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登上帝位後,在竇嬰的輔助下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下詔各郡縣,舉薦賢良方正、直言進諫的人,其中最著名的是董仲舒。黃仲舒向劉徹提出了“天人三策”的建議,意思是說:天是有意誌的,人世間的事物是按天意存在和變化的,皇帝是天皇的代表,皇帝的權力是天皇授予的,人服從皇帝,就是服從天道。為維護封建秩序,他特別強調提出了“三綱五常”。在天道之下,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間,必須嚴格遵守上下尊卑的禮節,絕對不允許違反這種禮節。
劉徹認為董仲舒的建議很適合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想重用董仲舒。可是,他的祖母竇太後崇信“黃老學說”,極力主張清心寡欲、無為而治,劉徹不敢得罪祖母,隻好讓董仲舒去做江都相。
竇太後、田太後死後,劉徹下令在政府裏設置專門傳授儒家學說的五經博士,在五經博士下麵設置了五十名弟子。這些弟子隻在五經博士的指導下攻讀儒家經書,並規定每年對他們進行一次考試,他們隻要在五經中能學通一經的就可以做官,成績優良的還可以做大官。後來,博士弟子的人數逐漸增加到3000人。這樣一來,學習儒家的經書,取得優異成績便成了學士們做官的主要途徑,其他諸子百家的學說便逐漸被排斥、摒棄掉了。依靠儒家學說做了官的人,自然會按董仲舒那一套理論來幫助劉徹治理天下、輔助朝政,並用儒家學說來教育後代。這便是曆史上所說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客觀地說,獨尊儒術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不利於社會的發展。
●張騫奉命通西域
劉徹親政後,隨著國力的強盛,他就想以武力拓邊。為抗擊匈奴,劉徹決定與另一個遊牧民族大月氏聯合起來。公元前138年,張騫奉劉徹之命出使大月氏,率領百餘人,從長安出發,踏上征途。
張騫一行出了隴西,進入了匈奴控製的河西走廊。匈奴騎兵發現了他們,就把他們抓了起來。匈奴單於把張騫等人全部扣留下來,為了讓張騫投降,單於還給他找了個匈奴族的妻子。麵對單於的威逼利誘,張騫始終沒有屈服。10年後,匈奴人放鬆了戒備,張騫帶著部下逃了出來。他們向西走了數十天,來到了大宛國(在今中亞)。
大宛國的國王派向導和翻譯把他們送到了康居,康居人又把他們送到了大月氏。張騫到了大月氏,以為他的使命可以完成了,不料情況發生了變化。原來大月氏自從與匈奴交戰失利後,遷居至媯水(今阿姆河)流域,征服了當地的大夏國,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這裏土肥水美、物產豐饒,大月氏已不想再與匈奴交戰了。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多次勸說大月氏王與漢朝合作攻擊匈奴,都毫無結果,隻好動身回國了。回國途中,張騫又被匈奴給抓住了。幸好匈奴發生了內亂,張騫乘機逃了出來。
公元前126年,張騫終於回到漢朝。這次出使曆經13年,張騫吃了不少苦頭,當年出使的百餘人,僅剩張騫、甘父兩個。13年間杳無音信的外交使團突然歸來,震動了京師。劉徹給張騫、甘父加官晉爵,並懷著好奇的心情傾聽了張騫關於西域的報告。
張騫出使,使劉徹詳細了解了西域各國的情況。過了幾年,劉徹派大將軍霍去病征討匈奴,漢軍打了大勝仗,消滅了匈奴騎兵3萬餘人,還控製了西河(今河西走廊、甘肅等地)地區。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已沒有了障礙,於是,劉徹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這一次,張賽率領300多人的使團,帶著大批牛羊和金銀財寶來到了西域的烏孫。同時,張騫還派他的副使帶著禮物分別出使大宛、大月氏、康居、大夏等國。
烏孫王見張騫帶來了許多財寶,很高興。他派了使者隨張騫一同返回長安。烏孫使者受到劉徹熱情招待,他看到漢朝兵強馬壯、經濟繁榮,回去後報告了烏孫王。不久,烏孫和漢朝建立了友好關係。一年以後,出使西域各國的副使陸續回國,西域各國也派了使者前來長安答謝,漢朝同西域各國的關係日益密切起來。由於張騫功勞很大,劉徹封他為博望侯,因此,人們又稱他為“張博望”。張騫兩通西域,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廣到死難封侯
“飛將軍”李廣一生征戰拚殺70餘場,勝多敗少,是匈奴人心目中最可怕的勁敵。但是,李廣卻因各種原因總沒有得到相應的封賞,手下的將校們被封侯的人已有幾十個,而李廣自己卻依然沒有被封侯。一起出來且能力和聲名都遠遠在自己之下的堂弟李蔡已經身為丞相,位列三公之尊時,李廣依然是一個普通將軍。
李廣有一次私下和占卜天象的王朔討論自己難封侯這件事。王朔問他:“你是否做過違背良心的事?”李廣想了一下說:“我鎮守隴西的時候,羌人曾經起來造反,我用計哄騙他們,使他們投降了,後來我又用詭計,把這800多投降者在同一天內殺死了。這是我以為最遺憾的大事。”王朔歎息道:“給人帶來災禍的事,最嚴重的莫過於把已經投降的敵人殺掉,這就是將軍所以沒有被封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