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血濺沙特麥加城——1987年沙特麥加發生朝覲慘案(2 / 2)

伊朗自從1979年革命勝利以來,霍梅尼一直執掌著這個國家的最高權力,兩伊戰爭打了7年,國內已經十分虛弱。伊朗門事件發生後,伊朗的內部鬥爭加劇,外交上又四處樹敵,處境頗為艱難。此外,“輸出伊斯蘭革命”是伊朗的既定方針,伊朗認為朝覲期間是它“宣傳伊斯蘭革命的良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伊朗朝覲者發動了示威遊行。

從遠的來看,麥加衝突又與西亞地區複雜的曆史、民族和宗教問題有著密切關係。

伊朗人和沙特阿拉伯人分屬波斯和阿拉伯民族,幾個世紀以來由於語言和文化各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之間互相看不起,又都想在西亞稱雄。因此有人認為麥加衝突又反映了由來已久的阿拉伯—波斯爭奪。

此外,還有人評論麥加衝突也是一場宗教戰爭。在伊斯蘭教中有什葉和遜尼兩大派,這兩派在曆史上長期存在矛盾和鬥爭。遜尼派尊崇穆罕默德,什葉派卻把穆罕默德的女婿阿裏奉為精神先知。什葉派一直指責遜尼派殺害了阿裏及其兒子,因此他們勢不兩立。據說在全世界8.5億穆斯林中遜尼派占了90%多,什葉派是少數,處在受欺壓的地位。沙特阿拉伯的穆斯林絕大多數是遜尼派,在國內占統治地位,但是伊朗居民的95%以上是什葉派。由於教派不同,伊朗對沙特控製著聖地麥加和麥地那深為不滿,多次要求伊斯蘭聖地管理國際化。另外,沙特主張政教分離,反對在朝覲期間進行政治活動,它對伊朗的輸出革命深懷疑慮,而伊朗主張政教合一,霍梅尼的朝聖文告就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由於這樣的種種原因,沙特與伊朗的雙邊關係一直很不協調。麥加衝突的發生除了沙特與伊朗之間的矛盾外,有人還認為美國在其中也是起了一定作用的。美國需要麥加事件為它在海灣的軍事存在提供借口,並且它也可通過這個事件發動對伊朗的宣傳和軍事攻勢。

沙特輿論認為,這次流血事件是伊朗方麵挑起的,是“德黑蘭事先預謀計劃好”的一次有組織有領導的行動。

麥加事件不僅使沙特和伊朗的雙邊關係更加緊張,也使戰雲密布的海灣地區的局勢更加複雜和惡化。

對於麥加事件,伊斯蘭各國根據它們一貫的政治觀點和原則采取了不同的態度和立場,中東地區原有的各種矛盾也更加激化了。

這場衝突是曆史罕見的,它的近因是兩伊戰爭和海灣衝突。追溯起來,它又有深刻的民族、宗教原因。麥加慘案實際上是兩伊戰爭和海灣衝突的繼續。它們將戰爭引發到教徒們朝覲的聖地,對真主的頂禮膜拜與血流成河、遍布屍體之間的對比,形成了對其宗教的莫大諷刺。對向往和平的人們來說,任何引起戰爭或加劇戰爭的人和行為都是有罪的。

麥加慘案震驚了世界,人們希望這場衝突不致使中東各方矛盾更加激化,海灣局勢更加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