較大的一類,也是近現代曆史文獻編纂經常采用的一種形式。

筆記體,筆記是亙古迄今,個人撰述常用的一種體裁。其類型有按日記述的,謂之”日記”;有隨事或隨時筆錄的;有事後追記的。所含內容十分廣泛,形式也自由靈活。

方誌體,此體裁以地域為中心,係之以一方史實,內容兼及自然和社會的曆史與現狀,是地方百科全書。至於其具體類目,則因地製宜,隨時增減,但基本不出紀、表、誌、傳、圖、譜、考等。方誌體曆史文獻有一統誌、通誌、府誌、縣誌、鎮表、山誌、水誌、廟誌等類型。

學案體,其基本特征是按學術流派區分門類,門類之下再分序言、學者傳記、著作及言論選錄、他人評品等子目,然後按時代順序述其人事、論其流變。

學案體創自清初學者黃宗羲所著(明儒學案》。直至今日,學術文化史著述,體裁增多不離其宗。

類書體,其基本做法是根據不同的編纂目的,將已有的文獻資料分門別類,以類標目,編次排比為新的文獻形式。所載內容以博見稱,是各種文獻資料的淵藪。其結構形式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類聚群分,隨事立目,依類排比。如《古今圖書集成》,全書分為6編32典6119部,”部”下分”彙考”、”總論”、”列傳”、”藝文”等類,類下再隨事分立子目。另一類則是”用韻以統字,用字以係事”,即以單序為類目,然後分類彙輯與該字有關的文獻資料,係於該字之下.單字類且則按韻序編次。如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佩文韻府》,均屬此類。類書體文獻既有百科全書式的,如《古今圖書集成》、《永樂大典》等,也有專科性的,如《通典》、《文獻通考》、《唐會要》、《藝文類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