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的船隊首先航行到了占城(在今越南),接著又去了爪哇、舊港(在今印尼)、錫蘭等國。他們到達一個國家,便先去拜訪該國的國王,獻給他們一些珠寶。然後,就用船上帶來的東西和當地的人民交換本地特產。鄭和帶來的絲綢、瓷器等很受各國的歡迎。鄭和的船隊返航的時候,這些國家的國王便派使臣隨船隊到中國朝見朱棣。從公元1405年至1433年,鄭和先後7次遠航出使西洋,到過印度洋沿岸30多個國家,其中最遠一次到達了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伊斯蘭聖地麥加。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比西方人發現美洲和好望角的航行要早半個多世紀,在世界航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但是,鄭和始終沒有找到朱允炆。

●朱棣遷都北京城

“靖難之役”後,有大臣建議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朱棣在北平經營30多年,統治比較穩定。另外,北平處於北方農業區與牧區接壤處,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於此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還可進一步控製東北地區,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於是,朱棣決定遷都北平。

公元1406年,朱棣下詔興建北平宮殿;次年,正式開始修建北平城。朝廷調集了工匠30萬人,民夫近百萬,雲集北平。這個工程十分浩大,所有的建築材料來自全國各地。其中木材來自湖廣、江西、山西等省;漢白玉石料來自北平房山;五色虎皮石來自薊縣的盤山;花崗石采自曲陽縣。宮殿內墁地的方磚,燒製在蘇州;砌牆用磚是山東臨清所燒。宮殿牆壁所用的紅色顏料,原料產自山東魯山,加工在博山;室內牆壁上的杏黃色顏料則產自河北宣化的煙筒山。

為了方便南糧北運,公元1411年,朱棣又命令工部尚書、刑部侍郎等官員主持疏通會通河,整治運河淮南段。從此,運河的運輸能力大為提高,漕運在南北運輸中開始起主導作用,海運逐漸罷廢。

公元1420年,建都的工程竣工。第二年,遷都的準備都已經做好,朱棣及文武百官正式遷都北平,並改北平為北京。新京城以皇宮為中心,以前門、午門、景山、鍾樓為中軸線,官衙、民居、商鋪分布四周,通裔寬廣,街巷整齊,氣勢雄偉,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城市建築思想,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傑作。

●明成祖五征蒙古

明初,元朝殘餘勢力北元被逐出中原,但仍然勢力強大、雄踞漠北。明太祖時多次派兵進攻北元,促使北元分裂,東部兀良哈歸附明朝,中部韃靼和西部瓦刺仍然與明朝為敵。尤其是韃靼仍沿襲元朝帝號,勢力最為強大。公元1403年,韃靼別部首領鬼力赤殺死北元皇帝坤帖木兒,自立為可汗,不再沿用元朝國號、帝號;同時,與瓦刺相互仇殺,鬼力赤等各部首領紛紛與明朝建立了朝貢關係。明成祖朱棣一麵致力於和平;一麵加強邊防防守,對蒙古的侵擾進行無情打擊。

公元1409年,本雅失裏、阿魯台殺害明朝使節郭驥。朱棣為牽製韃靼,於五月封瓦刺首領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樂王。然後在七月任命淇國公丘福為大將軍,率兵10萬討伐本雅失裏、阿魯台。由於丘福輕敵冒進,隻率千餘騎兵渡過臚胸河(今蒙古克魯倫河),落入韃靼重兵埋伏之中,丘福全軍覆沒。朱棣大怒,認為如?不及早除去韃靼,邊疆永無寧日,決定親自率軍北征。

公元1410年,朱棣第一次親征蒙古。命皇長孫朱瞻基留守北京,戶部尚書夏原吉輔佐。朱棣命清遠侯王友督中軍,安遠伯柳升為副;寧遠侯何福、武安侯鄭亨督左右哨;寧陽侯陳懋、廣恩伯劉才督左右掖;都督劉江督前哨。大軍一路途經興和(今河北張北),過大伯顏山、小伯顏山,萬裏蕭條,到達清水源(即馬塔八海子,今內蒙境內)小駐,然後,又率軍經楊林、廣武鎮、威虜鎮、長清塞、順安鎮等地,至元石坡。到臚胸河邊,看到河水可飲,朱棣改臚胸河名為飲馬河,又為河上地定名為平漠鎮。前鋒與韃靼遊騎交戰,獲得小勝。明軍從俘虜口中得知本雅失裏在兀古兒劄河(今蒙古烏勒紮河)。朱棣決定親率精兵,攜帶糧草,長途奔襲敵軍大戰。幾天後,明軍到兀古兒劄河,本雅失裏倉皇逃走。次日,明軍追到斡難河,與本雅失裏激戰。朱棣親自指揮衝擊,一鼓作氣打垮了本雅失裏。本雅失裏丟下所有輜重,隻率7人渡河逃走。六月,明軍回師途中在闊灤海子(今內蒙呼倫湖)附近與阿魯台遭遇。朱棣親率騎兵衝入敵陣,阿魯台大敗而逃。明軍追擊一百餘裏,斬殺百餘人,因天熱缺水而收兵回營。阿魯台雖受重創,但仍派出小股騎兵尾隨明軍,襲擾明軍的後衛。朱棣便親自率一千餘名精兵斷後,設下埋伏,痛殲了尾隨的韃靼兵,使其不敢再來侵擾。擺脫了敵人尾隨之後,明軍又遇上了嚴重的缺糧問題。朱棣一麵拿出自己節省的一份口糧分給士卒,一麵下令攜帶糧食多的借給缺糧的,回京後加倍償還。七月,朱棣回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