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創設軍機處(4)(2 / 3)

西路軍經過的路線,多是苦寒貧瘠之地,行軍困難。經曆諸多風險,西路軍在行軍七十七天後,最終有一萬七千人到達目的地昭莫多,切斷了噶爾丹的退路。

噶爾丹得知康熙親征消息後,帶領全軍快速撤退,他想以空間換時間。在廣闊的草原之上,來去縱橫,自由翱翔的隻能是準噶爾的健騎。拖上一個月,清軍後勤補給必然斷絕,萬千雄師,不勞噶爾丹動手,就會餓斃於無邊草原之中。然而,清軍及時地切斷了他的退路,噶爾丹唯一的選擇就是正麵交鋒。

為了衝開退路,噶爾丹與妻子阿奴哈敦親自率軍衝鋒。看著噶爾丹揮刀血戰,準噶爾的將士們無不賣力,這不單單是為了噶爾丹,為了自己,更是為了隨軍出戰的婦孺們。戰至傍晚時,清軍突襲噶爾丹軍後方的輜重和婦孺。婦孺們的哭喊聲,輜重裏彌漫而起的煙塵,頓時動搖了噶爾丹軍殊死決戰之心,於是全軍大敗,主力損失殆盡。噶爾丹帶了數十人拚死衝出包圍,妻子阿奴哈敦也戰死於此。

康熙與噶爾丹兩個霸主的交鋒,也使此場戰役受到西方世界的矚目。跟隨康熙出征的法國傳教士張誠,戰後將戰況發往歐洲,刊登在法國報紙上,讓歐洲人也得以了解了此次戰役。

此戰清軍雖獲大勝,但噶爾丹仍然潛逃。噶爾丹在準噶爾人心中具有崇高的宗教地位,隻要他不死,必然會再次崛起,帶領著虎狼般的健兒們騎馬南下,挑戰康熙。

康熙視噶爾丹為心腹之患,下定決心加以鏟除。此年康熙第二次出塞,親征噶爾丹。此次親征曆時九十一天,未能擒獲噶爾丹。康熙三十六年(1697)二月,康熙發動了第三次親征噶爾丹,在塞外尋覓良久,終未獲得噶爾丹蹤跡。

就在此年的三月十三日,五十四歲的噶爾丹病逝。噶爾丹是一個傳奇人物,他本來也可成為成吉思汗這樣的征服者,被後世傳誦。隻是他碰上了國力鼎盛,又秉承了白山黑水之間騎射雄風的康熙,隻能黯然謝幕。法國傳教士張誠在他的日記裏曾說過,如果噶爾丹不是遇上了英武過人的康熙,不是雄才大略的侄兒策妄阿拉布坦的叛離,等待他的也許將是另一個命運,世界曆史也將是另外一個寫法。

噶爾丹死後,遺體當日即被火化。部下準備將骨灰送去西藏交給六世達賴,不想被策妄阿拉布坦截獲。此後,清廷一再要求策妄阿拉布坦將噶爾丹骨灰和後人交出。策妄阿拉布坦將噶爾丹的兒子交給了清廷,但拒絕交出骨灰和噶爾丹的女兒,因為這與準噶爾部的風俗不合。依照準噶爾風俗,如果與已死人的骨灰及其女兒為仇,將為世人所不齒。

清廷以斷絕關係、停止貿易相威脅,策妄阿拉布坦不得不交出了噶爾丹的骨灰及女兒,但對清廷的不滿已經滋生。

康熙三十七年(1698)九月十二日,噶爾丹的骨灰送抵北京,被高高懸掛於城門上示眾,隨後骨灰被搗碎撒在刑場上。康熙視噶爾丹為最大敵人,三次出塞未能將之擒獲,隻能以此種方式宣示自己的勝利。噶爾丹的小兒子色卜騰巴爾珠爾被擒獲後移送北京,因為年齡還小,被拘禁起來待成年後再斬首。這小廝在監獄裏無憂無慮,貪吃貪玩,養的白白胖胖,“自到京城,從未患病。”康熙知道後說他是“候斬之人,自有候斬之福。”後來康熙也沒有處死色卜騰巴爾珠爾,讓他做了個侍衛。

1698年,策妄阿拉布坦正式成為準噶爾大汗。康熙以為由他把持準噶爾,斷不會造成威脅。策妄阿拉布坦表麵上對清朝恭順進貢,暗中發展實力,擴充吞並了哈薩克各部。準噶爾的左翼是喀爾喀,右翼是西藏,康熙三次親征,不過將準噶爾部趕回阿爾泰山以西,但準噶爾仍然持續對喀爾喀用兵,並待機幹預西藏事務。

自噶爾丹死後,第巴桑結嘉措失去了同盟者,與拉藏汗的關係也開始惡化。第巴桑結嘉措千方百計對拉藏汗進行排斥打擊,甚至買通侍衛,想毒死拉藏汗。拉藏汗發覺後,動員兵力,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攻殺第巴桑結嘉措,廢倉央嘉措,另立伊喜嘉措為六世達賴喇嘛。

拉藏汗的行動遭到了拉薩城內喇嘛們的痛恨,聚集起來要保護倉央嘉措。為了避免喇嘛們的傷亡,倉央嘉措自願受縛,並被解往北京,途中死在青海湖附近。倉央嘉措生性浪漫,寫下了大量情詩,有“情僧”之稱,若不卷入政治鬥爭,必在文壇留下更多妙筆。

倉央嘉措被廢後,青海的藏人與蒙古和碩特部貴族對拉藏汗新立的達賴拒絕接受,又在青海塔爾寺另立噶桑嘉措為達賴。這樣,同時出現了兩個六世達賴。一些第巴桑結嘉措的餘部此時投奔策妄阿拉布坦,並請他入藏幹預達賴喇嘛之爭。策妄阿拉布坦的介入,使得局麵更加複雜,而準噶爾部與清廷之間維係了二十年的和平局麵也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