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一個豐饒的省份,在戰爭以前,該省有人口約3000萬,他們竭力耕種肥沃的黃土,以求生存。主要的收獲物是麥子,農民在晚秋下種,5月中旬收割;他們次要的穀物是小米和玉米,這是在麥子收割之後馬上下種的,其收獲期是秋天。在1940年和1941年,收成不好,弄得青黃不接。1942年,麥子由於缺乏雨水而沒有收成。政府卻照常征糧,省當局向人們保證說,雨是一定會下的,他們讓農民剩下一些小麥和玉米來填充饑餓的肚子,可是雨沒有下。在1942年秋天,河南人民已麵臨饑荒。
早在10月間,河南遭災的報告已經送來了重慶。11月間,國民黨政府派了兩個視察大員到河南去,他們回來建議政府當局必須立刻做點事情。政府為應付此事,撥了兩萬萬元紙幣作救濟金,並且訓令省當局減輕賦稅。重慶的銀行把成捆的紙幣裝在卡車上,叫一隊卡車運紙幣到災區去,卻並沒有運糧食。要把很多的穀物從華中經過破碎而山嶺重重的交通線送到華北和河南,確實是沒有希望的。但河南省界外就是陝西省,陝西的存糧是很充足的。為了避免災禍,強有力的政府就應該下令陝西把糧食立刻送到鄰省河南。可是為了河南而強迫陝西,就會破壞政府當局所認為不可缺少的微妙的勢力均衡。穀物也可以從湖北運到河南,但湖北的戰區司令不準。
河南的賑災款到得很慢。到第二年3月,指撥的款項二萬萬元隻有八千萬解到了省政府。甚至這一筆錢也處理得很壞。政府官員把此款留在銀行裏生利息,而喧鬧地討論著作何用途。在某些地區,當錢款分發到挨餓的村莊裏的時候,當地官員先扣掉了農民所欠的稅款,甚至國家銀行都克扣賑款。中央政府發出的賑款都是票麵國幣100元的票子,因為當時一斤麥子隻消10元至18元,那票麵並不算大。可是當地囤積者拒絕人們以大票購糧,農民要買糧食吃,必須把百元票兌成5元和10元票。這就不得不到國家銀行去兌換,國家銀行卻大打折扣,大票子換小票子要抽取17%。河南人民所要的是糧食。甚至到3月為止,政府供應了大米1萬袋,雜糧2萬袋。平均起來,從秋天起一直在挨餓的1千萬人,每人差不多隻有1斤糧食。
據初步估計,在這次河南災荒中,3000萬人民中,逃離出該省的人大約有兩三百萬,死於饑餓和疾病的也有兩三百萬。這是現代中國最大的災難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災荒之一。
河南在1943年所遭受的大饑荒是現代中國最大的災難之一,即使在世界的災荒史上,它也足夠寫下重重的一筆。
分析這次災荒的原因似乎是天意,久旱無雨,從1942年麥子由於缺乏雨水而沒有收成,在1942年秋天,河南人民麵臨饑荒,到1943年這種狀況更加嚴重。但是在任何地方,同樣的話語重複著同樣的呼籲:“停止征稅吧,饑荒我們受得了,但賦稅我們吃不消,隻要他們停止征稅,我們是能夠靠樹皮和花生殼活命的。”看來,悲劇的元凶不是老天,卻是橫征暴斂的官府。軍事和地方當局以夢想得到一切的辦法來勒索賦稅,各縣政府要求農民繳付的穀物,要比地田裏實際生產的穀物還多,而且征收雷厲風行,吃著榆樹皮和樹葉的農民,被迫把他們的最後一袋糧食繳給稅局,餓得走不動的農民,還必須繳馬料給軍隊。舊中國可以說苛政猛於虎,正是這隻虎吞掉了上百萬農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