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征噶爾丹
噶爾丹是蒙古族準噶爾部的首領,自從他統治準噶爾部以後,先兼並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東進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被攻破後,幾十萬的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哀求清朝給予保護。康熙派使者來到噶爾丹那裏,要他將侵占的地方交還給漠北蒙古。噶爾丹的幕後有沙俄政府唆使策劃,他根本不理睬康熙的勸說,不但不肯退兵,還大舉進犯漠南,氣焰十分囂張。康熙見談判無望,決定親征噶爾丹。
公元1690年,康熙兵分兩路出擊噶爾丹。左路由撫遠大將軍福全率領,出擊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將軍常寧率領,出擊喜峰口,康熙帝親自帶兵在後麵指揮。一陣激戰,噶爾丹帶著殘兵敗將逃到漠北去了。公元1694年,康熙約噶爾丹會見,訂立盟約。噶爾丹不僅不來,反而派人到漠南煽動叛亂,並揚言沙俄將支援六萬鳥槍兵,對付清軍。麵對噶爾丹的陰謀,公元1696年,康熙第二次親征,分三路出擊: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從東路進兵;大將軍費揚古率陝西、甘肅大軍,從西路出擊,截擊噶爾丹的後路;康熙帝親自帶中路軍,從獨石口出發。一場激戰後,噶爾丹帶著幾十名騎兵倉皇逃命。
噶爾丹叛軍經過兩次大戰,所剩無幾。康熙勸噶爾丹投降,但他頑抗到底。隔了一年,康熙又率兵渡過黃河親征。這時,叛軍的將領聽說清軍又來時,紛紛投降。噶爾丹走投無路,服毒自殺。自此,清朝重新控製了阿爾泰山區以東的地區。
●雍正設謀奪皇位
康熙共有35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24個。在這24位皇子中,康熙最喜歡皇後所生的二皇子胤,康熙便立他為太子。後來,康熙一氣之下廢了胤礽。過了一段時間,康熙又重立胤礽為太子。不久,康熙又下令廢了胤礽。康熙為立太子之事很苦惱,思前想後,他決定把皇位傳給十四皇子胤禵,胤禵和四皇子胤禛是一母所生。
胤禵知識淵博,為人忠厚,也很正直。那時,允禵被派到甘肅,作為撫遠大將軍準備征討準噶爾。康熙決定立胤禵為太子,便立即下令,命隆科多召他回京。康熙帝知道自己已69歲,而且身體又不好,所以他想立即立胤禵為太子,以免其他皇子再為此事爭得頭破血流。隆科多手拿密詔,卻遲遲不發,而是找到胤禛,隆科多早已被胤禛買通了。二人經過商議,決定篡改密詔。原來,康熙下的密詔是:“傳位十四皇子”。隆科多和胤禛篡改密詔後,將密詔藏了起來。這時候,康熙已臥床不起。隆科多日夜守護康熙,不讓其他皇子隨意進入。
公元1722年年底,康熙的病越來越重了,經常昏迷。這一天,他稍稍清醒點,便想起十四皇子,知道自己恐怕見不到十四皇子了,就想留下遺旨,讓眾位皇子做一個見證,也可以讓他們退出皇位之爭,便強打精神,說:“召諸皇子晉見!”可隆科多故意裝作聽錯,高喊道:“皇帝宣四皇子晉見!”康熙本想解釋,但已經沒有氣力說話了,他意識到胤禛和隆科多已串通好了,一氣之下,康熙離開了人世。
隆科多一見康熙駕崩,立即讓其他皇子進來。隆科多見諸皇子哭得十分傷心,便清清嗓音,高聲說:“諸位皇子,節哀,聽我宣讀聖上遺詔!”大家聽說父親有遺詔,都止住哭聲,尤其是想奪取皇位的幾位都豎起了耳朵,他們最關心皇位的事了。隆科多從袖中拿出早已篡改好的聖旨,讀道:“聯決定傳位於四皇子,著繼朕登基。”原來隆科多把“十”字上邊加了一橫,下邊又加了一個勾,便成了“於”字。
三皇子胤祉和胤礽是一母所生,但他為人厚道,對皇位也不感興趣,一聽說父皇有遺旨,讓四皇子繼位,第一個跪倒叩拜。其他的皇子心裏雖有所不服,也沒有辦法,隻好跟著跪拜。胤禛就這樣奪取了皇位,改元為雍正,是為雍正帝。
●清朝大興文字獄
清朝的文字獄十分嚴重,而且都非常荒謬。這些案件完全是由寫文章引起的,人們就管它叫“文字獄”。文字獄直接導致了清朝的政治局麵和學術思想越來越僵硬。知識分子為了自保,都把精力投入到了無風險的古籍研究之中,導致清朝在科技、思想、文化上與中國其他時代相比有了明顯退步。社會發展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氣。
公元1711年,有人告發翰林官戴名世在自己的文集《南山集》中對明朝政權表示了同情態度,又用了南明永曆帝的年號。康熙就下令把戴名世打進大牢,判處死刑。這個案件牽連到他的親友和刻印他文集的人,達3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