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血濺沙特麥加城——1987年沙特麥加發生朝覲慘案(1 / 2)

1987年7月31日,一年一度的麥加朝覲活動進入了最後的高潮,在做完下午祈禱後,幾千名伊朗朝覲者在大清真寺外發起遊行示威,沙特警察進行了幹預,雙方發生激烈衝突,造成402人喪生,649人受傷。這一慘重事件震動全球,在伊斯蘭世界激起強烈反響,使海灣形勢更趨緊張。

一年一度的麥加朝覲活動很快就要進入最後的高潮——宰牲獻祭,也就是古爾邦節即將開始。今天到麥加朝覲的穆斯林有200多萬,他們沉浸在對真主的頂禮膜拜中。很少有人會想到,一場曆史上罕見的流血慘案正在暗中醞釀。據報道,1987年7月31日,在做完下午祈禱後,幾千名伊朗朝覲者突然在大清真寺外發起遊行示威。他們高呼打倒美國、打倒蘇聯、打倒以色列的口號,同時焚燒裏根總統的模擬像。沙特警察進行了幹預。雙方發生激烈衝突,造成402人喪生,649人受傷。死亡者中有275名伊朗人,85名沙特警察和42名其他國家的朝聖者。這一慘重事件震動全球,在伊斯蘭世界激起強烈反響,使海灣形勢驟然更趨緊張。國際輿論對此紛紛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報道和評論。

麥加是伊斯蘭教創始人先知穆罕默德的誕生地。麥加大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第一大清真寺,它座落在沙特阿拉伯境內山巒環抱的穀底——麥加城中心,是全世界穆斯林禮拜朝向的克爾白天房所在地。穆罕默德於公元622年率眾遷徙麥地那,建立了伊斯蘭政權,並於公元628年宣布朝覲是伊斯蘭教的天命。因此,一年一度的朝覲麥加的活動,既是遵照傳統的一次重大宗教活動,又是各地穆斯林的大集會。然而,在前幾年的朝覲活動中不時發生伊朗人與沙特警方的衝突。該年的流血事件規模最大,損失最為慘重。事發之後,有關各方又對事件的發生和衝突情況說法迥異。

伊朗把這一事件歸咎於美國和沙特政府,指責沙特“槍殺無辜”,製造了這場“反伊朗的大屠殺”。伊朗副議長哈勒哈利說,沙特保安部隊向伊朗朝覲者發射了5萬發子彈,並且向受傷的人施放催淚彈。事發後,德黑蘭成千上萬群眾上街遊行示威,他們連續高喊“複仇!”憤怒的群眾襲擊了沙特、科威特駐伊朗大使館。議長拉夫桑賈尼聲稱要推翻沙特領導人,奪取沙特石油財富,奪回沙特對聖地的控製權。而沙特政府則宣布沙特警察“沒放一槍一彈”,死者是在混亂中被人流踩壓而亡。沙特《奧卡茲報》稱流血事件是由伊朗方麵挑起的。據外報披露,伊朗朝聖者在麥加的遊行示威是要宣布霍梅尼為“所有穆斯林的精神領袖”的六點計劃的第一階段。說該計劃的主要內容是在7月31日下午的禮拜期間封鎖大清真寺的入口,“迫使朝聖者保證效忠霍梅尼”;宣布伊朗什葉派聖城庫姆(離德黑蘭100公裏)取代麥加為全體穆斯林的朝聖地;殺掉麥加大清真寺的伊瑪姆和反對伊朗的人,等等。另據一些報刊報道,今年到麥加朝聖的15萬伊朗人中隻有22%是真正的朝聖者,其餘的皆為革命衛隊成員或其他民兵。《利雅得報》認為,麥加事件是伊朗“在德黑蘭事先預謀計劃好的”,是一次有組織有領導的行動。又有報道說,沙特對這次衝突早有準備,它派出的保安人員混入了伊朗的朝覲隊伍獲得了伊朗人要鬧事的情報。

伊朗和沙特為何在朝覲活動中多次發生衝突,這次麥加慘案又有什麼背景呢?

從眼前來說,兩伊戰爭和海灣危機是衝突的近因。沙特在兩伊戰爭中是站在伊拉克一邊的,它給予伊拉克財政和後勤支援,伊朗對此深懷不滿,稱沙特為“地區反動派”。伊朗始終想通過朝覲衝突向沙特和其他阿拉伯鄰國施加壓力,迫使它們改變支持伊拉克的立場。伊朗還宣稱,如果它的阿拉伯鄰國繼續支持伊拉克,它就將襲擊它們的港口和煉油廠。海灣局勢的發展看來對伊朗也並不有利,伊朗想通過麥加衝突向美國為科威特油船護航進行示威。伊朗官員一再聲稱麥加流血事件是“美國策劃的陰謀”,並在衝突後宣布8月2日為對美國的“仇恨日”。