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帝去世後,呂後找了一個嬰兒冒充是惠帝所生,由這個嬰兒接替皇位,自己則開始垂簾聽政。呂後為扶植呂家勢力,把她的內侄、侄孫,如呂台、呂嘉、呂祿、呂通等封為王,還讓他們掌握了軍政大權,在朝廷中形成了呂氏外戚集團,由此開始了呂氏專權漢朝的局麵。

●周亞夫平叛七國

漢景帝劉啟殺了晁錯後,但吳、楚七國並沒有停止戰爭行動,還是繼續向長安方向進攻。劉啟無奈,隻好派精通兵法和作戰藝術的太尉周亞夫去平叛。

周亞夫率軍平叛途中被一個叫趙涉的人攔住,給他獻了一計,周亞夫采納了趙涉的建議。趙涉的建議果然收到了出奇製勝的效果。吳、楚聯軍的糧道被周亞夫率領的大軍很快截斷了,使得七國聯軍的糧草供應發生很大困難,士兵因為饑餓而紛紛逃散。周亞夫抓住時機發動猛烈進攻,大勝吳、楚七國聯軍,楚王劉戊畏罪自殺,吳王劉濞帶著幾千人殺出重圍,逃竄到長江南岸的丹徒(今江蘇丹徒)。劉濞想聯合東越兵東山再起,周亞夫發出懸賞千金的布告通緝他,因此東越人不但沒幫助他,反倒乘機殺了他,把他的首級獻給了周亞夫。

經過約三個月的戰爭,七國之亂終於被平定。七國之亂被平定,漢文帝臨終時的囑托果然應驗。

●文景之治漢朝興

“文景之治”是指漢文帝劉恒和漢景帝劉啟統治時的升平景象時期,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以來第一次讓後人稱羨的時期。

劉恒在公元前180年被宗室大臣迎立為帝,在位23年,死後溢曰文。劉啟是劉恒的兒子,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16年,死後溢曰景。根據傳統溢法,“道德博聞日文”,“由義而濟曰景”。文與景都是上好稱呼。而劉恒與劉啟減輕刑法,減賦稅,親儒臣,求賢良,年歲收成不好就下詔責己,又不大更張,一意與民休息。父子兩人恭儉無為,在中國曆史上造成“文景之治”。

劉恒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即位後曾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劉恒還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公元前178年和公元前167年,曾兩次將租率減為三十稅一。此後,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定製。文帝時,算賦也由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徭役則減至“三年而一事”。公元前155年,劉啟又把秦時17歲服徭役的製度改為20歲始服,而著於漢律的服役年齡則為23歲。此外,劉恒下詔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劉恒還廢除了過關用傳的製度,這有利於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係。

劉恒對秦代以來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秦代大多數罪大之人都沒有刑期,終生服勞役。劉恒詔令重新製定法律,根據犯罪情節輕重,規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滿,免為庶人。秦代法律規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連坐,重的處死,輕的投入宮中做奴婢,稱為“收孥相坐律令”,劉恒明令廢止。秦代有黥、劓、刖、宮四種肉刑,劉恒下詔廢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劉啟又減輕了笞刑。文、景兩代對周邊少數民族也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係,以免煩擾百姓。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為封建社會的盛世,與劉恒個人的勵精圖治是分不開的。劉恒即位不久,就廢止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地提出不同的意見。劉恒還禁止祠官為他祝壽。劉恒自己也相當節儉,他在位23年,宮室苑囿,車騎服禦之物都沒有增添;他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他所寵愛的慎夫人衣不拖地,帷帳不施文繡。劉恒曾想建造一座露台,聽說要花費百金,等於中等人家十家的產業,於是作罷。因為劉恒提倡儉約,所以,當時的國家財政開支有所節製和縮減,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文、景二帝先後統治了近40年。據史書記載,由於經濟的複蘇,百姓人給家足,國家倉庫中堆滿錢糧,串錢的繩子日久而腐爛,糧食年年相積而陳舊變質。因此,國家財富盈溢,社會人口激增,為後來漢武帝劉徹攻伐匈奴打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漢武帝獨尊儒術

董仲舒是西漢的思想家、政論家,還是個精通儒家學說的大學問家,他治學精勤,在景帝時曾做過博士官。董仲舒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當時政治上的齋要,改造了由孔子創立、經孟子發展的儒家學說,並且把各家學說和陰陽五行等融合在一起,使儒家學說變成了一種為封建政治製度服務的、帶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