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與日甲午大戰
日本自19世紀中葉明治維新運動以後,國勢日盛,便開始積極尋求向外擴張的機會。它首先吞並中國台灣,然後出兵中國屬國朝鮮,以此作為全麵入侵中國的跳板。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請求清廷派兵協助鎮壓。清廷派直隸提督葉誌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2500人赴朝。日本亦派兵入朝,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授權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挑起釁端,發動侵略戰爭。當中日兩國向朝鮮出兵時,朝鮮和東學黨起義軍已簽訂休戰和約。朝鮮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於6月13日請求中國撤兵。清廷要求日本同時撤兵,但日本決心擴大事端,繼續向朝鮮增派軍隊,並提出所謂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的方案。大鳥圭介於19日和20日,脅迫朝鮮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驅逐中國軍隊出境。23日,日軍攻占朝鮮王宮,拘禁國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是應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鳥圭介指令大院君宣布廢除中朝兩國間的一切商約,並授權日軍驅逐屯駐牙山的清軍。當天,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艦隊在豐島海域突然襲擊北洋水師的濟遠和廣甲兩艘巡洋艦,挑起了豐島海戰。8月1日,清廷與日本同時宣戰。公元1894年為農曆甲午年,故史稱“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大戰主要包括陸戰和海戰,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平壤之戰,清軍潰敗,日軍占領朝鮮全境。黃海海戰後,日軍奪得了黃海製海權。隨後,日軍攻占大連、旅順,實施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公元1895年1月,日軍陸、海兩路包圍夾擊奉賣國賊李鴻章命令停泊在威海衛的北洋艦隊。北洋艦隊在丁汝昌率領下奮力反擊。2月12日,日軍占劉公島,北洋艦隊全軍覆滅。公元1895午4月17日,中國與日本的甲午大戰隨著賣國賊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的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結束。
清廷與日本甲午開戰後,清軍連連潰敗,清廷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在日本侵略軍的攻擊下,執掌清廷大權的賣國賊慈禧驚恐萬狀。為了求得停戰,慈禧急忙任命賣國賊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到日本不惜任何代價求和。3月,中日雙方在日本馬關進行談判。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賣國的《馬關條約》。其主要內容有:清廷承認朝鮮的“獨立自主”,實際上是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製;清廷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澎湖列島給日本;清廷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人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資設廠。條約簽訂後,由於俄、德、法三國不滿日本獨占遼東半島,強迫它退還給清廷,為此,清廷又付給日本“報酬”3000萬兩白銀。
《馬關條約》是一個劃時代的不平等條約,特別是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開辦工廠,為帝國主義對中國實現資本輸出開了先例。從此,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它給中國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鎖,日本則通過條約獲得巨額錢財,迅速發展起來,成為亞洲強國。
●康有為公車上書
康有為是維新運動的領袖,他創辦了萬木草堂,宣傳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主張走改良道路,使國家富強。在此期間,梁啟超也投到他的門下。
1895年,聚集在北京參加考試的各省舉人聽到賣國賊李鴻章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後,議論紛紛。這些舉人大多有一顆愛國之心,他們得知日本侵略者又從清廷撈取了太多的好處,都非常氣憤,痛恨清政府竟如此腐敗、軟弱、無能。
於是,康有為組織廣東的舉人聯名上書,梁啟超組織湖南的舉人聯名上書,聲明要求清廷拒絕同意簽約,與日本侵略者生死一搏。康、梁的舉動引起了各省舉人的紛紛響應,其他各省的舉人也都聯名上書。康有為決定聯合18個省的舉人共同上萬言書。康有為在萬言書中論述了當前的民族危機,陳述了國內尖銳的矛盾,指出如果批準《馬關條約》的條款,一定會激化國內矛盾,而且很可能出現國將不國的局麵。康有為分析了簽約的嚴重後果,緊接著又提出了“拒約、遷都、變法”的主張,以實現“富國、富民”的目標。康有為的萬言書引起了各省舉人的關注,這些憂國憂民的舉人紛紛簽名,短短的時間裏有1300多人簽名。曆史上把這件事稱為“公車上書”,“公車”是應試舉人的代稱。但腐朽的清廷根本不把這些人的建議當成一回事,對其不理不睬。
●中國第一家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