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一日,清軍全軍出擊,準備突出包圍,衝向宛頂。宛頂距離猛育二百裏,另一路清軍在攻打老官屯不成後退至此處,可以作為接應。對於清軍的最後拚搏,緬軍早已做好準備,一時間彈飛如雨,清軍將士戰死者不計其數。領隊大臣紮爾豐阿中槍死,所統領的侍衛也潰散。另一名領隊大臣觀音寶,突圍時連連發箭,每擊必中,最後手中隻剩下一根箭,遂策馬衝向草叢,以鏃刺喉死。
激戰之中,明瑞右臂、胸部被鳥槍擊中。明瑞自知突圍無望,將發辮割下交給仆人雙喜帶回給乾隆,自己則自縊身亡。明瑞死後,雙喜將屍體掩埋並做好記號。戰至夜間,濃霧四起,不變方向,清軍乘機各自逃散。軍機章京傅顯、馮光熊等人,在亂兵之中也狼狽逃到宛頂。
明瑞此戰大敗,主要是低估了緬軍的戰鬥力。出兵時,明瑞以緬甸首都阿瓦(位於今緬甸曼德勒省)為目標,兵分兩路前進,但額勒登額所統領的一路軍隊,行至老官屯便被緬軍牽製住,不得已之下,隻好退回境內,剩下明瑞孤軍深入。明瑞一路進軍,在戰略要地木邦又分去四千人。緬甸軍隊抓住機會,突襲木邦,截斷明瑞後方補給線。
明瑞此次所帶領兵丁多係八旗精銳,戰鬥力較強。但緬甸兵丁熟悉地形氣候,每戰必占據有利地形。待清軍爬山精疲力竭之後,緬兵早已經做好準備施放槍炮。作戰時,緬兵均輕裝上陣,身後有背夫攜帶米糧彈藥支援,行走更為便捷。雖然清軍士兵對弓箭的嫻熟運用,給緬兵留下深刻印象。但此時緬甸軍中已經裝備了來自西方的“自來火”,即礈發槍,也有來自西方的犀利火炮。
明瑞自縊前,曾十四次催促在宛頂的額勒登額來救,雖然額勒登額距離猛育不過一日路程,卻按兵不動,戰後被乾隆下令淩遲處死。
就緬甸方麵而言,此戰取勝之後,希望與清廷罷戰議和。緬甸釋放了八名被俘的清軍,讓帶信給乾隆,請罷兵議和。但緬甸口氣也很強硬,認為罷兵議和有利於兩國,若是清廷不肯,緬甸也不怕。同時緬甸也提出,要將波龍、卡瓦等已歸附於清廷的土地及人口,歸還給緬甸。在軍機處翻譯的緬甸來信中,緬方甚至稱:“若留在你們地方,於理上不應該,恐怕後來要帶兵來要這些人,你們天朝大皇帝又要見怪了。”
這些信將乾隆氣得七竅生煙,大罵道:“不知天高地厚,肆口妄言,竟與犬吠無異。”而明瑞的死則讓乾隆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為他複仇。乾隆三十三年,乾隆以傅恒為經略,阿桂、阿裏袞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讚,開始了第四次遠征緬甸。傅恒、明瑞都出自滿洲望族富察氏,明瑞還是傅恒的侄子。
阿裏袞時任軍機大臣,曾參加過西北對準噶爾的戰役。舒赫德以足智多謀,冷靜果敢而聞名,從軍機章京做到軍機大臣。此外還有海蘭察、額森特、普爾普、哈國興等勇將。在盡出名臣勇將的同時,對此次攻打緬甸,在兵力、後勤上乾隆也做了充分準備,從全國各地調集精銳兵丁約四萬餘人,又征調馬騾六萬多匹。同時籌集了八百五十萬兩白銀,作為此次戰事的經費。因為緬甸多瘴氣,清廷還特意破例,在廣東主動去找西洋商人,大批采購能治療瘴氣的藥物阿魏(產自印度、阿富汗,又名興渠,能治瘧疾,痢疾,並殺蟲)。
阿裏袞、舒赫德先行前往雲南,阿桂則隨後出發。阿桂是滿洲正黃旗,曾在西北參與戰事多年,經驗豐富,在擔任伊犁將軍時功績顯赫,一直被乾隆看重,此次也被調來參與對緬甸戰事。來北京覲見時,當著乾隆與眾軍機大臣的麵,阿桂誇下海口,必將征服緬甸。到了十一月份,在出發前往雲南的途中,阿桂碰到阿裏袞從雲南押交北京的三名緬甸間諜。阿桂隨即奏請乾隆,請將三人在北京審訊後再行釋放。
乾隆看到奏折後大為震怒,因為此前舒赫德因向乾隆提出與緬甸議和而被免職。而舒赫德在京時,也曾向乾隆立下軍令狀,絕不會與緬甸議和。不想舒赫德到了前線後,發現征緬戰役實在困難,因此改變主意,力主招降。
舒赫德的意見,在乾隆看來是“可鄙可笑”。召見軍機大臣時,乾隆大罵舒赫德:“無恥,大出意料之外。”乾隆又將舒赫德的招降意見講給軍機大臣們聽,眾人隻能附和乾隆,“無不以為怪誕”。舒赫德隨後被革除職務,交部嚴處。
此時阿桂一說要將三人釋放,在乾隆看來是要步舒赫德的後塵,故而嚴厲訓斥:“若似此示怯,賊匪將更驕蹇”,“朕甚為憤懣。阿桂著嚴行申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